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告诉我:“别人家的”好过“亲生的”
今天是我们几个朋友关于非暴这本书的第四次读书会,我们读的是第六章请求帮助。
书中关于请求与命令一节指出: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责罚,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作是命令。听到命令时,一个人只能看到两种选择:服从或反抗。
那如何区分命令和请求呢?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
例如:小丽想为下周的讲座准备两套合适的服装。 A,小丽给朋友小美打电话:美,明天一起去逛街吧?想买两套衣服。 小美:下周吧,我这周好忙的,每天要加班。 小丽:好喽,改天约。 (这就是请求。在别人无法满足我们的愿望时,可以尊重对方的感受和需要。)
B, 小丽和老公说:亲爱的,明天陪我去逛街呗,我需要两套新衣服。 老公:明天我应该要加班,你自己去喽。 小丽:加班,加班,每天加班。你都多久没陪我逛过街了?你是不是不爱我了? (这就是命令。请求没有得到满足,就会去批评和指责对方。)
我们最习惯对身边亲近的人用命令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特别是对我们的孩子。 很多家长说,看到孩子调皮捣蛋的时候就默念:亲生的,亲生的。却不知,正因为是亲生的,所以我们就光明正大地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给他们提各种要求。而一旦孩子没有按我们的要求去做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各种批评、指责、唠叨。
而同样的事情,如果是面对别人家的孩子,我们反而会宽容很多。例如:孩子的同学小强到家里来玩,他拿起一瓶牛奶喝了一口就扔到了垃圾桶里,说不喜欢喝纯牛奶。你会说:没事没事,那就喝别的吧。你不会骂他浪费,更不会叫他捡起来喝掉。
通过今天的学习和分享,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没有人喜欢被一直命令,我们的孩子也是一样的。下次面对孩子的一些挑战行为,如果我们能用”别人家的孩子“来代替”亲生的“这个念头来处理冲突的时候,相信一定可以收获更轻松亲密的亲子关系。
让我们再一次记住:非暴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别人来迎合我们。而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