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汕头,我又来吃了!
逃离小孩系列又更新了……

1
因为疫情,跟广深朋友约了五年的潮汕行,突然变成了湖州帮的周末快乐飞。顺势也接下本来就预定好的郑师傅单车棚私房菜。
加了师傅微信之后沟通菜单,当天又发送海鲜称斤两的小视频给我确认,说雨天路滑慢慢来不着急噢。
然而到现场后,同行的forest小姐却被吓了一跳:这单车棚,还真是字面意思啊,毫无升华。我还以为是什么单车主题的餐厅呢。

单车棚的地点决定了:这顿饭吃得如何,需要一点运气。
路边大排档式的环境,就可能需要大排档式的食物来开胃。要么酸辣活泼,要么烟火气足。
可能因为刚下过雨,天气异常潮闷热,蚊子又多,转眼在我腿上咬出十几个大包。涂了各种驱蚊水,一边吃一边不停抖腿,都敌不过蚊子大军的猛烈攻击。

我并不是一个很care吃饭环境的人,多么清静幽雅的包厢也好,多么脏乱差的路边摊也行,但环境基本上是和食物相配的,两者反差如此巨大的场景,还是第一次遇见。
先一人一杯温热的罗汉果茶,又一人一大碗黑蒜陈皮老鸽汤。没吃多少就觉得饱腹感很强,浑身油腻腻热烘烘的提不起胃口。

也许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对当地人来说,再热的天,也可以喝滚烫的老香黄和单丛茶,配着清淡海鲜津津有味。
我不行。全程一直在问,有冰块吗?有冰的饮品吗?
阿姨答:没有喔。那边便利店有卖。
Forest小姐赶紧跑去买了两瓶冰可乐。

如果环境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对食物的判断了,那么,这种半作为“卖点”的简陋,是否应该做一些调整呢?
平心而论,郑师傅的菜是有点手艺和想法在里面的。
墨鱼夹一面芝麻、一面紫菜,煎得喷香,阿姨说,“要趁热吃喔”。没错,是应该趁热,但我真的好热,从内到外一把火。

豆酱迪仔鱼,也就是俗称的剥皮鱼。亮点在于滑嫩无比的鱼肝,但剥皮鱼的肉偏紧实,豆酱汁量少也不够入味,妈妈和阿姨都觉得越吃越淡,到最后寡而无味。
Forest小姐比较聪明,她把鱼肝和鱼肉夹在一起吃,味道就平衡许多。可惜,鱼肝早被我干掉了。

椒麻竹节蚌,下面垫着脆生生的黄耳。针对当下的体感温度来说,椒麻的调味显得过于蜻蜓点水。 纵观热带地区的饮食风格,要么够辣、要么够酸,要么够甜,总之要刺激舌头调动感官,让身体的细胞都活起来,才能胃口大开。
广东是个特例。

豆腐鱼丝瓜烙,这个组合非常妙,也没有一般的蚝烙来得油腻。

冬菜炒秋瓜,秋瓜其实就是矮胖型的香丝瓜,甜甜脆脆极其爽口。此时饱到感觉食物都堵在嗓子眼了,还是吃下了三四块。 然后大家轮流在单车棚里绕着桌子小跑步,希望助力消化一些。(这个地点终于在此刻凸显出优越性)

幸好甜品要了清凉的糖水——天兰花仙翁鸡头米。葛仙米充满海洋的味道,鸡头米带来嚼劲,天兰花带来香气,四人都顺利把它装进了另一个胃里。

单车棚就这么开在单车棚里,多少也跟郑师傅佛系的性格有关,慢悠悠不慌不忙。吃完准备走的时候,我说:郑师傅,多少钱你算好微信发给我。
好啊。
结果第二天下午,等到我都快把这事儿忘了,算好的价格才姗姗来迟。 很难想象这种事情在如今的时代还会发生。
仅有一个陌生的微信号,钱都不收直接放客人回去,简直是当作“胶已人”看待。 我也以“胶已人”的心情,如实写下不吹不黑一点感受。

2
茶与咖啡的和谐共存,汕头是最佳佐证。 本来就不矛盾,都是瘾物之一,也不存在老年人一定更爱茶,年轻人一定更爱咖啡的死律。

共和市场边上的洪浪咖啡,也称肠粉文化研究中心,日常提供单品咖啡+肠粉的套餐。老板明明是爱喝茶的年纪,却对咖啡爱得不行。
老友来店里喝茶聊天,他却自顾自饮起冷萃咖啡:“每天早上起来都要喝两杯。来尝尝这款冷萃,有威士忌的味道。”

老板儿子本来在深圳开咖啡店,拿了一堆奖,又把咖啡这项爱好反向输入给父母,两人都入了坑,聊起来咖啡来头头是道。
洪浪的肠粉也不走寻常路,如同脑洞大开的创意咖啡,有整张紫菜放上米皮一起蒸的紫菜肠粉、也有加入脆腐皮口感丰富的腐皮肠粉,还有馅料多到爆炸的豪华紫菜肠粉。


