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通鉴》随评(八)冥冥中似乎注定了的靖难之役
朱元璋是最怕有人起来造反,所以大杀功臣,对于皇太孙未来登基的处境应该是有所考虑。但他依然大封诸王,并且基本上是“实封”,各路亲王都占据着地盘,并且让所有当地驻军听从亲王的指挥。这一点是朱元璋不放心将臣采取的一招,他对功臣实在是不放心了,虽然杀红了眼,依然不放心,在晚年下诏,让当地各路部队和官员听从亲王调度。
其实自南北朝及唐朝以来亲王都是“虚封”,虽然有着什么秦王、晋王、燕王的,只是个名号,没有实际的兵权和封地管制权。朱元璋一复汉初的制度,这一招的确是险棋。他也许考虑到了继承者皇太孙建文帝可能被叔叔威逼,但是作为祖父、更是父亲的他,依然不改这一局面。他依然狐疑会有大臣起来造反,为了维持天下一统,就采取了实封诸王的做法。根本原因,位置决定了思维,即便是亲王起来造反,如后来燕王朱棣靖难之役逼走建文帝朱允炆,继承江山的依然是他朱元璋的儿子。所以说,朱元璋不帮皇太孙剪除诸王,的确有着他不可告人的用心,心比较狠。

“洪武”之后需要“建文”,建文帝朱允炆将朱元璋原来从严治国转变为从仁治国,这一点对于民生而言其实是好事。不过,在削藩这个事上,他走得有点急了。当年汉文帝不听从贾谊削藩,就是考虑到汉初亲王尾大不掉,不敢妄动。等到在汉武帝时候,各路王爷都已经陷入了荣华富贵,没有了抵抗力,再实行“推恩令”各个击破,完全没了兵戎之事,“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就是政治艺术。
试想,朱允炆不要听取曾泰、黄子澄、方孝孺的激进想法,不要立即推进削藩,也不至于四年就倒台了。如果首先安抚诸王,让他们沉浸在“温柔乡”中丧失斗志,也许就不至于这样。或者将朱棣等这类厉害角色平级调任到如四川、湖广其他地方任蜀王、湘王,弱化其兵力,再行削藩,也不至于丢掉帝位。问题就是他太急了,自己还没站稳就要开跑,结果跌得鼻青脸肿。
朱棣将建文帝削藩的说成是奸臣当道,发兵来“勤王”,发起“靖难之役”。朱允炆最开始还很乐观,说“毋使朕杀叔父之名”就是证明。按照建文帝、曾泰、黄子澄的想法,朱棣虽然有些兵马,但是不足为虑,自己中央军兵力强大。派出洪武那一代剩下的老蒋耿炳文,刚吃了败仗,阵脚就乱了,这就是文臣打仗的弊病。临场换上李文忠的纨绔儿子李景隆,结果一败再败,将明朝的主力败家没了。后来也不惩罚李景隆,不惩罚也就算了,还让心里多少有些畏惧建文帝追罚的李景隆,和另外一个被他软禁的叔父谷王守金川门,结果可想而知,心里有想法的两人开门放进了朱棣,应天失守,建文帝不知所宗。

朱棣这个人,是朱元璋“二世”,冒险的性格和心狠的做法基本都是一样的。他背水一战,自北而南,直逼应天府,的确深谙兵法“以正合、以奇胜”的道理。除此以外,他心里也知道明朝就是他们朱家的天下,他们叔侄之间打架,很多人其实是在看热闹的,只要他豪赌一把,拿下应天,天下就是他的了。事实也是如此,下面的人有奶便是娘,他又不会是改朝换代,只是赶走了侄子,朱家明朝依然是朱家,人民也没有什么大意见,很快政局就安定了下来。倔强以至于800人死掉被灭十族的受害者方孝孺,虽然刚烈地写下“燕贼篡位”,也无法改变朱棣篡位成功的事实以及后代给予的肯定,只留下一股血腥味很浓的“虚名”。
亲王谋反是历代皇帝最怕,所以皇室常有兄弟相残的事。在位的皇帝最不放心的是亲王,其次才是权臣。自汉末以后,亲王基本都是虚封,并且还不去当地,天子将其放在眼皮底下看着,好吃好喝可以,稍微有些作为就流放,就是这个道理。总而言之,因为亲王赶走自己的成本相对比较低,所以非开国皇帝最怕的就是这个。
朱元璋的“用心”,朱允炆的“急性”,朱棣的“野心”,最终促使了靖难之役的发生,所以说,似乎是冥冥中注定了一样,朱允炆一动削藩的念头,就触发了这一注定之事的发生。
© 本文版权归 allanscyan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
allanscyan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14 21:41:14
-
Believer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14 21:24:10
-
黑甜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7-21 18:3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