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季墓性质、年代及西虢东迁时间考
本文的缘起,是之前天津博物馆的一场名为“中原瑰宝——河南出土夏商周文物特展”的展览,这个特展展出的是河南博物馆过来的一些珍贵文物。其中一件文物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就是下图的虢(guo)季(ji)盨。

当然,单独说这个器件没什么好说的,重点是说明文字,现将说明文字抄录如下:
虢季墓,即2001号墓,为长方形竖穴墓,重椁单棺,随葬器物丰富,种类繁多,放置有序,为七鼎六簋的规格。墓主人虢季为西周晚期的虢国国君。
这段话的问题比较大,首先说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就是是否能够通过“七鼎六簋”规格判断该墓为国君墓呢?按照常理来说,似乎是可以的,按照《周礼》记载,各种礼仪场合中,天子是九鼎八簋的规格,诸侯是七鼎六簋的规格。但考虑到《周礼》也是比周时代晚的人所撰写的对周代礼节的设想性质的著作(换言之,并非历史学著作),我们在考察实际问题时,并不能说《周礼》说了“七鼎六簋”就是诸侯规格,那么实际上七鼎六簋的墓葬就是诸侯墓葬。

实际上,以目前发现的周代墓葬的情况看,相当一部分的诸侯墓葬的规格是“九鼎八簋”,“七鼎六簋”一般只是卿大夫一级才会使用。当然,可能会有人说,这个只是经验之谈,不能带入到虢季墓中。不过这里考察的是三门峡的M2001虢季墓,三门峡的虢国墓不止这一处,比较大的还有M2011、M1052还有M2009等,其中,M2009是众多虢国墓中规格最高的,九鼎八簋,M2011和M1052则为虢国太子墓,其中M2011是七鼎八簋大墓,规格甚至比M2001虢季墓还要高一些。
另外,从墓室的规模来看,虢季墓的面积为19平方米,而上文提到的两座太子墓的面积都达到了25平方米,显然虢季墓的规模要小一些。
还有一个例证可以说明,虢季墓中的编钟有铭文道:“用义其家,用与其邦”,里面用到了“家”的称呼,这个称呼为卿大夫所有,国君的话一般用“国”。后句的“与”在古文中多有“辅助”的含义(详参《战国策·齐一》高注),作为“邦”的辅助,这种描述显然不为国君。
如此来看的话,虢季墓的墓主人的实际身份地位并不会比虢国太子高,应该是虢国比较年长的同姓贵族一类,而非虢国国君。
关于虢季墓的第二个疑点是,它的年代是否如说明所示是“西周晚期”。虢季墓的出土文物很多,可以运用一些考古手段对起进行考证。当然,最为简单,也是直接的方式,就是用虢季墓的文物和其他已经确定年代的文物进行比对。西周晚期的代表文物,应该就是陕西眉县的杨家村的逨器群。
观察虢季盨可以看出一些虢季墓文物的特点,有附耳、浅球体腹,上下腹均有纹饰,和北赵晋侯的M93文物较为接近,和半球体腹部的逨器区别较大。此外,逨盘形状较为厚重,圈足大,圈足下附有4个象鼻形的足,而虢季盘腹浅、平底、圈足小、圈足下附有3个兽足,区别较大。【1】
当然,单从形状来区分总给人一种说服力不够的感觉,毕竟一来笔者并非考古专业,二来形制上的区别总给人一种怎么说都有理的感觉。其实包括古籍版本学研究在内,考证一个东西的年代,尤其是有文字记载的物体,也是可以通过文字去考究的。毕竟,不同时代的人,说话的方式和习惯都有所不同。虢季墓出土了虢季的编钟,上面有铭文曰“用旗万寿”,徐中舒先生指出,金文中使用“万寿”字样的出土文物一共有三个,均为春秋时期才出的文物。【2】
此外,铭文字体来看,虢季的文物上的铭文字体时代明显晚于逨器群,更类似于春秋早期的诸如陈侯壶、戴叔朕鼎等【3】。器物组合看,虢季墓的组合方式和春秋时期的晋侯M93相同,均为一组实用器+一组明器的组合。
这里笔者引用一段李学勤先生对M2001号墓的论述吧,以供看官参考:
其中鼎的形制更具有特征,系折沿浅腹,附耳有小梁,蹄足下根很大。类似的鼎见于湖北京山苏家垅,属东周初。宋代得于陕西韩城的晋姜鼎形制相似,其年代在公元前745至740年间。由此推论,2001号墓的虢季也应生活于东周初。【4】
综上,单从文物形制和行文来看,虢季墓看起来更像春秋早期而非西周晚期的文物。
这样就带出来另一个问题,就是虢国东迁的时间问题。
据古籍记载,出现过的“虢国”名称一共有四个,其中“南虢”和“北虢”实际上为一个虢国,为西虢东迁后的产物【5】。而在西周时期,其实只有东虢和西虢两个“虢国”。如《国语·晋语四》所说“孝友二虢”、“咨于二虢”,其中东虢按《国语·郑语》的说法,仅为子男之国,至少到西周晚期时,同西虢差距甚远。
如前文所述,三门峡的虢国墓的整体规格是比较大的,尤其是虢仲墓达到了九鼎八簋的规格,显然东虢是达不到这样的规格的。因此,三门峡的虢国墓葬群应该为西虢。西虢在西周时期的地理位置大概是在今天陕西宝鸡东,这样就引申出一个新问题,那就是西虢的东迁时间究竟是什么?
