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早期壁画的比例问题

《鹿王本生图》
“画面上最前面一堆山,像梳齿。人本来比山小,若在山的后面远处,那就应该更小。但这幅画中,山后面的人和马都比前门的山高好几倍,完全不合比例。画左一条蓝色的河流,河水中间画的是鹿王把落水的人驮上岸的内容。那个落水人骑在鹿身上,占满了整个河流,如果这个人横躺着,他的身长将和河流一样宽……” SO,陈传席的结论是“比例不称……空间感的效果不太好……当时画家不懂得远小近大的道理。” 如果以当时的中国画理作为评价标准,说的没错。可早期的敦煌壁画,多是直接照搬印度的风格,画中人物上身不穿衣服正是印度热带的习惯。因此表现的是印度人的观念。 画的内容大多都是经变画。经变画就是将佛教故事画成的画,好比欧洲的圣经油画。而佛教故事中有很多不合常理的传说,如佛教徒都知道并深信的有关佛陀的这则故事: 一个魔王为了赶走佛陀,派遣了五个容貌秀丽的女子去诱惑他,但是一接近佛陀时,美貌开始消失,她们变得干瘪老迈,皮肤散发出恶臭。魔王又派军队去攻击佛陀,箭、矛、石头一旦接近他,都化成一阵花雨。 《鹿王本生图》也是来源于这样的佛教故事,故事中的九色鹿王会说人话。既然故事内容都是突破常理想象出来的,那画法自然也会突破画理,充满想象力。 佛家本身就将世间万物视作虚幻,包括自己这个人在内,一切都是幻像。既然是幻像,那就可以天马行空。比如藏传佛教的喇嘛特别热衷讨论:在阿弥陀佛的净土世界,一片菩提树叶上可以住下多少个得善果的菩萨。 由此可见,陈传席对早期敦煌壁画做出以上结论,是因为他太不了解佛学和敦煌。 仅以这幅《鹿王本生图》来看,它的问题是:线条粗糙、构图简单,尤其人画的实在不敢恭维;但用色大胆,想象力丰富,尤其鹿和马姿态优美生动。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