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后你如何重塑“爱”的理念?
查看话题 >沈奕斐谈恐婚:婚姻,是勇敢者的游戏


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言:“婚姻的枷锁如此沉重,要两个人承担才行,有时得要三个人。”
王尔德如此危险大胆的观点道出了现代婚姻不为人知的危机:在表面上,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保障了我们对“一生一世一双人”的理想;但实际上,婚姻牵扯到众多面向,以及越来越多出轨、家暴、杀妻等负面事件的曝光,反而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感到,婚姻并非向我们想象的那样,能给我们带来安全感,对女性而言更是如此。
在豆瓣热门讨论“女性为什么一定要走进婚姻?”中,豆友@人间别久的回答收获了近4000人的赞同:
“家庭成员多其实是可以抗风险。但是现在好多女性的风险就是对象带来的........”
一面是父母长辈们的“催婚”,一面是越来越多年轻人对婚姻的抗拒,如今的婚姻到底具有什么意义?
今天,时间君就来和大家聊聊恐婚这件事。
本文内容来自豆瓣时间专栏《复旦沈奕斐的社会学爱情思维课——2020年代的爱情新问题》。2020年代的爱情问题,就交给复旦明星教授沈奕斐吧!

01
今天的婚姻发生了哪些变化?
恐婚并非是互联网论坛上耸人听闻的个案,而已经成为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
根据2019年民政部的统计数据,我国的结婚率5年间连续下降,与之对应的则是离婚率的连年攀升。在比率上看,这或许是个小数目,但将其放在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背景下,可想而知这个数字的分量。


结婚率的下降和平均结婚年龄的向后推移,从某种意义上也反映了现在适婚年龄的年轻人对婚姻的态度的巨大变化。
费孝通先生在《生育制度》中指出,婚姻的意义在于确立双系抚育,也就是说,结婚是社会为孩子们确定父母的手段。在旧的社会脚本里,婚姻它从来就不是两个人的私事,婚姻里没有爱情。
可是“五四”之后,个人意识开始觉醒,当个体拥有了决定自己人生的权力,年轻人的婚恋观也发生着变化,我们迎来了新的爱情脚本,和谁在一起结婚,不是因为父母的逼迫,而是出于我们个人的意志,因为两人彼此相爱,所以希望通过婚姻把这份爱延续下去。甚至,婚姻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可有可无的,因为我们的个人欲望和价值能够通过家庭之外的关系去满足,成家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立业反倒成为现代青年的首要追求。

可是,当我们拥有了追求个人幸福的自由之后,结婚却越来越像“赌博”,我们把个人的情感满足、价值实现、生活保障等等全都寄托于婚姻之中,我们希望能够遇到一个靠谱的人托付一生,但这样的人越来越难遇见。
社会学家鲍曼认为现代社会本质上是“流动的”,即现代社会是“无固定形态的,流动的,液态的,运动着的”,流动意味着不稳定和不确定,这使得现代爱情和现代婚姻也是充满着变数。一切都是自己的意愿,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我们希望能够从爱情走入婚姻,可是爱情的不确定也造成了婚姻的不确定。面对着这份不确定,婚姻自由也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02
恐婚,究竟是在恐什么?
在沈奕斐老师的调查中,经常会遇见这样的情侣:在恋爱时,两人的关系非常亲密,可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冲突不可避免,一方想要结婚,另一方却不愿意,因为结婚的事情谈不拢,双方因此分手。
这其实是件非常遗憾的事,遗憾的倒不是两人不能再续前缘,而是遗憾于两人还没有好好谈一谈,便选择了分手,所以我们永远没有机会去看清问题的本质在哪。为什么我们会抗拒进入婚姻?我们对婚姻的恐惧究竟是在惧怕什么?
在沈奕斐老师看来,我们恐婚最主要的两个原因一个是对人性不确定性的恐惧,另一个是对婚姻本身的恐惧。
首先,我们对人性不确定性的惧怕何以体现在我们的婚恋观念中?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体验,当亲朋好友问我们什么时候能结婚时,这让我们很反感,一方面自己的私事不想被外人过多干涉,另一方面我们自己也不知道和男/女朋友什么时候能够走到那一步。没有人能完全肯定,今天还相爱的两人明天仍能相爱,所以大家都是走一步看一步。
而且更让我们担忧的是一旦进入了婚姻这样的深度关系,曾经独自生活的自由是不是会被婚姻剥夺,当我们的个人生活中“闯入了”另外一人,要让自我容纳下另一个人,这也并非容易之事。在影片《82年生的金智英》中,女主曾经事业有成,前途一片大好的时候,选择了家庭,几年的婚育生活,让她变得麻木、暗淡,不再有往日的生机。因为婚姻中的付出而放掉了自我,这是很多人不愿意面对的事。

