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不了我就去出家!这句决绝悲壮的流行语是怎么来的?
偶尔谈及人生规划或者晚年处境,时有亲友来一句:“大不了我就去出家!”以表示自己人生最后的兜底去处。想起小时候,在家里也偶有听老人提及,某某无亲无故走投无路便去了庵堂吃长斋了。青灯古佛,度过残生。
也就是这样,我曾一度以为出家是人生最后的兜底,一个走投无路后的去处。放下红尘遁入空门。直到我逐渐长大后,对佛教(也包括其他宗教)有了个基本了解后才发现,当出家人不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还是一件很艰难的事。
著名的龙泉寺是以高学历著称,寺内的出家人几乎人均985,曾经一度让网民惊愕。不少人纷纷感慨,当和尚都当不了了(这话似乎暗示以前当和尚是一件没有门槛的事)
简单来说,一般正儿八经的出家都需要进过一段系统的学习,有导师授学,经过层层考核合格后再正式剃度出家 。进入寺庙后伴随的是繁重的学习任务,五点开始早课,诵经学佛,戒律森严。自南北朝开始,正式的出家人都有度牒作为其身份证明。由于拥有度牒可以免除赋税徭役,以至于出现了非法买卖,操作甚至伪造度牒来从中牟利。
那这样说,出家怎也是一件有门槛的事情,而且根据我国历史来说,自古出家就是一件不止有门槛,而且门槛还挺高的事儿,那群众为何又会有大不了我就去出家的这种错觉呢?

那是因为在出家人之外于民众直接接触更多的是另一个群体——游方僧。民众对出家人的印象也大部分来自游方僧的构建。
游方僧则是介乎正式出家之外的身份,由于缺少考量标准,也就是渐渐地成为三教九流的聚集区,最初可能是由于寺内的“编制”名额不够,所能容纳的僧人有限。也可能是政府颁发的度牒有数量限制,又或者是香火信徒的供养不足,导致寺庙无法负担他们的生活。于是一部分人便需要外出化缘,或者自谋出路。
这个时候走进各个村落居民区化缘的僧人跟乞讨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这点跟东南亚南传佛教僧人的化缘有本质不同)一部分僧人道士开始在化缘时候干起了兼职,招魂超度,担任与神灵或者鬼魂的沟通工作以获得更多的报酬。特别是在人口爆增之后,生产活动难以吸纳多余部分人口变成了失业男女,于是开始冒充僧人道士,袍服往身上一套变开始了装神弄鬼的乞讨生涯。也就是说这些游方僧很多跟“僧人”“道士“是没有任何关系的。这里吊诡的一点便是,以僧道的衣衫举止在外行乞却是符合民众对出家人的期待——贫穷清苦。于是这种类似乞讨的游方僧可能更能获得民众的尊重与认可。
我想,说大不了我就去出家的时候,应该没有想到即将开启的是——装神弄鬼乞讨为生的职业生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