“跟我的磨豆机一样耶,都是惠家的。”我说。
“马上要换成这个了,3000多块喔。”老板指着旁边的fellow磨豆机,酷酷的美国工业风。

热气腾腾的肠粉机后面,就是一整排德龙的滴滤机,老板娘熟练地帮忙一起磨豆、注水。大门口的缅甸白米麻袋上堆满了咖啡渣,一上午下来,估计能装半麻袋吧。

常规单品咖啡12元、巴拿马日晒瑰夏38元,豆子都可以自己挑,价位也跟肠粉店相匹配,便宜得不像话。

这就是中国版的Café,面包配咖啡可以,为什么肠粉不行?小笼包可以,葱油面可以,牛肉粿条也可以!
自从油柑在全中国大火之后,潮汕的咖啡馆也紧跟其上。什么橄榄美式、陈皮冰美式、单丛拿铁、老药桔奶昔、老香黄苏打、咖啡杏仁露……
有些组合一言难尽,比如橄榄美式,仿佛在喝古法凉茶。你甚至会对自己的味觉产生一丝质疑,咖啡跑哪儿去了?只剩下浓浓的中药味。

汕头的咖啡馆日新月异,新店以飞快地速度开张,基本都开在社区里面,租金低压力小,也更符合城市的消费水平。
经历大城市的疯狂内卷后,返回家乡,开家世外桃源般的咖啡店,光听描述就是非常美好的生活图景。

恪守传统是一柄双刃剑。 往好了说是传承文化,往坏的方面说是因循守旧。这几年来了三四次汕头,我发现整座城市的心态越来越开放,跟以往对潮汕的印象大相径庭。

喝着20来块的咖啡、10块钱的糖水,吃着9块钱的肠粉,打着6块钱的滴滴,走在挂满果实的芒果树下,你可能会对停留在远处的日常产生一种虚妄之感。
将遥不可及兑换成唾手可得,将远方置换成当下,旅行不就是这样吗?
3
四年前我第一次来汕头觅食时,住在长平路一间青年旅舍,前台姑娘曾向我推荐小吴肠粉。 或许是店名听起来有点土,我甚至都没动过去吃的念头,反倒去了隔壁的椰园。

不知道怎么回事,小吴肠粉突然变成网红,只要打车去长平路和龙眼南路口,司机一定会问,“你去小吴肠粉打卡吗?”
现在分店开了,排队也吃不到了,汕头人民应该都挺莫名其妙。毕竟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觉得最棒的肠粉店,但绝对不是外地人蜂拥而至的那家。

去某些“以吃为名”的城市玩,常会听到耳熟能详的一句话:那家店啊,我们本地人都不去的啦。汕头出现频率尤其高。
在洪浪咖啡吃肠粉的时候,老板娘会无奈地摇摇头说,“XX肠粉不行,我们的米浆都是每天现磨的,你看门口的机器,他们都掺粉。”
而店里吃肠粉的阿婆听我们讨论下一步行程,说到想吃豆花和糖水,立刻掷地有声地丢出一句潮普:广场豆花不行。

搞得我在汕头总是惴惴不安,生怕某个当地人对我发出灵魂拷问,“你都吃了哪些店?”
然后一一被否决。
去过几次之后,你自然就会放弃询问一个汕头人,“哪家牛肉火锅最好吃。”因为一定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又也许因为随便挑一家都不错吃。


呆在汕头的最后2个小时,我们来到Go to coffee,喝了一款特别的旋蒸奶拿铁。

简单来说就是“热博克”,用蒸馏的方式慢慢去掉牛奶里50%的水分(冰博克是根据水奶融点不同来析出牛奶)。

幸好午餐没吃太饱,一杯奶味双倍浓缩的拿铁,几乎可以拿来做餐后甜点。
Forest小姐一拍大腿,“是这两天喝过最棒的!”
我哼了一下,“还不是因为你一直在叫外卖。”
后科技时代的旅行已经完全变样了。
这次潮汕行,我get了新的吃喝打开方式——叫外卖。

吃牛肉火锅的时候,把果汁冰叫进来;吃砂锅粥的时候,把甘草水果叫进来;回酒店躺平的时候,把糖水甜品叫到房间,机器人直接送上来:叮,您的外卖到门口了。
觅食之旅也不一定都得四处赶场子,赶得筋疲力尽。用最方便的方式、最大限度吃到想吃的东西,就好啦。
即便赶上不夜粥大排档停业装修,天樱订好的位置又黄掉,我也就遗憾了1秒钟,而已。
下一篇,久违的潮州。

汕头吃喝又一年
郑师傅单车棚私房菜

洪浪咖啡

老胡甜汤

Go to coffee

Cafe on warm

八弟牛肉

龙眼南白粥

合顺牛肉

老牌福记加浓豆浆

小吴肠粉

-
小小贩子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10-02 16:53:39
-
萨宁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9-24 23:04:56
-
轻尘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9-17 20:51:06
-
好运小香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9-12 23:45:53
-
燕麦榛果拿铁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9-12 19:35:35
-
-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9-12 12:34:41
-
傻❌同事在地狱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9-12 11:23:30
-
麦田独白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8-22 17:47:21
-
发烧的人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8-02 15:39:17
-
半缈梨笑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7-19 14:21:33
-
菅田真理子😺💕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7-08 07:57:50
-
山竹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7-06 06:34:32
-
阿布小胖猫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7-03 21:54:39
-
MieMoo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6-29 12:20:32
-
妖姬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6-25 23:45:46
-
Murci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6-25 20:20:36
-
维他加c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6-25 20:19:43
叶酱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有纹身,就不能在日本泡温泉了吗 (18人喜欢)
- 六天五晚和歌山松弛之旅(可抄作业版本) (35人喜欢)
- 来泰国后才认识的水果——枇杷芒 (33人喜欢)
- 37岁旅居曼谷的一年|学泰语 (33人喜欢)
- 在曼谷亲历震源7.9级大地震 (370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