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悄影响你的依恋循环
依恋循环模型包括四个步骤:需求—表达—满足/不满足—心理结果。——《可塑的我》陈婕君
孩子解决问题的方式从哪里来?为什么同样是年龄相仿的孩子,有的孩子在面对需求无法满足时能够平静地对待,而有些孩子则不顾场合地撒泼打滚,不达目的不罢休?这些问题的答案其实就暗含在陈婕君分享的依恋循环模型中。
我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在这个模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表达。在出现了需求之后,孩子通过自己的方式向外界寻求答案,是否满足倒在其次,对需求进行解读的关键点是解读人与孩子是否出现了信息误传。比如孩子特别想要某个玩具,当他又哭又闹父母妥协的时候,孩子会误认为这是解决问题实现满足的途径,从而一而再再而三地场景重现;如果父母耐心地给孩子解释,爸爸妈妈知道你想要这个玩具,但是家里已经有相似的玩具了,可能你不能拥有这个玩具会难过,想哭一下也是可以的,我们理解你的心情,不过玩具是不能买的。这样一来,孩子知道了不能拥有玩具的原因,明白父母知道自己难过,还学会了什么是难过。
第一种处理方式孩子的心理结果是膨胀,只要我闹什么都能解决,其他与我无关;第二种处理方式的结果是孩子没得到玩具,但心理及情绪都被接纳,还学会了情绪描述。长此以往,对于同样的外界刺激就会形成不同的反映机制,也逐渐产生了人与人的差别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