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天都有哪些突如其来的感悟?
查看话题 >“无用”且“没有结论”的精神世界
很久没写点儿什么了,不是失去了表达的欲望,也不是对写作这件事情感到不以为然了,真正的理由有点难以开口,我最近的现实生活过得太糟烂了,我遇到了一些短时间内很难解决的问题,每当我想提笔写点什么,我脑中的一块就会质问自己:你把这些问题解决了没有?没有解决你还有闲工夫在这写这些东西?
一起搁置的不只是文章,还有躺在SD卡和硬盘里待修的照片,过了花期也没去的公园,想看没去看的电影,还有想学没有学的乐器。
这种羞愧感很难解释,但是确实让我想起之前看的一个纪录片,导演在拍摄一个以穷著名的村庄,这个村庄以整年的辛勤劳作,换取短暂几个月的收成,年收入平均到每个月上就是一笔非常小的数字。
在这样的村庄里,生存显然是第一要义,有任何的不同都会显得特别不同,导演的镜头就在这里对准了一个和村庄气质格格不入的村民,他爱读书,写得一手好字,会说一些很“文绉绉”的话,在村民的眼里,他显然是不同的,这种不同的色彩不能称之为褒义的,因为在村民眼里最重要的种植能力他近乎为0,他甚至还想在收成不好的这一年里,花800元买一把吉他!要知道,这几乎比全家一个月的收入还高,更何况家里有好几张要吃饭的嘴。妻子自然是不同意的,但他坚持“这是我最重要的精神世界”。
为了这把吉他,他沉默,他争辩,他想证明些什么,但他无法证明。从妻子的角度来看也很痛苦,要操持全家人的生活,还要照顾丈夫需要花超出家庭预算的精神世界。
在这里不谈对错,只想展示一种矛盾,精神世界确实是一种奢侈品,当在我还在学生时代的时候,我有大把的时间来学习、吸收知识,来看很多文艺作品,还可以用一整个下午来思考问题,甚至可以没有什么结论。
在学生时代,几乎每个学习阶段都会有人和我说:“趁现在,多看看书吧。”,甚至到我大学期间实习的某一天,有一天我的领导把我叫去,问我看书的频率是多少,又拿起他桌子上一本没有拆封的《百年孤独》,和我说“我一直想再看一遍这本书,但买来半年了,我都没有时间打开它。”他低头擦擦眼镜,他桌子上放了女儿的照片,眼睛下是昨天熬夜陪客户应酬到深夜的黑眼圈。
当走出象牙塔,步入现实生活之后,更像是要一件一件地去解决问题,这些问题必须要有一个答案,所以这时,那些“无用又没有结论的精神生活”就容易被摒除在这套体系之外。
写到这里,好像仍然没有出现什么答案,就像很多个学生时代下午随着日落一起下沉的没有答案的思考一样,但是在这一刻很高兴地想起,我提出了这个问题,感受到了这种痛苦,就算是一种精神世界没有死掉的证明,希望我能早日想出未来几十年能和它和平相处的方式。
-
末玉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1-04 03:10:39
-
子夜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25 19:54:02
-
豆友201673489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7-17 08:34:36
-
李象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19 00:45:31
-
豆友4663751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19 00:3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