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的旋律
1940年1月15日 良友
搬运: 一劍一蓬萊
盘桓起伏于女子膝部与足部之间的那根旗袍高度线,不但配成音乐上一条最美的旋律,并且说明了二十馀年来中国女子服装显著的变迁,跟了旗袍高度的起伏,袖高,边饰,领头,开叉都发生显著的变化,而头发的式样,面部的化装,也随了时代的巨轮变幻不息。 旗袍这两字虽然指的是满清女子的服装,但从北伐革命后开始风行的旗袍,早已脱离了满清服装的桎梏,而逐渐模仿了西洋女装的式样,成为现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式了。旗袍风行以来,已有好多年,其间变化甚多。我们从这里也可能看出当时的风尚,而中国女子思想的急进,这里也有线索可寻。 经过了十五年的变迁,旗袍已成为中国近代女子的标准服装。打倒了富于封建色彩的短袄长裙,使中国新女性在服装上先获得了解放。今日的旗袍已和欧美女装的风尚,发生了联系,牠不但为二万万中国女同胞所采用,并且被许多欧美女子所爱好。像今日中国的女子在国际上已获得地位一样,旗袍也是世界女子服装界上的一支新军了。
中国旧式女子所穿的短袄长裙,北伐前一年便起了革命,最初是以旗袍马甲的形式出现的,短袄依旧,长马甲代替了原有的裙子。十五年前的梁赛珍,穿的就是这么一件初期的长马甲。
长马甲到十五年把短袄和马甲合并,就成为风行至今的旗袍了。当时守旧的中国女子,还不敢尝试,因为老年人不很赞成这种男人装束的。
十六年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女子的旗袍,跟了政治上的改革而发生大变。当时女子虽想提高旗袍的高度,但是先用蝴蝶褶的衣边和袖边来掩饰她们的真意。
十七年时,革命成功,全国统一,于是旗袍进入了新阶段。高度适中,极便行走,袖口还保持旧式短袄时阔大的风度,领口也有特殊设计。
到十八年,旗袍上升,几近膝盖,袖口也随之缩小,当时西洋女子正在盛行短裙,中国女子的服装,这是也受了牠的影响。
短旗袍到十九年,因为适合女学生的要求,便又提高了一寸。可是袖子却完全仿照西式,这样可以跑跳自如,象征了当时正被解放后的新女性。
旗袍高度,到二十年又向下垂,袖高也恢复了适中的阶段,皮鞋发式都有进步,当年名媛许淑珍女士,她所穿的服装,正可充作代表。
当时颇负时誉的上海交际花薛锦园女士,可以代表盛行于二十一年的旗袍花边运动,整个旗袍的四周,这一年都加上了花边。
旗袍到二十二年,不但左襟开叉,连袖口也开起半尺长的大叉来,花边还继续盛行,电影明星顾梅君女士,当时穿过这样一件时髦的旗袍。
旗袍到二十三年又加长,而叉也开得更高了,因为开叉的关系,里面又盛行了衬马甲,当时的旗袍还有一个重大变迁,就是腰身做得极窄,更显出全身的曲线。
开叉太高了,到二十四年又起反动,陈玉梅和陈绮霞两姊妹都改穿了低叉旗袍,但是长度又发展到了顶点,简直连鞋子都看不见。
二十四年旗袍扫地,到了二十五年,因为对于行路太不方便,到了二十五年,因为对于行路太不方便,大势所趋,又与袖长一起缩短,但是开的叉却又提高了一寸多。
物极必反,旗袍长度到了二十六年又向上回缩,袖长回缩的速度,更是惊人,普通在肩下二三吋,并且又盛行套穿,不再在右襟开缝了。
旗袍高度既上升,袖子到二十七年便被全部取销,这可以说是回到了十四年旗袍马甲的旧境,所不同的是光光的玉臂,正象征了近代女子的健康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