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人生》和《发条橙》
《发条橙》和《美丽人生》很值得对比,前者呈现了人的残缺性是人的本质性,并且表达出,对这种本质性彻底扼杀只会招致更深重的恶的事实,这一切来自人是属人性,而非属神的———如果纯粹之善只存在于神域。但恰恰是因为意识到属人的事实,我们才应该更审慎地选择,以减少恶,难道不是吗?但《发条橙》并没有。它通过呈现追求善的武断巧妙地让人误以为至善本身同样是恶,甚至将选择恶当做一种美德。看看这部影片评论区高达2700个赞的评论吧:“如果人甚至没有选择恶的权利,那还是人吗?”如果这种影片只能培养这种意识,那真是令人毛骨悚然。如果选择恶是一种权利,那也要有觉悟面对恶的代价。但人们似乎并没有,只有践行恶的欲望,当自己面临恶的事实却比那些他曾经的被施暴者看起来更可怜也更懦弱。
这恰好和贝尼尼的《美丽人生》相反,这部影片里有真正的柏拉图哲学。在这里面,面对恶的事实,人们是坚强的,人们坚强地抵御集中营的恶会对小孩带来的伤害,并集体上演了一出爱的戏剧,以避免给孩子稚嫩的心灵带来创伤。人性善的光辉并不在于能彻底消除人间的恶,柏拉图同样知道这绝无可能,而是在于,面对恶的事实我们究竟要如何选择。不同的选择本身就体现出人性的高贵或低贱。要而言之,《美丽人生》要传达的就是:既能面对恶的事实,又要论证善的理由。
我丝毫不否认影片的艺术性,但认真观摩两部作品会明白,于我而言更要紧的不是艺术性的高度,而在于两部作品对灵魂的触动有天壤之别。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