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他们总来这片海滩夺宝—写在第69届戛纳电影节开幕之后【作品篇(三)】

“我喜欢看另一种类型的电影,那种更能体现内涵的电影。我们能于其中理解什么是一种真诚的喜爱,并且欣喜于认同他们的造型特征,能寻找到这些作者的一种浪漫主义的设计,与此同时他们在细节上的用心阐释,也让影片避免了一种空洞和浮华”——劳伦斯·朱利耶(法国巴黎三大电影美学教授)。
我想说,这位教授,您想看的电影,戛纳电影节里一大堆的!
截止这篇文章与读者见面时,主竞赛单元已经有八部影片与媒体人、影评人和观众见面了。从整体来看,本届电影节的竞赛影片水准明显的高于去年。即使是那种影评人打分(这从来仅仅是一个参考)不高的影片,也会有值得一看的亮点。至少,每一部都会引起影迷们的热情讨论,这算作一个可喜的现象,我们总是在拒绝平庸之作,欢迎实验性的尝试嘛!

陈木胜执导的影片《危城》登上戛纳第三日场刊的封面
本期,我们为您继续介绍主竞赛单元的六部影片。说不定在这些导演以往拍摄的作品中,有你喜欢的风格类型哟!
11号选手:《胡丽叶塔》,【西班牙】,导演:佩德罗·阿莫多瓦,期待指数:三星半;

橘红色一直都是阿莫多瓦偏爱的颜色
佩德罗·阿莫多瓦是蜚声国际的西语系导演之一。其作品中自然主义、魔幻元素和超现实主义风格的杂糅以及对色彩高敏感度的使用和把握,为许多影迷所喜爱。

导演:佩德罗·阿莫多瓦
1999年,他凭借影片《关于我母亲的一切》拿下第52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以及天主教人道精神奖。影片中死亡与情感交织的主题,如同一场关于命运、关于母爱、关于救赎的雨中曲,凄美而忧伤。2006年,在影片《回归》中,阿莫多瓦用各种丰富的手段,激发女演员的潜能,展现角色个性,成功塑造了一群敏感而又坚强的女性形象。此片也一举夺得第59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由参演的六位女演员同获)和最佳编剧奖。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剧照

《回归》剧照(戛纳影后:佩内洛普·克鲁兹)
阿莫多瓦经常使用“性”与“暴力犯罪”这两个元素,其作品精神本质最终还是会落脚于社会批判上。拍摄手法充满野性却也不乏细腻,人物在他的影片中自然游移,走向不确定。不论是2009年对真实与虚构中欲望底线进行讨论的作品《破碎的拥抱》,还是2011年关于复仇与控制,大胆而离奇的《吾栖之肤》,都能够看到这种风格的延续。两部影片也都入围了当年戛纳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


《破碎的拥抱》剧照
《吾栖之肤》剧照
本次这部参赛作品《胡丽叶塔》从题材上看,应该算作阿莫多瓦在那部不太成功的荒诞喜剧《空乘情人》后个人风格的一次回归。他再次将目光对准都市中有秘密的个体(这里是一对儿母女)。想起以往出现在导演镜头中的那些仅仅通过各种不同的服装搭配,便可展现其内心独有情绪状态、风情各异的西班牙女郎。这一次他一定不会令喜欢他的影迷失望。
12号选手:《私人采购员》,【法国】,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期待指数:三星;

能与阿萨亚斯合作的女演员演技都不会差到哪去
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因其曾为《电影手册》杂志影评人以及作者型导演的身份,被称作“法国新浪潮”衣钵的继承人。他擅于拍摄以女性为主角的影片,能够将处于工作、生活或情感矛盾漩涡中女性的挣扎与反抗表现的淋漓尽致,有一定的社会学参考价值。2000年,讲述一段跨越三十年的爱恨纠葛的作品《情感的宿命》与2002年,反思现代主义背景下人类如零件般迷失自我的影片《魔鬼情人》均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情感的宿命》剧照

《魔鬼情人》剧照

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
阿萨亚斯另一个为国人所熟知的身份,便是中国香港女演员张曼玉的前夫。2004年,二人合作了影片《清洁》。后者也凭借在影片中成功塑造的爱子情深,洗心革面的年轻母亲形象,一举摘得第57届戛纳电影节影后桂冠。