按照M2001号墓的整理者的说法,三门峡的虢国墓应该为西周晚期的墓葬群,而这些墓葬的主人均为诸侯中位高权重的人物,因此,如果按照整理者的说法,虢国应该是在西周晚年就完成了东迁至三门峡的操作。但按照上面的论证,虢季墓的时间更像是东周初年,或者说,没有看到明显的证据证明虢季墓的文物是西周晚期的文物。
当然这里还有个问题,那就是有相当一部分学者是认为虢国在西周晚期东迁的,依据是两条文献证据。下面我们一条条看:
第一条《国语·郑语》“当成周者……西有虞、虢、晋、隗、霍、杨、魏、芮……”,成周就在今河南一带,这里面列举的国家应该都是在成周附近的国家,这条记载所在的时间是周幽王八年,许多学者以此认为在周幽王八年的时候,虢国就已经完成东迁了。
《国语》和《左传》类似,有许多预言性质的描述,这些“预言”实际上是事后描述,并非预言者当时就说的这么准。《郑语》里面也是如此,《郑语》里面写到的西周将在三年后灭亡、东周时期晋、楚、齐、秦将要兴起等等,应该均为作者亲眼看到的实际情况,而非史伯在周幽王八年就预测出来的。所以这段记载可能不假,但时间并没有说服力。另外,国家的迁徙并不是小事,虢国不太可能一下子就举国迁移至一个鸟不拉屎的荒野,必然要有提前的准备。据《国语·郑语》记载,郑国的东迁在桓公时期就在东部的虢、郐等地先打下基础,然后在桓公之子武公时才正式迁入。所以,可能更加接近真实情况的是,在西周末年已经有一部分虢国人迁徙到了今三门峡一带,所以三门峡一带也有出土一些西周晚期的虢国文物,但并不是在虢国的高规格墓葬群之中。或者说,上面《郑语》所说,也可以理解为幽王八年的时候成周附近已经有虢国人迁移过去了,但不代表虢国的高层完成了东迁。
第二条记载,是今本《竹书纪年》:“(幽王)七年,虢人灭焦。”恰好本人最近就在研究《竹书纪年》相关的东西,就好好唠一唠这个。
今本《竹书纪年》本来没什么好说的,这就是一本明代流传下来的彻头彻尾的伪书,毫无学术价值可言,所以它上面的记载完全不用当回事儿。不过说到这儿了为了不让人觉得笔者就是胡搅蛮缠,就还是唠一唠这个记载吧。
这条记载的来源可能是《水经注·河水》:“(陕)东城即虢邑之上阳也,虢仲之所都为南虢。三虢,此其一焉。其大城中有小城,故焦国也。”今本《竹书纪年》的作者可能因此创作了“虢人灭焦”的说法。但这段记载和《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有出入:“虞、虢、焦、滑、霍、扬、韩、魏,皆姬姓也,晋是以大,若非侵小,将何所取?武献以下,兼国多矣,谁得治之。”焦国如果为虢国所灭的话,晋国何必代人受过呢?
