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旅行目的地
查看话题 >成长在路上 记都都探秘四姑娘山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
人生如此,孩子的成长也是如此。

【为什么出发】
5月下旬,刷朋友圈偶然看到目拓胡老师转发的一篇文章《【荒野学社】大横断|探秘四姑娘山(端午邀约)》,开篇是这么写的:“我们正在离开,而不是在家虚度。这个世界,一切未知的美好,都来源于勇敢者的,一次次冒险。”
关于种子家庭招募,他们写到:“每一个壮阔宏伟,都源于最初微小的选择,让我们成为第一批’种子’,首批【国家步道】践行者。”也因此,在我的心里埋下了这粒探索的“种子”,而这个看似简单的选择其实并不简单。
首先,都都只有五岁三个月,不符合邀约对象为6岁以上的孩子。幸好都都去年夏天四岁半时已经在长坪沟徒步近10公里;幸好经转述沟通后羊爸觉得我们气质很吻合可以参加。
其次,甘肃白银马拉松事件后,都都妈觉得户外安全太让人担忧,特别是我们还要在海拔3660米的木骡子户外露营。我说,一来四姑娘山我们去过,心里有底;二来目拓团队很专业,四姑娘山露营也很成熟。就这样,都都妈在将信将疑中默许了。
最后,在【行前会】后临行前一周,都都依然在咳嗽流鼻涕,特别是周日玩水后又严重了一些,这次我们俩一起担心,到底去还是不去?面对已经五岁的都都,这个决定只能由他来定,结果他说:“我想和哥哥姐姐们一起去四姑娘山,我就喜欢徒步,我现在咳嗽但不是明天就出发啊……”既然都都都这么坚持,我们做父母的,又有什么理由轻易放弃呢?
那么,回到最初,我们为什么要出发?
一方面,现在大部分机构都在推六岁以上孩子独立营,但这种小范围家庭亲子营很稀缺,特别是还结合自然教育和徒步露营,不仅让孩子感受到融入、欢乐和自强,还可以让家长有机会去引导、观察和觉知;另一方面,我经常提醒自己要主动走出所谓的舒适圈,成为勇于尝试和前行的探索者,给都都搭建更丰富的磨砺意志、突破自我、主动与他人产生亲密关系的平台,探寻教育的另一种可能。

于是,收拾好自己,收拾好装备,准备出发吧。
【探秘四姑娘山】
四姑娘山是驰名海内外的中国十大登山名山,被当地藏民奉为神山。相传四位美丽善良的姑娘,为保护她们心爱的大熊猫,同凶猛的妖魔巨勇斗争,最后变成了四座挺拔秀美的山峰,即四姑娘山,素有“蜀山之后”,“东方圣山、户外天堂”等美称。
四姑娘山有多条徒步路线,其中长坪沟穿越毕棚沟(简称“长穿毕”)的这条线路,被称为中国十大经典徒步线路之一,历经多年打磨与考验,安全性和舒适度都能得到很好的保障。
这次亲子徒步即在“长穿毕”沿线进行,占“长穿毕“总路程的近一半,将在四姑娘山镇与木骡子营地之间往返,徒步26km左右,并包含自然物种收集、荒野应急自救、雪山植物研学、高山露营体验、高山围炉夜话等环节。
1) 第一天,成都-四姑娘山镇,长坪村观景台拉练6公里,原住民拜访调研。
端午假期,担心堵车,所以一大早七点准时出发,一家人各背一个包,开启了我们这段探秘旅程。

本来三个半小时的车程,可能因为出发太早没睡醒,在映秀出口走错了路,导致最后开了四个多小时才到,在贝母坪翻山那一段还遇到大雾。
中午和团队汇合,办理入住吃午餐。为适应高原,大家午觉后才开始团队拉练,从镇上走路到长坪村观景台,小朋友们一路吹着蒲公英,边走也边拜访原住民。

比如,了解他们在这里住了多久?靠什么维持生活?目前的旅游对他们产生了什么影响?让孩子主动去语言交流,用文字记录,然后大人用影像留下这些瞬间。

大人和孩子们,在这些探访中,不仅和这块土地以及这里的人产生链接,也在团队中彼此建立了链接。


2) 第二天,喇嘛寺-木骡子,徒步13公里,露营。
早起收拾好行李,吃早饭时才知道昨晚团队有个小朋友高反,吐了好几次,凌晨五点羊爸还带着去了医院,今天只能提前离开团队回成都,留了遗憾。
因为要露营,出发前流程很多,各种安全协议和户外活动登记表。等待的过程,小朋友倒不觉得无聊,用登山杖玩起了游戏。

天气不错,坐景区中巴车后,到达入口已经十点半,虽然时间比预计的晚,但认真的目拓,依然组织大家一起做好热身运动,大合影后才开始我们真正的徒步。

今日徒步路线:景区入口-喇嘛寺-枯树滩-木骡子营地,里程13公里左右,地形为栈道、草甸、浅滩。在这段充满挑战的徒步路程中,需要大人和孩子一起共同经历,一起背包负重,大人为孩子树立榜样,也对孩子给与充分的鼓励和认可。