《清洁》剧照(张曼玉封后之作)
2014年,导演与法国国宝级女影星朱丽叶·比诺什合作,拍摄了影片《锡尔斯玛利亚》。戛纳影后在该片中完美演绎了戏如人生、云淡风轻的一种生活状态,使得影片拥有了一种神性的光辉。该片再度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虽未能得奖,但赢得评论界一片好评。

《锡尔斯玛利亚》剧照
本次入围的这部影片《私人采购员》,同样的聚焦女性的生活状态。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主演是美国中生代女演员的代表克里斯汀·斯图尔特,二人已经是第二次合作(上一部是《锡尔斯玛利亚》)。从剧情介绍上来看,影片似乎选材中规中矩,戏剧冲突感不足,但至少在其擅长的题材上,阿萨亚斯还从未有过失手,剩下的就留在我们看过影片之后再来讨论吧。
13号选手:《水瓶座》,【巴西】,导演:小克莱伯·门多萨,期待指数:三星半;

“水瓶座”在影片中其实是一座小屋的名字
对本片的导演小克莱伯·门多萨,笔者感兴趣的是他之前影迷、影评人以及私人电影院排片员的身份。当他2010年厌倦了光写不拍的生活,执起导筒时,相较于其他科班出身的导演,他更明确影迷们到底对什么样的影片感兴趣。
其拍摄于2012年的代表作《舍间声响》曾获鹿特丹影展费比西影评人奖及56届伦敦电影节最佳导演处女作奖提名。影片聚焦巴西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在动与静之间讨论着人们与居住的环境之间的相处问题。现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如同一对儿孪生兄弟,在一种不安、惊悚、荒诞的情绪中,导演用看似凌乱无关的事件、视野更加广阔的构图以及巧妙嵌入的声音元素,揭示了中产阶级的病态生活。

《舍间声响》剧照

导演:小克莱伯·门多萨
本次入选的《水瓶座》,其自身独具的拉美神秘魔幻主义色彩(主角具有时空穿越的能力)加上预告片片段中埋藏着的人与人之间沟通不畅的暗示,使得人们对影片自然而然带了一份额外的期待。相信导演在新作中,仍然可以为我们展示他高明的剪辑术和作为一名影迷导演独特的审美品味。
14号选手:《无名女孩》,【比利时/法国】,导演:让-皮埃尔·达内/吕克·达内,期待指数:四星半;

达内兄弟镜头下的“男和女”总是有一种现实的美感
达内兄弟是比利时著名的电影导演,是欧洲社会派电影的杰出代表(同时,他们也是笔者最喜爱的导演之一,所有的作品都值得一看)。其影片多描述移民、失业者等社会底层人士的生活状态,视觉语言简练、直接,与内容完美契合。
1999年,兄弟俩凭借反映社会底层少女与艰辛生活博弈的影片《罗塞塔》,奏响了一曲关于小人物的命运交响曲。荣膺第52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以及天主教人道精神奖-特别提及奖,影片女主角也荣获影后桂冠。2002年,二人凭借讲述关于复仇与失去,痛苦与谅解的影片《他人之子》,再获天主教人道精神奖-特别提及奖。而比利时演员,被人们戏称“用后脑勺也能演戏”的奥利弗·古尔迈也凭借该片拿下第55届戛纳影节影帝。

《罗塞塔》剧照

《他人之子》剧照

导演:达内兄弟
2005年,凭借《孩子》这部讲述一对年轻父母自身成长故事的影片,兄弟二人再次获得第58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从此走上了神坛。2008年,关于移民问题的影片《罗尔娜的沉默》拿下61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奖,2011年,关于少年教育问题的影片《单车少年》拿下64届戛纳评审团奖。“有达内兄弟的地方就有奖拿”一度被传为佳话。

《孩子》剧照

《罗尔娜的沉默》剧照

《单车少年》剧照
值得一提的是,达内兄弟的作品中几乎不会有星光璀璨的明星演员存在。而2014年的《两天一夜》打破了这一惯例。奥斯卡影后玛丽昂·歌迪亚的加入,单纯从表演上来看,为最终的成片增色不少。但或许也是因为明星身上的光环无形中削弱了故事本身的力量,冥冥中与达内兄弟一贯低调的拍摄手法相互抵触(其实影片中的矛盾冲突一如既往地强烈,笔者看来至少在水准之上)。影片虽入围主竞赛单元,但结果······

