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哪些记录生活的独特方式?
查看话题 >海岛日记|我在万宁住了半个月,过上每天冲浪的快乐极简生活
小专栏 #2021Murmurs Vol.6
- City life doesn’t suck, but island life is better -
从5月底开始,在万宁日月湾住了半个多月,终于恋恋不舍告别。有许多海岛生活切片我统统留存,想要分享给你们。
对冲浪感兴趣的朋友都知道,日月湾是国内冲浪胜地,有不少人为了冲浪和慵懒海岛生活,来这边住上几个月甚至几年。
冲浪被叫做「蓝色鸦片」,冲过的人好像都很难用语言描述那种感受。
上课时我虽然全程划水,没冲起来几次,但也不影响心情。我给自己打气:今天比昨天进步了一点点就很好!
之后朋友问我:我看你在那里划水,好几次怎么划着划着就笑起来了?你在笑啥?我努力回忆了一下,竟然完全不记得自己有笑,只记得在认真划水。大概是海浪偷偷把快乐传给了我。

其实一直到最后一周,我才像为期末考试冲刺似的勤奋起来,每天6点半起床冲早浪(之前是死活叫不去的),然后傍晚再冲一次,晚上累到倒头昏睡。
端午后的第一天,浪况堪称完美,都是适合新手进阶的小绿浪,我和朋友们都连着抓到几个。从海里出来时已经精疲力尽,在海边走着,觉得非常非常快乐。 其实当下有好些烦心事,但在那个瞬间,只有刚刚冲浪的疲惫和兴奋是真实的,其他所有事情都无法接近和伤害我。
每天7点之后,太阳开始下坠,海边时不时会出现惊人美丽的晚霞,从洒满金粉的橙红渐渐过渡成温柔的玫瑰色。海面是玫瑰金混合银蓝色,坐在板上随之微微漂浮,如梦似幻,强烈的作为人类个体存在的自我意识渐渐消失,我只是自然和宇宙的一部分,万物与我为一,庄周即是蝴蝶。
晚上有月光洒在海面,美到失语(也可能是已经喝上头),像银色绸缎飘动。

湾里有绝对的「穿衣自由」和「审美多元」,每天都能看到穿迷你裙和比基尼的辣妹,而我也人生中第一次坦然接受了自己晒黑的肤色,并且越看越顺眼。
以前总会觉得小麦色是很好看,但我就是整个人都不适合,已经挺白皙的时候,拍照修图也会下意识地略微磨皮美白,现在照镜子反而希望再tan一点。


常驻日月湾的人几乎都住在田新村(也是我的“甜心村”),一个离日月湾骑摩托10分钟的热带小村庄,有乡村版星巴克,供应8块一杯的本地咖啡。
我在村里第一次亲眼看见了萤火虫。原来萤火虫的光不是那种动画里的黄色,是很绿的绿色,并且非常亮,像一颗跳来跳去的荧光棒。

在这儿,精神到物质层面都go minimalism,各种各样的「消费升级」没那么重要。
湾里辣妹们穿的裙子都是网购,十二分物美价廉。我买了一个不到40块的草编包,结果它成了我在这里使用频率最高的东西。每天把泳衣和浴巾往包里一塞就可以出发去冲浪,在沙滩上随便放也不心疼,打湿了也不怕,还能用来拍照出镜。然后我想起放在家里落灰的十几个「仅仅因为样式好看就买下但实际使用频率低得可怜」的包(有的还需要定期保养),甚至连当初买下它们那个瞬间的满足感都很难回忆起来了。

