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飞老师关于边缘性人格特质来访者的个案督导
2019年我参加了在广州举办的认知行为治疗大会,特别幸运的参加了李飞老师的关于个案概念化及苏格拉底式问话的工作坊。被李老师诙谐、幽默的授课风格以及接地气又效果极好的角色扮演所吸引,后来各种机缘巧合下自费(肉疼)参加了李飞老师的网络督导。
昨天终于轮到了自己汇报案例。
案例来访者是一位有边缘性人格特质的大一女生,主要困扰是强烈的抑郁与愤怒情绪,糟糕的人际关系。
李飞老师为我做了极其精确的提问后,我们进行了角色扮演,以前在看他跟别人角色扮演的时候感觉每句话说出来都特别的随意,但是自己体会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在咨询中感觉到的困难就被李老师四两拨千斤般轻巧地化解了。不得不说,大师果然是大师。群督中的老师们也为我提供了宝贵的思路,一并记录:
对于边缘性人格特质的来访者来说,她自身可能会夸大自己的情绪状态,陷入受害者的无助模式,也许会在咨询中用同样的方式使得咨询师陷入是自己无能,无法帮助来访者的感受中。
对于边缘性人格特质的来访者,单纯认知方面的矫正工作效果可能没那么好,需要放慢速度来通过咨访关系来做工作。(如果关系不牢固,对来访者认知的矫正和质问常常会验证甚至巩固来访者关于自己不够好的信念)。这种时候咨询师需要从情感关系层面对来访者进行陪伴,对与来访者的感受共处,帮助来访者理解自己的情绪,脑海中的画面。因为边缘性人格特质的来访者往往最不能处理的就是体验,常常会有被湮灭的感受,这时候可以与来访者的感受多待一会,可以细化再细化来访者的感受,让她多描述自己的不舒服,让她多与体验共处,给她机会去发泄。
咨访关系有两种,一种是必要且充分的关系,一种是关系就意味着评估与治疗。而对于边缘型来访者,我们可以利用关系本身来做评估与治疗,因为来访者在咨询室里面会表现出她的固有人际模式。我们可以向来访者进行反馈,使她对于她的固有人际模式有所察觉,很多时候察觉即有意义。我们向她反馈情绪感受,其实对于负面情绪的反馈本身就是在向来访者展示咨询师是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与感受。例如对于经常迟到的来访者,我们可以告诉她对于她的迟到,我们有什么感受,对于情绪的反馈,就是在做一种示范,告诉来访者在遇到情绪时如何处理。对于缺勤和迟到来访者可能常常会找客观理由去辩解逃避对感受的表达,那么这时我们可以问她当你在想到要去进行心理咨询你想到了什么,你有何感受?我感觉你好像在通过这种方式来推开我,这是一种什么感受?来访者在人际交往中遇到什么信号会激活她的敏感与策略,我们要针对细节去和来访者进行掰扯。很多时候在谈论细节的时候我们才能够真正的去理解来访者的“死鸭子嘴硬”到底是怎么“硬”的,来访者的“丑人多作怪”到底是怎么“怪‘的。来访者到底做了什么会导致关系模式是这样的,(而不要聚焦于来访者遇到了什么,因为聚焦于遇到了什么就陷入了”被害者’的视角)
对于来访者纠缠的家庭关系,我们不急着去让她一定要与父母达成什么样的关系,因为此类来访者对关系的渴望是极其强的,为了关系中的联结感往往能够做出很多牺牲,如讨好与迎合的策略发展,对于被暴力、被虐待的忍受等,所以让他们去划清关系的界限是很困难的。我们可以尝试强化她的关系中的客体对她的理解与支持,强化资源永远是正确的。
对于此类来访者,行为实验永远的有效的,比认知矫正更有效。但是在进行行为实验时,我们要根据难度来递进。如先从咨询室开始,再从陌生人开始,再从同学开始,再到父母。
在做核心信念工作时,我们要注意辩驳旧的不合理认知是远远不够的,要使来访者形成新的功能良好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