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的陨落》:德国法西斯的崛起2)
1924年12月,希特勒出狱,“啤酒馆暴动”的失败让希特勒认识到,重建的纳粹运动必须严格遵守合法性,形势所迫,对冲锋队的训练,不应以军事为主,而应对冲锋队进行体格训练,重点在于体育活动。 1925年是纳粹运动“百废待兴”的时刻,纳粹运动在这一年并无大的作为。 1926年,纳粹运动的活动重心在城市,同社会民主党以及共产党争夺工人阶级。冲锋队的任务就是深入左派政党的地盘,占领德国的街道。但到年底,纳粹运动在城市并没实现自己的预想,工人阶级主要仍站在左派政党这边。 一、党卫队 1926年秋天,纳粹党己经基本解决了南北右翼派系(鲁登道夫)的分裂,希特勒恢复并加强了个人在纳粹的独裁统治,纳粹党区、地区、地方三级制的组织网络开始在全国铺开。此外,希特勒建立了更加精锐的完全听命于己的党卫队,负责人是希姆莱。 在实际操作中,冲锋队与纳粹党组织其实是分离的,冲锋队一直以来就极力保持独立性。对于希特勒来说,冲锋队一直以来的问题是除了最高层的领导人仍受制于纳粹党,冲锋队的中、下层地方领导人任免权均不受纳粹高层的控制。这必然会引发冲锋队领导人和纳粹党领导人之间的权力斗争。 1927年纽伦堡冲锋队和纳粹党组织的关系僵持到崩溃的边缘,西里西亚爆发了德国东部诸省首次冲锋队和纳粹党组织的冲突。不仅纳粹党难以凌驾于冲锋队之上,甚至冲锋队的中央领导机构也难以驾驭地方组织。 1928年,冲锋队的右翼盟友钢盔团参加了国会选举,在国会的民族人民党78个议席中占了53个,在人民党45个议席中占了9个,还获得了其他政党的5个议席。在普鲁士州议会中,民族人民党的55个议席,人民党的9个议席以及其他政党的2个议席是钢盔团成员。钢盔团只是乱象一角,在所谓的民主氛围下,德国的政党矛盾化为对无数个准军事组织的竭力控制,并为此互相残杀。 1929年,党卫队在希姆莱的领导下发展为纳粹党准军事力量中的精英队伍。党卫队在名义上隶属冲锋队,但实际上则是听命于希特勒的“近卫军”,这引起了冲锋队的愤怒。 1929年是魏玛德国的又一个分水岭,魏玛德国陷入经济大危机,大危机驱动了纳粹的崛起,大危机制造了成千上万对现存制度充满失望和不满的失业者,经济危机再次加剧了政治危机并引发新一轮社会危机。当年冲锋队有3万成员,1930年增长到6万,1931年增长到25万,1932年达到45万人。1933年,有80万纳粹党成员和200万冲锋队员。 1929年德国登记在案的失业人数为160万,1930年飘升为200万,1931年失业人数高达440万。不断攀升的失业数据日益加深民怨,庞大的失业队伍和绝望、愤怒、仇恨的情绪却成为政治斗争最可资利用的资源,各党派竞相争夺失业者。冲锋队则成为纳粹运动争取失业者的头牌。冲锋队中的失业者比例约为70%。 德共的准军事组织是这段时期与冲锋队最不相上下的竞争对手,但越来越多人无法忍受来自苏联的命令。与此同时,德共于1931年在政治暴力问题上与盟友产生分歧,限制了“红色前线战士”的个人恐怖行为。同期,社会民主党(孟什维克)也削弱“国旗社”中唯一可以与冲锋队相抵抗的精英组织“舒福”的军事化能力,将其改组为普通的防卫组织。一直以来,魏玛政府期望压制这种泛政治运动的乱象,在政坛上的对子中,左翼武装与钢盔团等右翼组织渐渐向国家议会妥协,只有纳粹和冲锋队没有屈服。 