大概是因为这种简单纯粹,整个日月湾有一种前现代的乌托邦氛围。
比如住的地方可以从来不锁门。比如很多人会习惯性地把装着手机的随身包直接往沙滩上一扔,冲完浪再上岸拿。
因为泡沫板太磨皮肤,我找人借硬板来冲浪。而对方在连我人都没见过、名字电话都不知道的情况下, 直接把硬板放在某个地方让我自己去拿(一块冲浪板并不便宜),也不让我提前付任何钱。
日月湾是个迷你的熟人社会,大家不是在路上相逢就是在海里遇到。我冲完浪一边甩头发一边取东西,两分钟后朋友发来一个湿漉漉狼狈女子的视频,“看到你啦”。也有不认识的浪人跟我说,“你进步好大哦”,我惊讶“你怎么看出来的”,他讲“在海里看到你很多次啦”。 我爱亲密热情的社交,也爱「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状态。冲浪的人常常见面也不会大段聊天,但会留下一句「海里见」。哪怕半夜十二点在party上喝嗨了,还是不忘记惯例讲,「明天海里见」。

在海里的时候更简单,大家做的事情无非是划水,等待,起乘,再划水,间或一两句对话“(浪)来了”。如果谁完成一次漂亮的斜跑,会有口哨和尖叫声陪TA到岸边。
冲浪其实是很安全的运动,但我有次一不留神被浪拍到了礁石区,暗流太强,划水根本出不去,两三个大力白花浪打过来,直接撞上礁石擦伤膝盖。还好当时附近有一个浪人,立马过来伸出援手,最后可以说我真的是被「救」出来的。没有造成什么心理阴影,但觉得蛮感激,为这种陌生人间义无反顾的彼此照应。
还有一次电动车骑到半路没电,路过的当地人主动来帮忙,开车去借绳子,然后把两辆车栓在一起,载着我慢慢回村里。
在日月湾的时光,仿佛是提前排练「迷你退休」的理想生活:每天睡到自然醒,冲浪,不冲浪的时候就练滑板,下午在海边躺椅上看书或咖啡馆办公,同时精简社交和物欲。
村里其实信号很差,不连wifi就几乎用不了手机上网,又常常停电,我跟朋友讲,“好适合女作家专心写作!”

最后一晚,四周万籁俱静,我生出许多不舍。对我而言,与其说是要怀念这段小插曲,不如说它让我发现了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 还没晒成均匀小麦色辣妹,海岛生活就结束了。我想,我会很怀念那句「海里见」,热辣得像在皮肤上跳踢踏舞的海岛阳光,还有每一次冲浪后大口猛吸的冰椰子。
- 尽情体验不是人生目的 -
朋友看了我的海岛照片之后跟我说:你太快乐了,我好像没办法再拥有你这种快乐了,成年人烦恼好多。好姐妹跟她妈妈讲了我的事,她妈妈之前也知道我,说:嘿,这姑娘有哪一天活得不爽的吗?
其实都是幻象(笑),我当然也一直处于焦虑和自我否定之中,因为朋友圈到处都是「活得又自我又成功」的人,而我近几年愈发频繁地感到自己既不勇敢又不成功,缺乏智慧,才华不足,不着边际,也不如别人努力。虽然我充分地爱自己,但在「自我成长」这件事上,我很少给自己打到及格分。
但听到朋友们的鼓励话语我突然蛮感动。我没有告诉他们的是,我这些关于游民生活方式的实验看上去很酷,但也会引发一系列对自我的质问,产生无从归属的孤独感和「我是否仅仅是在肤浅地体验生活而没有build up anything concrete upon it」的恐慌。
过去的两个月,努力在流动中保持内心安定,用创作、冥想、运动和工作抵御意义与孤独的嘲弄。
世上体验有千万种,一直到20出头,我都坚信人生就是要多去体验:和不同的人约会恋爱,去不同的国家旅行和生活,做没做过的事,品尝从甜蜜到痛苦的各种滋味,这些都是必需品。但过了25岁我意识到,如果我们想live with purpose,那体验本身(所带来的一次性快乐)不是人生的目的,持续的幸福感才是。
如何创造持续的幸福?我当然不知如何回答这么难的问题,但我想,每一次观察心灵如何面对负面情绪的进攻而不退缩,每一次从体验带来的感受里抽丝剥茧出那些忍不住回味的,每一次用记录和分享的眼光看待时常一地鸡毛的生活,每一次在喜欢且擅长的事情上收获哪怕是最轻微的肯定……以上种种,都会是这个过程的一部分。

© 本文版权归 CosmoCandy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