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集中营走出,失去了父母妻子,却悟出了生命的真谛
“英雄稀有,他们静静地出现发光,在世界上留下印记。当他们逝去,做为整体的人性,已变得再也不一样了。”

1944年,世界还笼罩在二战的阴影之下。编号为119104的囚犯,跟随1500名犯人,正在驶往集中营的火车上。
火车的每个车厢都要容纳80人,所有人只能躺在自己的行李上,守着所剩无几的个人财产。车厢内拥挤不堪,只有些许灰暗的曙光从车窗顶部透射进来。

火车不断发出怪诞的嘶鸣,像是因怜悯这些注定走向地狱的人们而发出的求助呼喊。
当火车进入岔道,显然是要驶入大站时,焦虑的乘客中突然发出一声惊呼:“奥斯维辛!”
01集中营里的心理学家
这位编号为119104的囚犯,就是20世纪著名的精神科医师,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意义治疗与存在主义分析的创始人维克多·弗兰克尔(Viktor Emil Frankl )。

维克多是犹太人,纳粹时期他们全家都陆续地被抓进了恶名昭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
正如很多关于二战的电影中所演的那样,在集中营,所有囚犯的物品都会被没收。当时,维克多留下的只有眼镜和一条皮带,他全身的毛发被剃光,然后被送进了淋浴室。
五盎司的面包是他四天的食物。而五盎司仅仅是现在的150克。
在集中营期间,他每天都要被迫进行劳动。因为没有穿鞋,所以他的脚上都是伤口和冻疮,他的腿因为饥饿性水肿而浮肿、变形,导致几乎无法撑起他的身体。

新来的囚徒要清理粪便。当粪便溅到人脸上,都不能擦,也不能表现出厌恶的神情,否则就会招来毒打。在劳动的过程中,如果去帮助周围的人,也会招来毒打。甚至有时候因为一点点不值一提的原因也会被毒打。
人的尊严在这里被无情地践踏。
结束了一天的劳动之后,维克多会拿到一碗汤,而这就是他全天唯一的食物。第二天,他要想尽办法让自己看起来有精神劳动,因为一切不适合劳动的人都会被立刻拉进毒气室执行死刑。
就是这样,他度过了3年的集中营生活,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了下来。
但就是这样的炼狱一般的生活,不仅没有让维克多丧失意志,然而帮助他领悟了人生的真谛。
02学会对生命说“是”
面对苦难,每一个人都会采取不同的方式应对,有的人会因为苦难变得意志消沉,有的人会因为苦难变得一蹶不振,甚至有的人会因为苦难而放弃生命,但总有真正的强者,于苦难之中瞥见人生的真谛。
正如巴尔扎克所言,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万丈深渊。
维克多·E·弗兰克尔就是后者。
几乎所有在集中营的人,都会渐渐变得麻木。不再害怕看到其他囚徒被毒打,不再害怕死亡,不再有任何追求,而是回到了最原始的,失去人性的状态。
但维克多不同。
在这样一个丧失一切,饥寒交迫,饱受虐待的阶段,这位伟大的心理学家不仅没有丧失对生命的信心,反而以自己的方式发出了对生命的探问,并得出了自己的答案。正是这个答案,不仅帮助他熬过了人间炼狱,更支撑着他在新的生活来临之时,可以帮助更多的人。
这个答案就是——不管发生什么事,都要对生活说“是”。

这看似鸡汤的一句话,其实蕴含着自身的哲理。
在维克多的文集——《生命的探问》中,他提到了一个概念——“资产负债表自杀”:
很多人不相信活着的意义而选择自杀,被称为“资产负债表自杀”。他们会比较他们所拥有的,和他们认为自己应当拥有的。从而计算出生活还欠他们什么,以及自己还能从生活中得到什么好处。当他们觉得“破产”时,也许就会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真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抛开自杀与否不谈。这不正是当下很多人的现实写照吗?因为自己付出的努力没有被肯定,因为本以为可以得到的东西没有属于自己,因为觉得能够获得的成功最后却不尽人意……
我们其实时时刻刻都在与生活计算得失。我们认为活着就应该追求幸福,并为此拼命努力。弗兰克尔却说,幸福无法追求。
“无论如何,所有为幸福而奋斗的人,都注定会失败,因为通常好运只能落在自己的怀里,永远不能因被追求而得到。”
其实这种看法已经有点类似于佛教,痛苦并非你不想要就能不要,快乐也不是你想拥有就能拥有。弗兰克尔认为,命运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会以某种形式塑造我们。生活随时都在向我们抛出问题,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做出自己的回答。