另外,关于虢国东迁时间的文献,笔者还是挖出了一些,以供参考。古本《竹书纪年》有西周末年平王和携王“二王并立”的记载:“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周二王并立。二十一年,携王为晋文(公)[侯]所杀,以本非适(嫡),故称携王。”这里面最后两句“以本非适(嫡),故称携王”并非古本《竹书纪年》原文,而是后人的注解。清华简《系年》对此事也有记载:“邦君者(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立廿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这里面提到了两个事儿,一是虢公翰在一个叫“携”的地方立了余臣为王,另一个事儿是二十一年后,晋文侯在虢地杀携王。联系起来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就是“二王并立”时期的携王所在地“携”,应该就是当时虢公翰当时的所在地,也就是西虢的所在地。所以这个“携”在哪儿,对于破解西虢东迁的时间是个至关重要的点。
杜预《春秋土地名》曰:“携,阙。”表明这个“携”究竟在哪儿,似乎当时人并不知道。那这个事儿就真的没人提过了吗?还真不是。雷学淇《竹书纪年义证》曰:“携,地名未详所在。《新唐书·大衍历议》谓:‘丰、岐、骊、携,皆鹑首之分,雍州之地。’是携即西京地名也。”徐少华先生说:“以虢公翰为两周之际的东虢之君,携为关中西京一带的地名。结合当时形势看,雷学淇的说法恐难凭信。”【6】徐少华先生忽略了一点,如果虢公翰作为两周之际的西虢国君,且此时西虢尚未完成东迁,那这个逻辑不就完全通顺了?
且看清华简《系年》的这段记载:“幽王及白(伯)盘乃灭,周乃亡。邦君者(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立廿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周亡王九年,邦君者(诸)侯焉始不朝于周,晋文侯乃逆坪(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对于这段简文的解读,学者有所分歧。包括清华简整理者在内的诸多学者【7】认为“周亡王九年”指的是周幽王灭后的九年,这个是不对的。首先逻辑上有问题,幽王死后立刻就有了携惠王,而且立了二十一年,怎么突然就在第九年开始诸侯就“不朝于周”了呢?尤为蹊跷;其次,古本《竹书纪年》曰:“(夏)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这里的“有王”与“无(亡)王”是对应的,周朝有携王的时期,并不能算“亡王”;第三,《系年》的叙事是按照年代顺序来进行的,在这里也不太可能出现先描述携惠王21年后被杀,后描述幽王亡后九年的情况。综上,“周亡王九年”应该指的是携王被杀,周没有王之后九年。所以这段时期的真实历史应该也许大略是这样的:
幽王死后虢公翰在西虢境内的携地立了余臣为王,是为携惠王。二十一年后晋文侯在携杀死了携惠王,再之后平王东迁,虢国高层跟着东迁。
如此,无论是逻辑上还是文献记载的对应上,应该都圆满了罢。
参考资料:
【1】李丰《虢国墓地铜器群的分期及其相关问题》
【2】徐中舒《金文嘏辞示例》,《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3】信阳地区文管会等《河南罗山县发现春秋早期铜器》,《文物》1980年第1期
【4】李学勤《三门峡虢墓新发现与虢国史》,《中国文物报》1991年2月3日
【5】王夫之《春秋稗疏》卷1“隐公”,四库全书本
【6】徐少华《“平王走(奔)西申”及相关史地考论》,《历史研究》2015年第2期
【7】清华简《系年》第2章,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下册,第138-139页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2-05 14:30:21
-
嫑说话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19 14:28:02
-
不愧是你呀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7-06 12:34:15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7-02 16:24:31
-
Reflexivity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30 00:08:58
-
拉莱耶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25 11:38:13
-
迷人少妇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25 06:11:03
-
再遇见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24 20:18:57
-
四一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24 16:00:42
-
🐰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23 20:40:45
-
一一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23 18:08:45
-
明天会更好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23 03:58:23
-
狂顾南行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22 19:31:44
-
饼饼家的饼饼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22 19:30:20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22 10:07:46
-
泡泡的一生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22 00:31:35
-
hey 你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21 22:49:15
-
小时候可虎了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21 20:32:39
-
Alerty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21 20:25:15
-
博物馆君🌎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21 19:44:28
-
我自荷锄掩柴扉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21 14:23:15
-
编辑个人资料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21 13:13:31
-
課稅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21 12:51:31
-
吉赛尔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21 12:03:04
-
豆友211433122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21 02:00:19
-
絮绕绿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20 21:00:34
-
小名难取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20 19:33:47
-
海是倒过来的天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20 14:43:51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20 14: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