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河流域大型种植园的前世今生(二):橡胶成为主流
20世纪初,英属马来亚和荷属东印度群岛(即今天的印尼)种植园农业的盈利能力激发了法属印支半岛种植园的发展。除了出现了小型橡胶生产商外,殖民政府还通过批出大片土地和强迫无偿劳动修建通往交趾(越南南部湄公河三角洲)更偏远地区的公路网,鼓励私人大规模投资橡胶种植园。

虽然橡胶是殖民东南亚时期占主导地位的种植园作物,但它绝不是唯一的。第一批商业油棕种植园分别于1911年和1917年在苏门答腊岛和马来亚半岛建立。苏门答腊岛东海岸出现的种植园带,其中包括茶叶、烟草、橡胶、油棕、纤维(剑麻)和椰子种植园,所有这些都相互重叠。那里的种植园经营成为西方殖民企业中最有利可图的业务之一。荷属东印度群岛(即今天的印尼)殖民政府1870年颁布的《土地法》允许跨国外国投资,不仅导致荷兰投资激增,英国、美国和法国-比利时等国的投资也随之激增。其中一些公司在该地区持有的橡胶总量高达10万公顷。外资在该地区的持股整合意味着,供当地使用的土地所剩无几。这段种植园历史的当代影响可以在今天看到,265个种植园占地70多万公顷。
20世纪初,英属马来亚和荷属东印度群岛种植园农业的盈利能力激发了法属印支半岛种植园的发展。除了出现了小型橡胶生产商外,殖民政府还通过批出大片土地和强迫无偿劳动修建通往交趾(越南南部湄公河三角洲)更偏远地区的公路网,鼓励私人大规模投资橡胶种植园。到1937年,法属印支种植橡胶的土地有12.7万公顷,其中交趾种植了9.8万公顷,柬埔寨种植了2.7万公顷。大约70%的橡胶种植园规模很小(不到40公顷),已占种植总面积的6%。该地区的大部分乳胶是由大型特许公司生产的,通常在1,000至5,000公顷之间,而米其林(Michelin)等少数公司拥有5,000公顷以上的种植园。到20世纪30年代末,法属印支是按面积计算的第五大橡胶生产国,按产量计算是第四大橡胶生产国。

种植园纽带形成了新景观
规模较小的公司和个体种植户也在东南亚橡胶种植园的出现中发挥了作用。然而,他们并不总是能够承受全球橡胶价格的波动。早在19世纪80年代中期,当个体种植户无法从经济危机中幸存下来时,荷属东印度群岛东苏门答腊岛的179个个体种植园被合并为四个强大的公司,从而促进了新兴大型种植园的趋势。橡胶价格在20世纪10年代和30年代暴跌,这是许多较小的种植户无法承受,导致了他们的持股整合和大型垂直整合公司的出现,包括主要的轮胎制造商,如固特异(印尼)、邓洛普(马来西亚)和米其林(越南)。
大型经济作物种植园,特别是橡胶和油棕榈种植园,不仅改变了它们的景观,而且还间接地与其他农业区的扩张有关,特别是在商业水稻生产方面。稻米生产从自给自足,转变到更大规模的商业稻田进入下缅甸、暹罗(即今日的泰国)中部和交趾(越南南部湄公河三角洲)的沼泽平原,这使得需要修建新的灌溉水道和防洪堤坝。虽然这些大米大部分出口到欧洲目的地,但也有很大一部分用来养活种植园地带的劳工,特别是在马来半岛西海岸和苏门答腊岛东海岸,这两个地区都是粮食短缺,消费的大米有50%到70%是进口的。
(待续)
(编译自:Kenney-Lazar, M.和石川登,《东南亚的大型种植园:流离失所的景观》,环境与社会:研究进展(2019年) 第10期:第63-82页。DOI:10.3167/ ares.2019.1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