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一场日本茶道茶会

作者:茶人嘉木、YQ杨 (2017)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吟着大宋无门慧开禅师的一首禅诗,在冬日的晨光中,我们在长安迎来了日本著名茶学家佃一可先生,他于半山茶书院与中国的茶友们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茶事交流分享。
唐宋时期,中日交流频繁,日本曾几十次派遣使节前往中国学习,其中不乏著名禅师与茶人,不乏茶事的频繁交流。
日本茶道最初由寺庙禅师确立并传播。中国唐朝是“茶禅一味”的发端。彼时,日本的荣西禅师从天台山学习了茶叶的种植与制作,经过改良,把茶种引至日本,开始了大规模的种植。自此,日本茶道完成物质层面的移植。唐宋时盛行茶宴,其中以径山茶宴最为著名。南浦昭明入宋,在径山参禅时学习了径山茶宴、茶礼与茶程,引回并改良成具有日本风格的“四头茶会”,并移植了大宋点茶的手法。由此,日本茶道完成从中国非物质层面的移植。
之后,村田珠光在参禅时,结合了前辈在物质与非物质层面的成果,创立了以点茶礼为仪轨的“草庵茶”抹茶道,成为日本茶道的开山鼻祖。
虽然在后世日本还有煎茶道,但提到日本茶道主要还是指抹茶道。在与中国宋朝同期的幕府时代,日本抹茶道被“茶圣”千利休推至顶峰,得到凝聚归纳,倡导“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并一直传承至今。而在宋朝被灭后的明朝,大宋点茶也退出了历史舞台,中国人的泡茶手法也变为更自由的冲泡法,一句话可阐释这样的变化——“唐煮宋点明冲泡”。
此次佃一可先生来访长安,在半山茶书院展示并教授日本茶道,既是交流,也昭示着涓涓点茶回归长安、重新焕发光彩,以此致敬博大精深的中华茶文化。佃一可先生是一茶庵第十四代家元,是中日建交以来受邀在国家博物馆表演日本茶道的第一人,常年致力于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活动。
在教授现场,佃一可先生用幽默而精准的语言讲解了抹茶发展的文化、茶道仪轨。先生理论讲解完毕后,大家跟随他,开始进行抹茶制作。每个人都认真学习了比如折叠袱纱,清洁器具等茶道仪轨。
用双手固定的折叠袱纱的手法,折成方块,用不同面去擦拭盛放抹茶粉的器皿——茶棗。
而使用茶筅最重要的是腕力。从大臂到小臂输送到三根手指,通畅放松、而充满张力。
只是一杯抹茶。
点茶需要放松无我,凝神贯注。利休说,点茶无非是烧水点茶。冬天使茶室温暖,夏天使茶室凉快。一杯茶,让宾主真情互换。
不只是一杯抹茶。
看着老师点茶时的专注耐心,觉得这杯茶映照了他精神的能量,极具感染力。
茶禅一味的本质就是活在当下。它是一件小事,就跟吃饭、睡觉一样平常。平常心喝平常茶。遵循一套适合的茶道仪轨,让内心生发出对生活的仪式感,升华了生活的精神,让人在悲欣交集中前行。这既是禅的境界,也是茶的境界。
老师的夫人还将几碗她亲手制作的抹茶分给了现场的摄像、记录等工作人员,这种无分别心深深感动了我们。这也是日本茶道精神的一个侧影,有道可循,有礼可守,用真正关照的温柔心与无分别的慈悲心传茶给在座的每一个人,往往也就问心无愧。
妙有与真空,收于一碗中。自己打的抹茶哭着也要喝完,而事实上,这碗抹茶并没有想象的苦涩。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为佃一可先生特制的茶粉细腻至极而感到惊叹,舌尖上有种在北方的针叶林雪地里,冬日暖阳映照在枯枝上的美妙感受。
老师随手撷取窗外院落里的枯枝野草,配上雅正的菊花、玫瑰,创作了传统形、不规律形和三角形三种插花,让大家一饱眼福。老师让学员猜那支枯枝向阳向阴面分别在哪里,很多人一猜即中。老师认为,插花中也要顺势而为。不能压抑阳面,也要让阴面当好辅助的作用。
老师说,不要认为残缺妨碍了完美,相反正是花道精神的体现。自然中的残缺自有真实的美感。而如何处理多余与遮挡视线的枝叶是另一门深奥的学问。日本茶圣千利休擅长利用光影变幻的阴翳效果,把花道与茶道结合起来展示,后人传承至今,这使得日本的茶道具有一种残垣之上的夕照美。
中国美、日本美、乃至东方的美学精髓,籍由诗酒茶、雪月花暗通心曲,其是美学、亦是艺术。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白居易有诗云“雪月花时最忆君”,被日本茶师移用于茶道之况味“雪月花时最怀友”:
雪,指人困苦落魄之时;
月,指人孤独幽闷之时;
花,指前程繁华似锦时。
凡三种境遇,都需茶的陪伴,方能磊落担当:明月雪时不孤,花枝春满不傲。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佃一可老师讲解的日本茶道与花道紧密结合,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们能做的,就是将茶化为自己的生活;再进一步,就是学习日本茶道的精髓,结合我国茶特点,用专业精神与精进能量,让伟大的中华茶文化再绽奇葩、重焕光彩。希望能与佃一可老师再叙茶事。一期一会,心存感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