尤其对女性而言,看多了家暴、杀妻、出轨的新闻报道,对男性这一群体的信任大打折扣。据全国妇联的统计,全国2.7亿个家庭中,有30%的已婚妇女曾遭受家暴。曾有豆友提问:“为什么现在的女性不想结婚了”,豆友@路过的回答是:
因为不值得,如果没有让我奋不顾身的人或理由,我又何必进入婚姻生活去承担一个妻子母亲儿媳的责任与风险。
这其实反映了现代人对婚姻的看法:要么我们彼此很相爱,我们愿意因为爱情而为对方付出,并且走入婚姻;要么就是对方还凑合,那婚姻就要两人互相保障彼此的生活,如果做不到,那就不结婚。
所以,很多时候恐婚,其实就是我们和伴侣没那么爱。由于人性不确定性而对婚姻的惧怕,从本质上来说是在问:“我们两个人是否足够相爱,以至于这份爱情能够让我们相伴一生?”
我们获得了个人生活的自由,那也意味着我们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既然个人生活已经如此孤独,如果我们选择的那个人并不能真正地陪伴自己,反而会将我们推向更加落寞的境地,那么婚姻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干脆不将就。
其次,对婚姻本身的恐惧也影响到了我们的婚姻决策,这或许是一种更普遍的原因。
在我们一直以来的印象中,进入婚姻意味着角色的转变,我不再是我自己,而是丈夫/妻子、父亲/母亲……角色的增加意味着关系的增加,意味着付出和牺牲。
豆友@jasmine-mo:
我问过我身边结婚的,全部都是结婚后生活质量下降。到现在我还找不到一个理由让我心甘情愿放弃降低生活质量伺候别人。
或许,这源于我们自身原生家庭的影响。因为在我们的成长中,虽然可能我们能够拥有父爱和母爱,但是我们没有感受到他们互为伴侣的爱。因此,我们的认知里会认为,婚姻并不值得,这只会让彼此消耗。
豆友@乌沙纳斯:
恐婚恐育就是因为我妈那种丧偶式育儿养家,我妈这一辈人跳脱不了她的圈子 还要把压力转移给我们这一辈人,逼婚逼育,最好的办法就是离开家乡独立自主(不过很多基层女性真的是没有办法,只能被迫靠生育资源养活自己)。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的原生家庭都是关系破碎的,大部分人仍然拥有幸福的亲子关系。也有很多时候,我们对婚姻本身的恐惧,源自于我们的观看经验,从观看影视剧获得我们对婚姻的认知。一方面,爱情偶像剧将“甜宠”注入我们的爱情幻想,另一方面,由于戏剧冲突的需要,家庭伦理剧将婚后生活的一地鸡毛赤裸裸地呈现出来,我们在观看影视剧时,不自觉地将自己带入,觉得婚姻总是不能顺利和称心。
比如国内经典的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其中安嘉和这一角色对妻子实施惨无人道的家暴行为,因为极为现实的影像呈现方式,已经成为了不少观众的无法摆脱的心理阴影。

但不管这些影视剧多么地再现现实,它实质上是在戏剧套路中完成叙事,戏剧不过是提炼了现实,展现了某一种婚恋模式,却让我们以为现实皆是如此,反而忽略了对个体差异的关照。
我们对婚姻本身的恐惧,很多时候是对既定爱情模式的抗拒,不管是原生家庭还是影视剧中的婚姻,那都不属于我们自己的现实生活。在新的爱情脚本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做主的权利和能力,我们可以说自己不要安嘉和那样的丈夫,但这不意味着所有的婚姻都是如此可怕;我们可以凭自己的努力将爱情经营成偶像剧式的爱情,但偶像剧式的恋爱也不是我们对爱情的唯一定义。
因此,当我们在面对亲密关系是否需要深入而犹豫不决时,关键是要问自己:我自己的需求是什么?我想要怎样的爱情和婚姻?

