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心惟存——纪念朱屺瞻诞辰130周年艺术展』(朱屺瞻艺术馆)[20210617]
在鲁迅公园逛,突然发现朱屺瞻艺术馆就在里面。最近的朱屺瞻艺术展一直想看的,这可真是“碰到全不费工夫”!嘻嘻~


现存朱老最早的作品,就是这幅作于1934年的《墨竹四条屏》。当时朱屺瞻44岁,正当中年。在我看来,这幅墨竹有清新脱俗之感,虽继承传统而不固步自封于传统,清新脱俗在于画法不囿于常规,“我自有我法”。墨色浓淡相宜,竹竿画法结合了西方光影和中国古法两种而能浑然融合为一体,并且倾显中国画

松竹的画法很有新意,一团团的,虽不张扬却也不“肉”,力是内含的感觉,中国式圆融内含的审美观流露出来。

左侧题跋中写道,此画大约与《夕阳满松林》为同一时间,是1936年左右,因此“可见先生山水画初创时期之风貌”。我观此画,觉朱屺瞻能够化传统为自己理解,运用自如,米氏云山去掉了高古气息,倒是有贴合所处时代的亲近和自然。房子的排列很有趣,简单中有变化,也与米氏云山画法相呼应,使画面更加

韦庄的这首诗真好,很喜欢(^▽^)

自此,看了几幅朱老的画,发现朱老能够根据画面风格灵活改变题款书法的风格。这幅已经到了1960年,全国上下山水画主题性创作如火如荼之时。朱老能够将传统山水画法保留并与新时代建设画面相融合,画面既壮美可赏,又充满时代气息,后面的山体勾勒松动淡远,前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紧张而充满劳动力

这幅画的书法题跋风格又有变化了,与方圆并用的山体勾画笔法相得益彰。

前后空间推得很好。

近处的树很写实呢。这幅我推测是实地写生或根据照片写生的。远处山体画得很虚,却是粗笔勾勒,很精彩,画法值得借鉴。

我觉得朱老画的社会主义建设题材山水画真是非常好,笔墨值得借鉴学习。

远处墨色为何处理得这么虚淡?这幅画有些节奏不舒服。若是为了凸显近处,那倒没有达到目的。因为从体量和构图来看,远处正在忙着的一群人是画眼,没必要处理得这么虚淡。

呀~是人民公园旁边的那个什么饭店呢。这高楼画得像炭笔画,哈哈哈。左下角为了整体,树木都分组成块面,并且处理了边缘。


程十发对朱老绘画风格特征的介绍很到位。“富于民族性、时代感,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和独树一帜的艺术风貌”。

不知为何,二楼常设展览厅里的画作,普遍略次于精品。

又是一种画法,挺满的。茶山的画法值得借鉴。近处树木黝黑的感觉正好,压住了全幅颜色多用石绿的跳脱,山体中也有焦墨的穿插运用,这些方法不仅使色墨相融,也更加突出了南方茶山雨后景色的湿润和浓郁印象。

这是鲁迅公园当时的所在地吗?哈哈哈,咋还看到建筑是徽派风韵捏?

水波画得很好,题字的下缘也随波荡漾呢,哈哈哈

飞机不好画。有点画蛇添足了,没有飞机倒蛮好。

三楼是晚年变法时期作品。看到后感到震惊。让我想起来赖少其,也是晚年变法,融入西方艺术风格,他们这一时期的作品都是画风非常热烈豪放,老辣雄浑。

“音乐感”我理解,是要自由抒发感情。那“作画须有宇宙感”……(ˇˍˇ) ~是什么意思呢?

颜色鲜艳到像粉笔画!哈哈哈。右上角大气老辣的书法落款一下子就给镇住了。

个人感觉这幅葡萄的气势和烂漫,可谓不输徐渭墨葡萄图的气格。

又是一种鲜明风格,书法和山体勾勒的用笔同为一种风格。

要不是朱老的题跋,真看不出来临的是吴镇!朱老说自己是看着故宫出版的印刷品临摹的,还加上了颜色。观之有点“世俗版吴镇”的意思,哈哈哈。我觉得山石的勾勒笔法里,朱老自己的处理成分很大,说是临摹吴镇,应多是学习其构图和气格。看右上角的那几笔远山,太精彩了,足以见功夫。82岁还能临摹这么

这张是根据单色照片临摹,真厉害了!古画气息追摹到了。我发很多高寿画家,在晚年都有这种现象:一方面发展突破局限、打通中西的自由风格,另一方面开始新一轮对古画的临摹。

又是这种临照片画作,哈哈哈。这幅是临摹王蒙的。我感觉是“意到笔非”,并没有王蒙牛毛皴那么细致,但笔意是王蒙法,所以可以说是自己对古代大家笔法的理解的体现。

麻雀不是朱老画的,山坡是。

唐云和朱屺瞻合作,哎呀这样一对比就显出气格高低了。

潘天寿署名“秃寿”……这张有八大山人的风格。

刘海粟的《墨葡萄》

骇倒白阳,笑倒青藤?……哈哈哈哈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