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
三个月前,父亲做了腰椎间盘手术,康复期间,我一有空就去一趟父母家里。
我帮父亲清理手机软件,无意间看到他微信,一些聊天信息让我哭笑不得。他的人际圈主要由老家的人构成。由于常年在外地,微信是他的主要“社交平台”。有的是“铁哥们”,父亲向对方约定,自己何时回去要聚一聚;有的是关系恶化的人,父亲在微信上大段地跟对方“讲道理”;还有一些具体事项,比如哪家要办喜事之类,父亲远程操作、转交“份子钱”……
又一个周末,我到父母家,正赶上老俩口闹矛盾。
父亲通过微信,帮老乡子女介绍对象。关键时候,手机欠费。父亲让我交话费,母亲不高兴了。
母亲生气的原因是,外人的事父亲“总是很热心、优先处理”。她觉得,我刚到家,该休息一会,父亲却急着要充话费、联系人。深层的原因是,母亲反对父亲的“无效社交”——没任何好处,倒是容易惹麻烦。
看着这场不必要的争吵,我保持沉默,帮父亲充了话费。
母亲唠叨不止。父亲出门下楼,到小区里打电话。
我对母亲说:“没必要阻止他。如果他做的事是错的,你阻止也改变不了他的意愿,这么多年你又不是不知道我爸的性格;如果这事不会造成什么损失,更没有必要阻止。”
“可不是嘛,现在跟‘狐朋狗友’通电话,都要避着我了。”母亲说,“知道说多少回也没用,还是忍不住要说……”
本来父母打算回山西老家照顾我外婆。我联想到父亲微信里那些杂七杂八的事,就跟母亲提议:“要不你一个人回山西吧,我爸就留在重庆休养身体。省得他回去,又忙‘狐朋狗友’的事,惹您生气不说,关键他身体也不适合到处跑。”
母亲笑着说,这可以。父亲回来后,听说让他留在重庆的建议,他乐呵呵地说:“我当然没问题。”
到回山西那天,俩人很有默契地各自收拾行李。
我问父亲:“您不是不回去了吗?”
父亲告诉我,照料癌症晚期的外婆,对母亲一个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回去陪着她”。
淡淡的一句话,让我立刻明白,母亲将要面对的是什么。照顾重症的外婆,并不只是负责一日三餐、打针喂药那么简单,精神上的打击更令人难以承受——对外婆经受癌痛的无助、对死亡突如其来的恐惧……
但有了父亲那句话,我相信母亲能坚强起来。
“我会陪着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