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妈妈如何调节情绪,重塑自律的自己?
01
我是一个职场妈妈,宝宝11个月,白天上班,晚上带娃,没有老人帮忙。成为职场妈妈这两个月以来,我充分感受到精力不足和焦虑。小月龄宝宝需求高,醒着要陪着,睡着我要做家务,准备辅食。
这样下来,我无法早睡早起,没时间读书写作,仿佛被套在一个恶性循环之中。这让我感到痛苦。
我很想做一个自律的妈妈,在育儿的同时,也能实现自我成长。但我苦于找不到方法。
所幸在这时,我遇到了这本书《可塑的我:自我发展心理学的35堂必修课》。

这是一本自我发展心理学书籍,内容通俗易懂,基本涵盖自我发展心理学的大部分要点。本书作者陈婕君从事了14年的临床心理咨询,毕业于美国波士顿精神分析学院,被壹心理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50位心理学家”之一。
书上说:每个人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有可塑性。
这句话给我了极大的信心,我知道了对于现在的我,也有重塑自己、重塑生活的机会。
带着这样的想法,我开始阅读这本书,希望从书中找到成为自律妈妈的方法。读完全书,我总结出重塑自律自我的3个要点:
- 明白为何要成为自律妈妈
- 自律,到底是什么
- 如何调节情绪,助力于自律
02 成为自律妈妈,给孩子健康的心理基因
我想要成为一个自律的妈妈,除了希望自己能保持终身成长以外,最大的原因就是想给孩子树立好榜样,帮孩子建立健康的心理基因。
心理基因是《可塑的我》中提到的一个概念,可以与生理基因做类比。
生理基因表现在生理上,心理基因主要表现为一个人面对周遭事情时的各种反应。生理基因是与生俱来的,心理基因是从一个人在很小的时候逐渐建立起来的,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如何应对人生中发生的每一件事情。
举个例子,小的时候你多次想自己下楼和小朋友玩,父母总是阻挠,威胁说如果没有他们在身边,就会有大灰狼把你叼走。
父母为了你的安全限制了你的自由,他们的本意是好,却意外地将自己的焦虑感传递给你,渐渐让你觉得世界是充满危险的。
在这一基础上,你长大了,虽然有了一定处理问题的能力,但父母还是会为了你的安全而习惯性地帮你解决问题,没有引导你自己解决问题。
长久以往,你就会越来越没有主见,遇到新的挑战或问题,更容易退缩。这就是一个从小到大、积少成多的过程。
你瞧,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的教育是多么重要,有可能决定孩子一生的走向。正是因为这样,我希望能给孩子的,不仅是优质的身体粮食,还能给她优质的精神食粮,让她能成为一个心理发育良好的人。

03 重新认识“自律”,从“失控”到“掌控”
我说想做一个自律的妈妈,但是“自律”到底是什么呢?
我一直以为,“自律”就是精细地掌控一天当中的每一分钟。然而在读本书序言时,我就发觉自己错了,我以为的“掌控”,其实是“控制”,二者之间天差地别。
作者说真正的掌控有这3个表现:
1、在面临事情的变化时可以从容面对,并非事事都要控制在自己手里
2、目标实现受阻时能快速认清事实并灵活调整计划,而是不被不良情绪严重影响而失去理智
3、真正能掌控人生的人没有内耗,而且很快乐。
原来,所谓的自律,比起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罗列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能接受实际情况的变动,并且很好地平衡变化和计划,最终能从容地完成事情。
反观自己,这三个点我都没有做到,我容易情绪化和不快乐,有内耗,喜欢掌控诸事的感觉。
关于自律,《可塑的我》还有一句话:“自律并不是一定要每天按照时间点完成相应的事情,而是可以在这一段时间之内很好地平衡需要完成的事情,平衡自己的情绪。”这句话也算是对前面掌控的三个特点的一个总结。
这段话给我最大的启发是,要做到自律,最重要的两个技能是:时间管理和情绪管理。
时间管理是能合理安排一天的时间和任务;情绪管理是能及时调整突然波动的情绪,把自己带回正轨,继续完成当天事项。
其实,自律的生活并非有强制固定的时间表,每天的时间和事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调整。列计划,完成清单并不太难,“调整”,才是真本事。
这也扫除了我对于自律的一些迷茫,重要的不是如何列清单,如何做事情,而是要先强大心灵,学会情绪管理。如果能拥有稳定的情绪,距离成为自律的人,就不远了。
04善用自我调节工作心理健身房,获得稳稳的情绪
拥有稳定的情绪,是我一直以来的追求。有了宝宝之后,面对她没完没了的哭闹时,会失去耐心。明明知道不能对宝宝发脾气,但还是会忍住大声吼她。事后冷静下来,又十分后悔。如此反复多次,我会怀疑自己是否得了心理病。
在《可塑的我》一书中,有一个女宝宝米西的案例。2岁的米西参与一次解决问题和情绪调节的实验。在实验中,面对装满玩具的箱子,米西多次尝试之后仍然打不开。这时候,她虽然沮丧,但却爬到墙角的一堆普通玩具边,先玩这些玩具来调节沮丧的情绪。过一会,再爬过去试图打开箱子。
小小的米西懂得在消极情绪出现时及时调节,得益于她有一对心理状态稳定的父母和良好的家庭环境。
这个例子给了我很深的感触。如果我希望宝宝从小有安全感,有自信,那我应该能保持稳定的情绪,这样才能让她更好成长,多希望她能像米西一样,会调节情绪,会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在《可塑的我》中,陈婕君老师给了3个心理学家最常用的自我调节工具,分别是:呼吸调节、身体扫描和觉察日记。
呼吸调节
这个工具是很多心理学家以及大部分生活得自在的人都会使用的。
关注呼吸,就像瑜伽中练习呼吸那样,专注于身体的一呼一吸,这个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定住心神。
呼吸调节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有时候我开会紧张时,就会深呼吸,帮助身体放松,别那么焦虑。

身体扫描
选一个比较舒服的地方,如躺在床上或沙发上,从脚开始,感觉脚指头、脚板、脚背……循着身体的每一个部位,一直往上,到脸上五官,再到头顶。
在扫描的过程中,应充分感受每一个部位的感觉,比如感到脚踝紧张,不舒服。这样能够帮助我们很好地放松身体。
觉察日记
觉察日记最好用纸笔书写。写觉察日记时,是在反思,梳理当天的情绪,分析当天事情,就像在完结当天的事情。
陈婕君老师说,觉察日记不难,但对很多人的影响非常大,是需要长期练习和长期养成的习惯。
这三个工具,能让我们轻松高效地调节自我、心理健身、重新掌握生活。方法不难,我相信只要能坚持运用,我的情绪一定能有所改善。
情绪调节好了,就能有精力去做想做的事情,不管是自我成长,还是亲密育儿,都需要稳定的情绪作为支撑。好情绪,是自律的第一步。
心理学家王浩威说过:“只要拿起桨开始划,无论朝哪个方向,总会抵达一些目的地。”

扫清自律的误解后,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善用《可塑的我》当中推荐的小工具,贯穿日常生活,真正调节情绪,成为自律的妈妈,给孩子优质的精神粮食。
作者介绍:发发,90后职场妈妈,家有11月龄可爱女宝,喜欢读书写作,原用读写实现经济独立,正在成为一个自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