孩子们基本都走在第一梯队,在羊爸身旁,组成徒步小阵营,彼此互相扶持、互相鼓励。

下午一点半,团队在景区吃自热饭。这是每个家庭自己背过来的,每人一盒,所以吃的很香,都都也一个人吃完了自己的那份。

吃饭间歇,都都成为了小小摄影师,记录自己的所见所拍。

时间已经下午两点,路程才走了一半,担心抵达太晚会影响营地扎营,所以下午加快了步伐,走完7公里的栈道后,来到很有挑战性的原始路段。

而孩子们,不仅表现得比我们想象的更坚韧,还在休息过程中尽情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在河流边嬉戏玩耍扔石头。或许,这才是孩子们童年的欢乐。

在大自然里,他们磨练了勇气和毅力,释放了纯真和疲惫。
他们不仅建立起友谊与爱的桥梁,更协同跨过陌生与害怕的河流。

下午五点,团队终于抵达了木骡子营地。木骡子营地位于四姑娘山海拔最高的幺妹峰北面山脚,宽阔而平坦,是沟内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方。

在这里扎营,对于孩子们,一切都是新奇的。

无论是高山露营初体验,还是围在一起玩耍,或者吃着可口的饭菜。

孩子们在用他们的方式,身临其境的体验露营的魅力,毕竟这种体验,很多大人都没有这个勇气和毅力,但孩子们做到了。

夜晚,大人和小孩们一起围炉谈话:聊聊今天我最欣赏谁?为什么欣赏他?
在大人身旁,孩子们一边听着大人们的讲述,一边踊跃表达自己的感受,然后爱就这样流动着。

夜幕降临,在四姑娘山的守护下,每个家庭回到自己的帐篷里。
在大自然中,回味这一路的艰辛,卸去这一身的疲惫,治愈每一个家庭的亲密。

3) 第三天,木骡子-喇嘛寺,徒步13公里,四姑娘山镇-成都。
本来期待的星空露营,昨夜只看到点点星空,倒是在早上五点迎来降雨。雨一直下,在帐篷里面的我们,听着风声、雨声、马声和水流声,发呆的等着雨停。
幸好,八点左右雨渐渐小了,然后迷雾环绕的雪山,逐渐露出了真容。

那一刻,你面对的,不只是雪山,更有自己净化的心灵。

吃早饭时,团队中有大人提议想感受骑马下山,有几个小朋友也欣喜附议,剩下的大部分人,收拾好帐篷,选择再次背上背包,于十点徒步下山。

都都当时也犹豫过,但去年已经在这里骑过马的他,这次选择跟着羊爸一起徒步下山,独立完成剩下13公里的森林徒步。

去时几个小朋友还在争抢跟着羊爸,有次发生冲突都都还哭了,回程到后来就只剩下都都还在努力跟着。

虽然不知道都都坚持的原因,或许他也没有,只是简单地跟着羊爸。但这样走着走着,就走完了那段崎岖险峻的路。


路上都都也会喊累,也会说背包好重背不动了,也会感叹说没劲了,但最终他还是坚持了下来,成为唯一一个徒步走完全程往返26公里的小朋友,也是团队中最小的小朋友。

回程路上,遇到一朵特别美丽的云,独自飘浮在山上。
想起徐志摩的那首《偶然》:“我是天空中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到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走马道还遇到沙棘林,形象奇特,姿态怪异。在狭长的河谷地带,诉说着特有的幽静与原始,呈现历经沧海桑田的沙棘树群落画像。

因都都需要吃午饭补充能量,在枯树滩和团队分别的我们,独自吃完自热饭,选择走栈道下山,这时的景区,仿佛成了我们一家人的自然公园。在景区出口,意外和团队再次汇合。正是这份意外,让我们的分别,更多了一份感动和一丝不舍。

而窗边的小都都,经历成长的磨炼,成为了自己心中的英雄。

下午三点半,我们一家人开车从四姑娘山回程,于晚上七点到家,结束了这一趟难忘的探秘四姑娘山旅程。
旅程虽然结束了,但团队已然成为了伙伴,关于我们的行走故事,也才刚刚开始。
【目拓野炼营】
从目拓小勇士比赛,到目拓野炼营,似乎都源于意外发现。但这一份意外,又好像隐藏着冥冥之中和目拓的缘分,和目拓人的缘分。
关于目拓野炼营,简介里面说:“行万里路,更多的成长在路上。让孩子在外面的世界发现自我,收获真正的成长。” 而野炼,正好就是以大自然为锻炼场,让身心真正回归自然。
如今,有缘遇到志同道合的一帮人,和因此集结的这一群家庭和小朋友们,也才有缘分的开启和未来的可能。