03
了解自己的真正需求,
勇敢进入婚姻的“虎穴”
但恐婚真的是太普遍太正常了,没有了强制结婚的存在,婚姻是个人的选择,既然选择了它,我们就会希望两个人的生活能比独自生活要更好。我们对婚姻慎重,我们需要时间思考,这都是对自己的生活负责。所以,指责恐婚的行为是没有必要的,我们需要做的是直面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 梳理恐婚的原因
我们到底是害怕不确定而不敢结婚,还是对婚姻本身没什么信心。如果是前者,我们需要去调整认知,重新决策:究竟是这个人不行,还是只是我们忽略了对关系的经营,还是需要做自我的调整?
如果是后者,我们需要和伴侣好好聊聊两人的分歧在哪,我们对走入婚姻到底担忧在什么方面。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只是两性关系中的普遍矛盾,而我们和爱人之间真正的冲突,需要两个人共同去发现,因此这个基于事实的沟通非常必要。而沟通也并非是相互指责,而是坦白各自的需求,并讨论出双方都能认可的解决方法。

- 建立婚姻的新脚本
这个新脚本,“新”在我们可以摆脱外部关系的制约,在婚姻中成为什么样的角色,是由我们自己的需求决定的。尤其对于女性而言,在新的脚本中,我们不必牺牲,不必成为外人眼中的那个“贤妻良母”,只要我们和自己爱人在一起时是开心和幸福的,那怎么样都可以。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需求和底线是什么。

- 改变认知,好的婚姻需要离婚的勇气和底气
不管是单身还是结婚,都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关键是我们自己想要过什么样的人生,我们自己怎么看待爱情和婚姻在我们人生中的意义。在今天,独自生活是勇敢的选择,而进入婚姻与人建立长久的链接,更需要勇气和智慧。
在“为什么女性不想结婚了”的回复中,豆友@Agnes分享道:
我代表我自己回答楼主问的:婚姻能带来什么,孩子能带来什么。据说有个采访,人们“如果你们独自在一个星球,会做什么。”有人回答会写书。又问:“如果这个书永远都不会被人读到,那会怎样?”说要写书的人沉默了。 在我自身的感觉,婚姻、生子对于我这个不太优秀的俗人来说,就是有人长久地参与我的生活,成为那个“读我写的书”的人。 尤其是生娃前,我和老公通过工作、出差,去过、住过了很多地方,行了不止万里路,读了不止万卷书,吃了很多种好吃的,工作也做出了一点点小成绩,最终还是什么都不大能提得起精神来,没有年轻时那种探险的兴奋了。然后我们就生娃了。然后娃就重新燃起了我的生活激情。累、忙到崩溃,但我也像大学刚毕业时那样,又一次对生活的种种可能性充满好奇和希望。前路纵有坎坷波折,我期待和老公一起去历险。这就是我对婚姻、生娃意义的理解。
在流动的现代社会中,婚姻既自由,代价又高。想要不付出任何努力就能幸福又成功,这太难了。所以婚姻需要我们勇敢地进入,去尝试,去改变,去体验。在沈奕斐老师看来,好的婚姻能够让我们不惧怕改变自己,因为我们能从中受益,因为有爱人的陪伴,让我们的改变并不孤独。不管我们高矮胖瘦,我们都能接纳彼此——当万物都在变化,身边的那个人对我们的情感不会变,这是亲密关系带给我们最大的幸福。就像王家卫的电影那样,不管身边人来人往,我们的眼中只看到彼此。

因此,婚姻的代价很大,但乐趣也很大。如果我们渴望能够将我们和伴侣的爱长期稳定的持续下去,那就勇敢地进入婚姻吧!

本文整理编辑自豆瓣时间专栏《复旦沈奕斐的社会学爱情思维课——2020年代的爱情新问题》。

·END ·
-
兰若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11-27 18:47:20
-
南嘉瑜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3-02 14:09:05
-
超级大宝贝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2-09 17:12:42
-
一棵芒果树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1-25 22:36:37
-
coward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12-21 19:51:07
-
不停业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12-08 07:44:35
-
一阳至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12-05 21:22:20
-
小美人鱼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12-02 21:39:03
-
花未全开月未圆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11-21 11:38:18
-
憋不住屁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11-20 10:33:16
-
这人有点美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10-27 01:00:53
-
子轩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10-26 14:10:07
-
是否更新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10-24 17:51:38
-
999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10-22 12:31:09
-
Huiya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10-21 15:59:09
-
流动的蛋黄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10-19 21:00:04
-
拙言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10-18 10:58:12
-
我要吃蔬菜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10-17 09:05:06
-
Mints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10-08 20:4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