《两天一夜》剧照
本次入围的作品《无名女孩》,哥俩启用了阿黛拉·哈内尔这位法国影坛冉冉升起的新星,加上老搭档杰瑞米·雷尼耶和奥利弗·古尔迈的友情加盟,以及略带谜团的故事大纲,随着人物内心性感的起伏,影片注定会为观众带来眼前一亮的感动。笔者认为,与上一部未获奖的作品《两天一夜》的情况不同,影片的成败估计会全部押在女主角的表现上了。
15号选手:《罗莎妈妈》,【菲律宾】,导演:布里兰特·曼多萨,期待指数:四星;

曼多萨的影片多数都是这种纪录片式的摄影风格
菲律宾导演布里兰特·曼多萨因其作品中对底层小人物生活的关注和写实的电影风格,影像上及思想风格与中国内地著名导演贾樟柯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
2008,由他拍摄的影片《情欲电影院》,将目光聚焦于一家放映色情电影的私人家庭电影院。围绕着这个家庭中的各个成员和生活在周围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所发生的故事,以点带面的纪录了菲律宾贫穷的底层社会现实,入围第61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2009年,导演凭借手持摄影风格,模仿真实暴力事件的影片《基纳瑞》,拿下第62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然而,影片直接、血腥的性爱与杀戮画面,极其考验观众的观影神经,得奖也是备受争议。

导演:布里兰特·曼多萨

《情欲电影院》剧照

《基纳瑞》海报
2015年,曼多萨拍摄了讲述遭受台风破坏一年后的菲律宾中西部城市塔克洛班市和莱特岛人们如何恢复生活的故事片《塔克洛班的困境》,写实而又沉重,入围68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

《塔克洛班的困境》剧照
在本次入围的这部《罗莎妈妈》中,那个喜欢手持摄影,喜欢晃动跟拍的曼多萨又回来了。又是一个关于底层小人物的故事,似乎这回摆在主角面前的是道德与生存的选择问题。而从已经放出的预告片来看,笼罩在整部影片中的暗夜与闹市之中的霓虹,显得极度的压抑。女主茫然无助的眼神和那些偷偷交易的身影显得悲伤而又刺眼。最可怕地方在于,政府和权力机构依然是那副要吃人的样子。
16号选手:《毕业会考》,【罗马尼亚/法国/比利时】,导演:克里丝蒂安·蒙吉,期待指数:五星;

蒙吉的作品中有一股莫名的冷峻
罗马尼亚导演克里丝蒂安·蒙吉因其在美学上严酷的现实主义和极简主义的特点,擅于使用长镜头拍摄的手法,冷眼旁观式的记录风格,在国际电影节上屡获大奖,被称作是“罗马尼亚新浪潮”的领军人物。
2007年,导演凭借讲述一则非法堕胎故事的影片《四月三周两天》,一举摘得第60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以及费比西奖竞赛单元奖。除了扎实的导演功底之外,罗马尼亚这片充满话题与争议的土地也是其创作的灵感源泉。

导演:克里丝蒂安·蒙吉

《四月三周两天》剧照
2012年,在其执导的影片《山之外》中,围绕两个年轻女孩的关系,以及二人与周围人群的矛盾冲突,继续将镜头对准年轻姑娘的悲剧,还原了一起复杂事件的始末。蒙吉在影片中表达了自己对教堂是否正确使用了它的权利进行了质疑,体现了他明显的社会责任感。本片也获得了第65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奖,两位主角也共同摘得戛纳影后桂冠。

《山之外》海报
本次电影节,蒙吉携新作《毕业会考》前来。因为之前的两部作品都可以称为杰作的缘故,笔者对其也是无比期待。从预告片管窥可见,导演的这部作品中剪辑的节奏明显加快了,人物之间的冲突被无限放大,这也许是一个父亲把自己的理想强加于女儿,而对方却有自己的人生计划(或许在不确定的迷惘中)的故事。而蒙吉也说过,“按照自己的意愿为自己做决定很重要。但只有在接受过良好的教育的前提下,我们的决定才是好的。”
最精彩的总是会留在最后面。泽维尔·多兰(《妈咪》)、尼古拉斯·温丁·雷弗恩(《亡命驾驶》)、保罗·范霍文(《本能》)、阿斯哈·法哈蒂(《一次别离》),光听这些名字笔者都会很激动。下一期我们就把他们一并放出来吧。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