愿不愿意“把自己拿出来”,这是个问题
不久前,有朋友邀请我参加了一次纪录片选题会,主讲人是传媒大学的一位老师,水平很高,提供了一个种植有机农作物的连锁生态农场案例,从人类学和社会学角度开讲,深入浅出,把项目发起人情况、参与者、农场发展现状、其他衍生产品等等素材全部展现出来,然后让大家去选择其中的创作主题。线上线下联动,线上两位一个在美国,刚起床就披着家居服、中途加入了会议,另一个在北极圈内,是下班后加入的。
会议整整进行了七个小时,我发现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全情投入,几乎绞尽了脑汁,把自己“毕生所学”毫不吝惜地贡献出来。而我、和我邀请去的一位年轻导演朋友,本来是打酱油,但受到这种氛围的感染,也全神贯注地从头听到尾,最后认真地给出了自己的意见。总导演摘录下所有人的意见要点,一一写在玻璃上。

(我给主讲老师泼了一盆冷水。我说,人根本上是经济行为动物,只要产品价格降不下来,情怀100分也是白搭,大部分人压根不关心环保,所以我建议片子里,加入从经济角度分析利害关系,从健康角度给观众算一算成本得失之类的内容。)
这种工作状态真的好让人心动啊。
昨晚跟朋友吃饭聊天,谈起这件事,她说前阵子去看了小河的音乐会,小河在舞台上也是一个把自己全部拿出来的人,让她受到了非常大的震撼和感染,朋友个性比较沉稳、情绪并不外放,而在结束的时候,忍不住冲到了舞台边,对着小河老师双手合十、深深鞠了一躬。
她说,得到了远远超出票价的“double”体验。
我在想,我什么时候把自己“拿出来”过?除了写字,其他方面好像一直有点舍不得拿出来。轻则担心被否定,重则担心受实际损失。
我在以前的工作中就不太愿意“交付”自己,爱惜羽毛,不想把自己的资源用到工作上。有个前同事就跟我不一样,她曾经向老大力争一个项目,找知名摄影师拍摄一组黑白肖相照,全套拍下来费用不低。谈了第一次之后老大有点不置可否,她就自己先承担了费用,拍了几张,拿到成品照片再去跟老大谈。同事家庭条件很好,完全负担得起,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她目标清晰、执行力强。成片效果很不错,老大一下就拍了板,后来还获得总部推荐,放到广州地铁站广告牌里作为展示,成了一个很成功的营销案例。同事在以后的工作中,也继续发挥了这种“舍得”的特质,现在发展得非常好。
其实除了工作,恋爱和生活也是如此。敢于全部交付自己的人,何等勇敢和幸运啊。除了自己那份笃定的“舍得”,还要能遇到一群同频率的人,每个人都把自己拿出来,才能像动画里的变身合体那样,形成一场能量大爆炸。
胡铁梅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拥有稳定能量核心的人,胜过一千块水晶 (32人喜欢)
- 《初步举证》:这一切并不寻常 (12人喜欢)
- 为什么唱歌这件事忽然变得如此重要 (128人喜欢)
- 新年伊始,两次哭泣 (22人喜欢)
- 2024年,我记住了这些女性的名字 (50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