1930年希特勒为了获取资本家、工业家、地主等上层阶级和中产阶级的支持,放弃了“二十五点纲领”中企业国有化的政治目标。 1933年希特勒上台,通过授权法案。 1933年夏天,兴登堡总统和效忠于总统并对希特勒饱怀戒备之心的国防军的合力打压可以使希特勒功亏一篑,因此希特勒和他的政党都必须扮演和平执政者角色。兴登堡、国防军和罗姆的冲锋队是妨碍希特勒的三股力量。 1933年,冲锋队合并钢盔团等老牌准军事组织,其规模逐渐扩大至400万。冲锋队认为可以理所当然地分享权力。罗姆的冲锋队肆无忌惮,不听纳粹指挥,随意实施暴力。冲锋队在纳粹党控制的国家里四面树敌,他们加强军事化训练干扰银行、商业机构以及工厂破坏教堂,进攻警察、法官、政府要员、雇主、企业管理人员、房东、普通老百姓、纳粹党员甚至是自己的队员。这是无法被希特勒和新政府所容忍的。 1933年全国计划招募辅警10万,仅5万冲锋队员获得职务。 二、盖世太保 1934年纽伦堡6000冲锋队员仅有200人成为“辅警”。总体上还有一半的冲锋队员失业在家。抢占警察部门也引发了冲锋队和党卫队之间的内斗,站在内斗前排的是党卫军头子希姆莱。这些获得辅警身份的党卫军成员后被希姆莱改造成为了著名的秘密警察组织:盖世太保。 与此同时,希特勒向支持其独裁的国防军表示,不会将冲锋队与国防军合并。而罗姆表示不会让懦弱的资产阶级分享纳粹运动的成果,企图控制党卫军。对此,兴登堡一与国防部长勃洛姆堡告知希特勒如果再未对罗姆及冲锋队采取行动,将有将进行全国范围的军事戒严并开始军事统治。希特勒考虑后决定除掉罗姆,戈林与希姆莱表示赞同。希姆莱与副手海德里希以伪造的证据指控罗姆收受法国人的二千万马克推翻希特勒。 三、长刀之夜 1934年6月30日,长刀之夜,希特勒带人前往罗姆的住处亲自进行了抓捕,在全国范围内清洗了85个冲锋队高层和1000名其他人员。罗姆在同年7月被枪毙。至此,纳粹党消除了国会和国防军的顾虑,并控制了他们。 1934年纳粹上台后,社会秩序逐渐恢复,冲锋队的作用大大削弱,直到4年后的水晶之夜才得以再一次展示暴力。 四、纳粹上台后的主要政策 纳粹上台后大兴建筑工程和国防工程。其中最著名的是高速公路网的建设和齐格菲防线的修建。 1933年,纳粹开始修建大约7000公里长的公路线,耗资约80亿马克。直接或间接从事这项工程的人员约达220万人。 1935年,开始修建齐格菲防线。工程耗资数额达到 90 亿马克,从事此项工程的人数约 200 万人。 1935年3月宣布建立36个师(55万人)(到1939年9月德波战争爆发时,已发展到 98 个师的兵力。) 1935年,6月26日颁布《德国劳动义务法》,规定男子满 18 岁,需服六个月劳动义务;女子满 21 岁,需服三个月劳动义务。(从 1933 年到 1939 年,总共有 250 万人以上的男青年和 30 万左右的女青年参加了义务劳动。 ) 此外,纳粹通过这种手段使妇女脱离劳动力市场,为解决男子的失业问题拓宽途径。 奖励妇女离职专营家务。向年轻夫妇提供婚姻贷款,规定男子结婚时可向政府贷款 1000 马克,只要女方保证婚后不就业,生满 4 个孩子后贷款就不用还了。 最后,希特勒派人到英国输出“黑色革命”。希特勒积极利用在英国的德国人扩张其法西斯势力。纳粹党在上台之前就指示其驻英国的新闻机构为基地有计划地进行法西斯宣传和组织活动。随着频繁进行的活动,英国出现了一系列的亲法西斯组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