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爽的贵州之旅
滴滴答答的雨声不间断地持续了数月,虽然绝大部分时间里节奏都比较平缓,但偶尔也会有激烈地变奏,雨伞在狂风怒号之下也会被剥夺其固有的遮雨功效。梅雨季节里的阳光变得格外奢侈,偶尔幸运之神眷顾时,斑驳的阳光会透过云层的缝隙散射在人们的脸上。阴冷潮湿的天气也会使得多数人的心情阴晴不定,短暂逃往一个晴空万里之地的欲望会随着持续的雨声愈发强烈。时值劳动节假期,在昔日好友阿松的邀请下,一张高铁票置换时空,我已到达没有滴答声的贵阳。
走走停停的公交车缓缓地驶入了夜幕的贵阳,红日的适时退场使闪烁的霓虹点亮了城市的夜色。在导航的指引下,我漫步在贵阳喧闹的街头,辗转几个路口,到达了目的地。与阿松三年的朝夕相处,让我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迅速锁定了他的位置。我们目光交汇时都情不自禁地嘴角上扬,阿松径直走过来拥抱了我。两年未见,阿松除了体型更加富态外,其余并无任何变化,非得有的话那就是钱包里多了很多钱。卸下了重重的背包,我瘫倒在酒店的床上。但是疲惫终究还是抵不过饥饿,强烈的进食欲望驱使着我催促阿松找家好吃的特色馆子。
既然来了贵阳一定要吃当地的特色美食,我本打算借助互联网搜寻附近的美食餐馆,而常年混迹于此地的阿松制止了我。阿松说要找贵阳特色美食就要在巷子里面去,人少的地方千万不要去吃。为了今早解决饥饿,避免漫无目的地搜寻浪费时间,我提议去吃贵阳久负盛名的酸汤鱼。于是乎我们一行三人穿梭于贵阳的街巷,路过一家老凯里酸汤鱼,排队的人群阻挡了我们进店的脚步。我们决定继续前行找一家人少的店,步行不足百米有一家同样招牌的店,这家可谓是门庭若市,等位的人已经超过了用餐的人。此等盛况更加坚定了我想吃这酸汤鱼的想法,为了不让晚饭变夜宵,我们还是折返到最初那家店。
足足等待两小时之后,我们终于能够在9点多进店享用晚餐了。疲惫和极致的饥饿增加了我背部的负荷,笔直的身体在此刻已略微弯曲。我们落座之后,桌上的残羹冷炙还未来得及收拾,几番催促之下阿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收拾干净。没过多久,我们要的酸汤鱼上了桌。一条大大的黔鱼置身于火红的汤锅之中,如果不是事先询问了老板我会以为这是辣椒的红,其实这是西红柿的红。肠胃不适的我,养成了每次在外点餐时都会提醒老板少放甚至不放辣椒。这回我刚说出口,老板便急忙否定道酸汤鱼不辣,还顺道向科普了一番酸汤鱼多么养胃。
据老板介绍,这酸汤鱼是的酸汤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由热米汤发酵而成的酸汤,另一种就是西红柿熬制的酸汤,他们的酸汤都是由总店统一调配。贵阳最为声名远扬的酸汤鱼品牌就是老凯里酸汤鱼,不计其数的分店散落于贵阳的大街小巷。虽说是连锁店,但他家的食客总是络绎不绝,等位几乎是常态。而酸汤鱼作为苗族名菜,其本身也发端于苗族人聚居的凯里,因而老凯里酸汤鱼几乎就代表了酸汤鱼。
不久,汤锅中央的持续隆起的水泡将漂浮的红晕推向锅沿,西红柿和白菜随着酸汤起伏的强度上下翻滚,分段切割而未断裂的黔鱼随着不断上升的温度而缓缓下沉。酸汤鱼在持续加热下,其香味被完全释放,侵入鼻腔,唾液疯狂分泌。“熟了,可以吃了”阿松话还没讲完,我己按捺不住手中的筷子,迅速夹起一块鱼肉送入口中。极致的饥饿支配下让我只想快速体验吞咽的快感,但是其特别的酸味和香味散布于整个口腔愈加刺激味蕾,饥饿感被压制,想充分咀嚼体会美味。鱼肉不老不嫩,肉质绵密紧实,米酸和西红柿酸混杂一起不停刺激唾液分泌。酸汤鱼的酸恰到好处又别具一格,它与酸菜鱼的酸完全迥异,不浓烈不淡薄,与黔鱼的结合可谓是相得益彰。一口两口三口……一条4 5斤的鱼在我们仨的大快朵颐之下,已经去了大半。
酸汤鱼出色的味道已经让人爱不释口,而一道出类拔萃的辅菜又为这顿晚餐增色不少。而血豆腐就是在一众辅菜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其四四方方的形状确与豆腐块无异,暗红色的布局显示其独特魅力,每一块都爬满了些许裂纹。它的口感与豆腐神似,一股股淡淡的烟熏味对于从小吃惯烟熏食品的四川人来说是极其上头,血旺的本味更是点睛之笔,难能可贵的是这道菜丝毫没有半点腥味。倏而,满满一大盘的血豆腐也只剩下了两片,此刻强烈的饱腹感把整个上半身拉得笔直,略微弯曲的背部就会对鼓胀的腹部形成压迫,带来剧烈的不适。在美味的诱惑下,进食的欲望被我们过度填满。食毕,我们仨稍作休息打道回酒店。
翌日,早餐时刻我们走进了一家羊肉粉店。在来贵州之前,我对贵州的羊肉粉早有耳闻,特别是阿松在大学时期反复提及,次次都要强调其多么美味。然而连续吃了十天的桂林米粉,让我对米粉这类食品带有一种恐惧甚至有些排斥。因此,这家店的羊肉粉我也并未吃出多大的特别之处。而中午的丝娃娃,因为我们选店的缘故,味道也比较普通和平庸。
早餐和午餐的挫败,让我苦苦思索晚餐又该如何解决。即便贵阳还有很多美食,但是不吃辣的我已将绝大部分拒之门外,数小时翻找了各种攻略,最终在临出门时,我们决定去吃眼镜烙锅。幸亏我们去的早,排队约半小时就落座了。
由于生意过于火爆,餐桌还没收拾老板就安排我们坐下了。阿姨一收拾完毕,老板就拿了一口铁锅反向放在了桌子中央的镂空处,刚好吻合。这铁锅比一般的铁锅要厚,其上拱的幅度偏小,圆周都有上翘,防止上面烧制的食物散落在桌上。再等候半小时有余,老板将已经炒熟的菜放置于锅上,并点燃了桌下的煤气灶。不一会儿,各色菜品滋滋作响。老板独特的炒制加上各色菜品混杂一起放在锅上烧制,夹起一块冒油的肥肠沾上特制的辣椒面,那味道简直忘我。
正值五一假期,贵州的各个景点人群已然爆满,期盼已久的黄果树瀑布之行也只能就此作罢,本打算第三日打道回学校,在阿松的强烈挽留下又多呆了一天,多吃了两顿美食。第三日早餐,贵阳特色的肠旺面出现在了我的餐桌上,过于油腻的口感让我对其大失所望。好在晚餐又是美味至极。特别是土豆饭是我这辈子吃过最好吃的主食,招牌菜豆花火锅在其面前都黯然失色,这绝对是意外之喜。
返程,我从阴云密布之地回到了依旧雨滴不停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