03做生活的棋手,需要步步为营
在《生命的探问》中,维克多还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比喻,他将人生比喻成国际象棋。
我们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个情景和每一个需要做的决定,就好像棋局一样,即带给我们挑战,也影响着我们之后的发展。当一名棋手遇到了一个困难的问题,他将如何解决?不论他如何做,他都不会将棋子扔下棋盘。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这不是解决问题,这才是真正的输了。
棋局的问题可以通过移动一个棋子解决,却不能通过掀翻棋盘解决。如此简单的道理,放到生活之中,却总是有人选错。
自杀就是无视了生命游戏的规则。我们总是觉得一定要获得什么、拥有什么才算成功,但事实上,生命并不要求我们得到胜利,只是要求我们不要停止落子。
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不在于最后结果,而在于过程。集中营的悲痛经历,帮助弗兰克尔形成了积极乐观的人生哲学。战争结束后,他也一直在讲授他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并用他的理论帮助了更多的人。
薄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犹茂。
维克多在67岁还考取了飞行员驾驶证,80岁的时候还能够攀登阿尔卑斯山。如果当时他在集中营选择了撞向高压铁丝网,那么这一切都不可能实现。
04生命体悟的结晶
《生命的探问》收录了维克多从集中营获救11个月后发表的演讲的抄本,他在集中营时刻濒临死亡的体验与他的观察和反思共同造就了这本书。
书中收录了他的三篇演讲,其中两篇是讨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正是弗兰克尔学术研究最精华的内容所在。
在之后的几十年中,维克多一直都在对这个内容进行完善。第三篇文章是维克多在集中营所做的思考,在那个极端恶劣的环境里,弗兰克尔不仅没有丧失意志,更是跳出了身体的局限,以学者的角度对身边的环境进行思考。
极端环境对人类心灵的影响,并不是所有心理学家都能够接触到的情境。这给了维克多独特的研究环境,也彰显了他作为一名卓越的心理学大师,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
人对于生命的态度,不会通过一堂课、一本书、一次演讲就能彻底改变。我们阅读也是如此。
《生命的探问》可能不会立即帮我们解决困惑,也可能无法在你低落时立刻将你拉出泥泞。但它却是一本恰到好处的枕边读物。
当我们卸下一身的疲劳,希望通过一天中最后的时光给自己一些慰藉,如果我们翻开它,它会带给我们平和与坚定。你回想起今天的难题,然后发现我们因此成长了一些,你也知道明天还会有新的问题出现,但你并不会因为担忧。
这本书的篇幅不长,仿佛是弗兰克尔在身边对你做了一场振奋人心的演讲,他用生动的案例和亲身的经历向你证明,人生的一生就像一个圆圈,它的意义不在于圈多大,而在于你能将它填的多满。
正如罗曼·罗兰所言: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爱它。
推荐阅读

《生命的探问:弗兰克尔谈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是弗兰克尔重新被发现的一部杰作,其中所收录的文章是弗兰克尔于1946年发表的三篇演讲的抄本,其内容强大有力,时至今-日仍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这些文章简明扼要地再现了这位伟大的精神医生的全部思想,在之后的几十年中,他又通过无数篇文章与书籍将其拓展完善,其中阐明的思想深度至今令人难以望其项背。
他以自己经历的丧失、失去自由、饥饿和对死亡的恐惧等这些痛苦的经历为支点,运用科学的心理治疗技术,将希望、友谊和使命感传达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他用毕生的努力向世界表明:只要活着,凡事都有可能。
-
言西早谭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21 10:07:27
人民邮电出版社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中国古典音乐有多绝?又一次被老祖宗惊艳到! (1人喜欢)
- 从李子柒身上,我看到中式生活的浪漫🥹 (1人喜欢)
- 绝美科普绘本|老祖宗笔下的星空太浪漫!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