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生活和工作中发现或运用了哪些心理学知识?
查看话题 >做心理咨询,选哪种语言更好?|从心理咨询角度看母语羞涩
语言是我们思考世界所使用的工具。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我们接触到的语言种类越来越多,与此同时,说自己的“母语”也开始引发更多的复杂感受。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母语羞涩”(母语自卑/母语尴尬)这一话题,以及这种感受和心理咨询有什么关系。

Vol.1
外语效应
西班牙心理学教授阿尔伯特·科斯塔(Albert Costa)说:“人在使用非母语语言时所做的决定,受到情绪的影响会更小,而更倾向于是理性分析和思考的结果。”科斯塔教授把这个称为“外语效应”。
不过,这个效应有一个前提:人在做决定的时候要有情感投入,如果没有任何情感投入,就不存在“外语效应”。
意大利特伦多大学的简内特·盖普尔(Janet Geipel)在其发表于2015年7月的研究中称:“相较于母语,使用外语会使人们得出更宽松的道德评判。”
她认为,使用第二语言来探讨情感性和道德性的话题会使人们对这类话题产生距离感。
Vol.2
母语羞涩和母语自豪
另一个和“母语羞涩”相反的现象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可以称之为“母语自豪”。
中国地域辽阔,方言种类繁多。普通人的日常对话中,各地的人努力地,带着犹疑和不确定,说着染上乡音的普通话,母语只在和关系好的老乡之间私下使用——母语是他们带着脆弱的自尊小心翼翼收藏起来的东西。
北方人,尤其是“帝都人”则无此顾虑,不论亲疏远近,对谁都是一口霸气侧漏的“京片子”。母语对他们而言,是膨胀的、向外扩张的。
母语有时构成一种气势的较量和挤压。没人喜欢憋屈,大家都希望扬眉吐气。在正式社交场合,上海人用普通话发完言后,总喜欢在茶歇时大声讲本地方言,仿佛要释放某种压抑。据说法国人在社交场合,只要有人能和自己说法语,常常就不再使用其他语言。
而对那些“小地方”出生的人来说,母语的练习空间越来越少,最终成为一种生涩的乡愁,甚至部分被遗忘。

Vol.3
母语羞涩的历史原因
母语羞耻在世界语言大灭绝的进程中至为关键。为发展文教事业并创造统一市场,主要国家都曾以各种方式打压异于标准语的方言。
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国内人口流动剧增。经济需求把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风暴刮进了每一个乡村。
可以说,普通话普及的过程,也正是“母语羞涩”和“母语自豪”的势差形成的过程。
Vol.4
母语和情绪
母语是我们最初接触的语言,母语标定了我们最初的感受、情感和看待世界的方式。
在这一意义上,不论之后学会了多少门外语并使用得多么流利,可以说,母语更接近我们的情绪、情感和潜意识。相比之下,使用外语则让人更理智、冷静、客观和冷酷。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使用第二语言时,人们的情绪更少地被激发,尤其是羞耻、愤怒等负面情绪。
在著名的Albert Costa“电车困境”实验中,两组被试分别被要求阅读母语和外语写成的题,结果发现,母语组中,20%的被试愿意杀死一个人换取另外四个人的存活,而外语组中,有50%的人选择了这个看似不道德的做法。

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用母语说“我爱你”,多半比使用外语更真诚。而不止一位女性曾告诉我,当她们要求男友为自己的过错道歉时,男友犹犹豫豫磨磨唧唧,终于说了“sorry”——而非“对不起”。
Vol.5
母语羞涩和心理咨询
映心堂的来访者中,不少人都有在国外生活的经历,并能熟练使用某一门外语。
有时他们会有这样的疑问:我到底该找使用哪一门语言的咨询师呢?
看了前面的介绍,相信你多少已经有了答案。
的确,做心理咨询,建议优先选择使用你的母语进行工作的咨询师。通过母语,心理咨询更能够深入到情绪和潜意识层面进行工作。效果上的巨大差异,在那些使用过多门语言进行个人体验的同行那里,早就达成了共识。


那么,如果你成长在双语环境中,怎样判断哪门语言是“母语”呢?
回想一下,小时候妈妈拍着你的背哄你入睡时,和你说的是哪种语言——那就是你的“母语”。
不论你为它感到多么“羞涩”,都是最接近你心灵内核的语言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