在行走过程中,我和目拓团队聊天,我问他们为什么要做野炼营?为什么要做家庭亲子营?他们说:他们在尝试家庭自然教育,在亲子体验和自然教育中摸索一种平衡,并通过家庭影响家庭,以生命影响生命。这样不仅让孩子更自由地去亲近大自然,促成人格的成长,锻炼自己的品性,更让家长一起和孩子经历这些体验的过程,见证孩子的成长,学会信任与放手。
我说:既然目拓都愿意尝试搭建这个平台,我们这些家庭,又为何不能勇敢去体验呢?哪怕有看似无比艰难的时光……就像桑德伯格说的:“最终塑造我们的,是我们所经历的那些艰难时光,而非浮名虚利。我们所经历的每一次挫折,都会在灵魂深处种下坚韧的种子。我们记忆深处的每一次苦难,都会在日后成为支撑我们走下去的力量。”

聊到后来,我们就开始探讨关于孩子教育的三个问题:
为什么明明知道吼没有用,我们依然容易吼,却做不到倾听和温和相待;
为什么明明知道管制太多不好,我们依然喜欢管制,却做不到给孩子充分的信任和自由;
为什么明明知道家庭自然教育很好,我们依然会选择惰性躺平,却做不到一起马上出发。
或许,教育是孩子的成长,更是家长的修行。

记得分享会上,我说:真的很感谢目拓团队,你们的用心、细心、贴心和爱心,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感谢羊爸同意让五岁的都都参加这次探秘行程;感谢茜茜前期的耐心沟通和行程中的细致关怀;感谢胡老师的文章转发和对行程的中肯建议;感谢周老师全程的高能组织和对小朋友无微不至的爱;感谢tony老师的安全护航、魏老师的知识分享、山鹰老师的精彩航拍……还感谢一起同行的家长和孩子们。
当然,特别感谢的还有都都妈,辛苦你了。
我那些疯狂的想法,你总会默默支持;
我那些无畏的远征,你总会勇敢尝试;
我那些饱满的行程,你总会积极面对……

【回来之后】
1、都都
回家路上,看了周老师剪辑的视频,里面是听听孩子们怎么说……没想到,五岁的都都,情感已经如此丰富和真切。
1) 从昨天到今天,这一路的行程中,你感受到了爸爸妈妈对你的爱吗?
都都:爸爸妈妈支持我爬山了,爬到山顶又牵手,爸爸妈妈又去帮我搭帐篷。爸爸妈妈我爱你。
2) 在这一次的行程中,你最想感谢的人是谁?
都都:羊爸。羊爸带着我们一起去爬山。我还想感谢一个人,就是魏老师。

2、都都妈
在分别的大巴车上已经哭了一次的都都妈,在家里沙发上写着写着就又流下了眼泪……
都都妈:昨天晚上的分享会真的特别好,本来还有一些话想说,无奈当时情绪有点激动……
我们是第一次参加这样以家庭为单位的远足,三天两晚。来之前其实也有各种担心:安不安全?能不能融入?小朋友是否能坚持?高海拔露营,小朋友会不会有反应……但当活动进行到昨天晚上时,这些疑虑,就已经消失了一大半。
虽然能感觉得到,除了我们,大家应该私底下早已是很熟悉,后来得知你们当中的大部分相互都是从小玩到大的朋友、闺蜜,又或是关系很好的工作伙伴,但仅这一天多相处下来,不管是大朋友还是小朋友,都给予了我们极大的热情,以及最充分的接纳……

徒步路上哥哥姐姐们对都都的关照,很暖心;大朋友之间,每一个人都诚意以待、答疑解惑,很贴心……最让我感动的,就是今天下午我们坐上大巴车即将离开的时候,大家都走上前来挥手告别,不用讲,情绪又激动了……
没曾想,一趟三天两晚的集体旅行,能带给我们如此丰满的情感体验!毫无疑问,我们是幸运的,勇敢踏出的这第一步,就“遇见”了你们。第一次集体旅行带给我们的,全是美好……除了庆幸,唯有感恩!
希望在不远的未来我们还能再次相见,再次相伴远行……
感谢每一位,爱你们!大家辛苦了,今晚都早点休息。晚安

3、都都爸
我有过很多疯狂的想法,有些实现了,有些还没有实现,但这一次的实现挺好。这种感觉,就像时间折叠一样,三天两晚也充分自由,而回味又是如此漫长和历久弥香。
都都爸:这是我第三次去四姑娘山了。
从12年一个人背包旅行,到20年一家人自由行,再到21年一群人亲子营,我从一个人的世界,逐渐来到更广阔的世界,那里不仅有我,有你,还有可爱的孩子们。
成长在路上,对于背包旅行已经十多年的我,感触颇深。
每一次旅行并不一定会成长,但至少享受了在路上的时光,也终于去了自己向往的地方,然后这个地方的现在和未来,还有那里的人,和自己有了牵连。同时,这份宝贵的经历,沉淀之后,总会在某一天绽放。
虽然我的背包还是那个背包,背包的重量依然很重,但那些走过的路,已经开始指引我,去向我应该去的地方,去遇见更好的自己。

那么,对于成长在路上的都都呢?
我希望都都:能体会背包旅行的真正乐趣,能热爱这无与伦比的大自然,能讲述真切而丰富的内心情感,能完成由内而外的自我成长。

小启
2021年6月17日,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