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背影》的二三事
昨天是父亲节,看朋友圈挺多人分享与父亲的生活照。突然想到朱自清的《背影》,想到之前看过的关于朱自清和父亲的逸闻趣事,忍不住又探究了一番。
自古离别多伤感,朱自清把这种伤感又杂糅进对父亲的思念之中,用平淡的笔触叙述出来,反而见真情。越是年长,读起来越有味道。
对《背影》一文的赞美暂不多言,年少时读这篇文章到最后,看到朱父说“ 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伤感之余,总有个疑问:朱自清的父亲究竟又活了多久呢?苦于当时资讯不便,这个疑问一直被压下去了......今天查阅资料,发现朱父是1945年4月9日逝世的,距离《背影》创作的1925年,足足又安享了20年的时光!朱自清本人是1948年去世的,也就迟了3年而已,差点白发人送黑发人!想来古人感慨时光易逝,命不久矣,大多时候只是有感而发,不能太当真的:P(玩笑~)
至于《背影》一文的开头,“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 ”,一股萧索之意顿生,让我一直以为朱家生活如何的艰苦,朱自清父子如何的清贫。但是,资料显示,朱父是个读书人,因官阶晋升,在朱自清六岁时举家迁往扬州,后在徐州做到了徐州榷运局长(即 “烟酒公卖局长” ),又续娶了一房姨太太。过了不久,在扬州老家的潘姓姨太太得知此事后,跑到徐州大闹。这一闹,就把朱父给闹的被撤职了——这也就是《背影》一文开头的“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的缘由。哭笑不得......
朱家是书香门第,朱自清作为长子,一直是被父亲寄予厚望的,想来供给不会太差。民国时,全国有70%的文盲[1],朱自清能成为文学家,没有点家底还真不成。《背影》中字里行间透露出的父子不和,主要是新旧思想冲突导致。好在《背影》一文发表后,朱父在1928年就看到了,那个场景估计也挺富有想象空间的,要是被朱自清瞧见,保不准再来一篇《背景2》吧。真要刨根问底的看,这终究还是一个富二代年轻人跟父亲的冲突与和解的过程,其实距离普罗大众挺远的。但是,诗词文章,有时候真不能太细抠,不然就美感全无了。
对了,朱父失去官职,在扬州赋闲时,居家不远处有户江姓人家,朱父作为读书人,对于这家的小孩也多有教导。后来朱自清的次子朱闰生跟这个小孩还是中学同学,往来颇深。在朱自清诞辰100周年之际,已经身居高位的往昔邻居,还专门题诗一首:
“晨鸣共北门,谈笑少时情。
背影秦淮绿,荷塘月色明。
高风凝铁骨,正气养德行。
清淡传香远,文章百代名。”
注:
[1]张朋园:“劳著‘清代教育及大众识字能力’”,载《近史所集刊》1980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