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多少事之《军师联盟》
悠悠岁月,总是不堪回首的。那些被浪花淘尽的英雄们,如果知晓自己和家族最后的结局,又该如何选择来时的路?又或者,唯有无法预料的人生,才使人徒生一种义无反顾的勇气和执念?
司马懿固然是英雄,但名声,一直不受人待见,他至死,身是魏臣,心早已不是。与曹操篡汉一样,他们影帝般的演技到底被群众所识破。不称帝,仅为形式罢了。
司马懿篡魏,究竟凭什么?是他活得太久,多年媳妇熬成的婆吗?也是的,正如现今所倡导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一个健康且长寿的身体,司马懿是等不到那一天的,没有司马懿的奠基,他的儿子们再有能耐,想取魏而代之,难度很大。他活了多久?资料显示75岁,绝对的高寿。75年,近3万个日日夜夜,他漫长的人生没有一丝白费,除了蛰伏的几年,他的政治生涯都是紧扣核心人物,曹操,曹丕,曹睿,曹芳,从拥立曹丕开始,到两朝皇帝托孤,历经四朝,军、政皆有功勋,谈不上功高盖主,却足以震慑朝堂,让皇帝们忌惮。
如果把司马懿篡魏当做一种成功的话,那么,他的成功,长寿是基本,才学是硬件。三国的历史,风起云涌,英才倍出,司马懿应算得最好之一,有才的没他长寿,长寿的没他有才,比如诸葛亮,郭嘉等等,哪一个不是才高八斗,多智而近妖??偏他命长,熬过了所有的人。《虎啸龙吟》明显把他抬到了与诸葛亮同一级别,绝世才学由此可见。曹操与曹丕,枭雄父子,都想招其入麾下效力,无奈其隐忍不发,差点被要了命。我一直在思索,司马懿最初宁愿自断双腿也不愿出仕的原因究竟是什么?难道是觉得曹操的事业不甚光明?还是曹丕不堪辅佐?或者待价而沽,抬高身价?都不像。一个有才干的人,都希望在一个良好的平台上施展平生所学,实现辉煌的人生价值,高风亮节如诸葛亮如此,司马懿更不会例外。那么,他是想自谋一份霸业吗?像《司马懿吃三国》里所描述的一样,司马一族,早有周密部署,暗地里蓄养了军队和死士。真相如何?史书都不能作数,就别提电视和小说了。而答案早已淹没在岁月滚滚的尘埃里,后世只能分析、猜测、戏说,仅供自娱自乐了。
司马懿的才,是全才,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看《大军师司马懿》时,我常想,在皇帝身边做事,简直要会读心术啊。要把他们不愿明说、不能明说、甚至反其道行之的意思猜测出来,真不容易。才思敏捷显然不够,还得有权谋手段。在辅佐曹丕期间,司马懿每每必能猜出曹操之用心,为曹丕争夺太子之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样的人,又在这样的乱世,如果不能为曹氏所用,必后患无穷,如何不起杀他之心??
有了才学,是否一定能成功?答案是否定的。似杨修这种,才高而外露,持才而放纵的,显然不能长久。鸡肋一事,绝非偶然,是他个性太自负和张扬的结果。鸡肋之意,司马懿猜到了但不说破,还能想曹操之所想,极力谋划,想出了联吴击蜀的计策,蜀败关羽亡,魏国大胜。不能不说,司马懿是将隐忍发挥到极致的人。居高位隐忍,下野时隐忍,输了固然隐忍,赢了他依然隐忍。他所有的隐忍不是愚钝和懦弱,而是蓄势以待和厚积薄发。
健康的身体,绝世的才学,隐忍的手段,具以上种种,做一个权臣是没有问题的,要谋国,还需时机。这个时机,对司马懿来说,等得太久了,几乎用尽了他一辈子的心力。曹操在世的时候,司马懿没有机会,甚至连命都不能自主;曹丕上台后,既依赖他又防备他,以曹真为首的宗亲处处刁难排挤,从朝堂到战场都不得安宁,他恨不得把头低到黄土中去,让皇帝知道他的忠诚,哪还敢谋国,一不小心就会丢了全族的性命;曹睿继位,痛恨辅政大臣,不多久便政由己出,把司马懿和曹家宗室平衡于朝堂之间,打仗、平藩,司马懿提着脑袋打了许多胜仗,仍不得圣心;唯到了曹芳幼子称帝,他与曹爽同被托孤。机会终于来了。主为幼子,朝政皆由他与曹爽做主,而曹爽呢,狂妄而无脑,以为大权在握,对司马懿疯狂打击,他步步退让,且步步为营,终在忍无可忍之际,一举击之,灭其三族,给高调的曹氏宗亲以毁灭性打击。司马一族再掌握大权,朝野之内再无敌手。
当人生走到这里,何去何从便是一个大命题!从此止步永做魏臣,符合正统,但参照古往今来权臣的结局,绝大多数都很惨,灭门是常有的事情。篡魏,也不是不行,皇权在握,好比美人在怀,哪个人会不动心?像诸葛亮那样,忠诚有圣贤风骨的太少。司马懿自问做不到。于是,其子其孙前赴后继,终以晋代魏,终结三国。
许多年后,司马内部发生八王之乱,东晋完蛋,五胡乱华,老百姓陷入了比三国时期更混乱的生活。想当年,汉武帝倾全国之人力财力物力征伐匈奴,把匈奴赶到远远的欧洲,边境百姓得以安居乐业。谁能想到,强大的汉朝亡了,三国开始争斗,晋朝胜出,然后内乱,兜兜转转几百年后,匈奴等外族大举乱华,把汉族赶出了中原之地,偏安于南方,晋朝苟延残喘,终灭。对司马而言,那样的赢似乎比输更惨!
然,如果有来生,司马懿应该还会这样选择吧。因为对一个政治家而言,刹那辉煌,远比永恒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