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科目二常考人物及理论|教师资格证科目二常考人物汇总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常考人物及理论|教师资格证科目二常考人物汇总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常考人物及理论|教师资格证科目二常考人物汇总
科二教育学与心理学人物理论与实验合集!常考重难点都在这了!
在科目二的主观题与客观题的考查中,常常涉及到各类教育学与心理学专家的理论,以及他们所做的实验,今天一次性总结了一批。
关注公-zhong-hao:每日学习角,回复关键词【教资视频】即可获取考点精讲视频+历年真题+专项精讲+必背资料+押题
教育一词的由来
1.孟子《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这是“教育”一词的最早出现。
2.最早对教育一词做出的解释说明: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所善也。
教育的起源
1.生物起源说
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
2.心理起源说
人物:孟禄
3.劳动起源说
人物:米丁斯基、凯洛夫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
孔子
1.代表作品:《论语》
2.主要教育思想
(1)教育作用:
对社会发展作用:庶、 富、 教
对人发展作用:性相近, 习相远。
(2)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3)教育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4) 教育内容:文行忠信
(5)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
二
《学记》
1.地位:中国、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2.主要教育观点:
(1)教育作用
对社会发展作用:“化民成俗, 其必由学” “建国君民, 教学为先”;
对人发展作用:“玉不琢不成 器, 人不学不知道”
(2)教学原则
①教学相长原则
②豫时孙摩原则
③长善救失原则
④启发诱导原则
⑤课内外结合的原则
二
苏格拉底
1.产婆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学
2.提出问题:美德是否可教
四
柏拉图
1.代表作品:《理想国》
2.教育目的:培养哲学王
五
亚里士多德
1.地位:“百科全书式教育家”
2.著作:《政治学》
3.主要观点
(1)教育目的:和谐发展
(2)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六
昆体良
1.著作:《论演说家的教育》/《论演说家的培养》/《雄辩术原理》)
2.著作地位:
西方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七
培根
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确立下来
八
夸美纽斯
1.《大教学论》标志教育学独立形态的萌芽
2.地位:教育学之父
3.教育观点
①教育思想:泛智教育
②教育制度:首次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
③教育原则: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口诀:夸大侄子学拌饭
九
洛克
1.教育著作:《教育漫话》
2.教育思想:白板说、绅士教育
口诀:绅士洛克在白板上画漫画
十
卢梭
1.教育著作:《爱弥儿》
2.教育思想:自然主义教育
口诀:卢梭爱自然
十一
赫尔巴特
著作:《普通教育学》:独立的教育学的正式诞生
主要教育观点
一原则:教育性教学原则
二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
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四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口诀:一二三四特普通
十二
杜威
1.地位:现代教育代言人
2.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
3.主要教育观点
①三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②一目的:教育无目的论
③新三中心:学生中心、经验中心、 活动中心
④五步教学法:困难、 问题、 假设、 验证、 结论
⑤活动课程:做中学
口诀:一无三三无
十三
凯洛夫
著作:《教育学》
它是世界上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十四
马卡连柯
1.著作:《教育诗》
2.贡献:流浪儿和问题儿童改造
3.教育思想:集体主义教育
口诀:老马留诗集
十五
杨贤江
著作:《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十六
赞可夫
思想:一般发展性教学理论
口诀:发赞
十七
苏霍姆林斯基
思想: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
口诀:全面和谐好司机
十八
布卢姆
1.教育目标分类(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
2.掌握学习
口诀:木(姆)有目标和掌握
十九
布鲁纳
思想:结构教学论;发现学习
口诀:哪(纳)有结构和发现
二十
瓦·根舍因
思想:范例教学理论
口诀:瓦砾(例)
二十一
巴班斯基
思想:教学过程最优化
口诀:巴班斯基最优化
二十二
蔡元培
地位:学界泰斗,人士楷模
思想:五育并举教育方针
口诀:蔡五学人
二十三
陶行知
地位:万世师表、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思想:生活教育理论
口诀:掏空万民生活
二十四
人身心发展的动因理论
内发论代表人物
1.威尔逊:基因复制
2.格赛尔:成熟机制
3.高尔顿:《遗传的天才》
4.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5.孟子:性善论
6.董仲舒:性三品说
7.弗洛伊德:性本能
口诀:内有四尔梦董佛
外铄论代表人物
1.墨子
2.荀子
3.洛克
4.华生
口诀:外出莫寻落花生
二十五
教育目的理论
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
1.孔子-忠君爱国的贤人和君子
2.柏拉图-培养哲学王
3.赫钦斯-为社会培养智力卓越、思维习惯良好和技能优秀的人
4.凯兴斯泰纳-造就合格公民
5.孔德、涂尔干-社会学家
口诀:掰开两孔会干喝
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
1.卢梭-自然人
2.裴斯泰洛奇-使儿童一切天赋和能力都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3.帕克-一切教育的目的,是人,是人的身体、思想和灵魂的和谐发展
4.马斯洛、罗杰斯-人本主义
口诀:卢梭怕三洛
学习动机理论
代表人物
1.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
2.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
3.成败归因理论:维纳
4.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
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代表人物:巴甫洛夫
学习实质:条件反射的获得与消退;泛化与分化
实验:狗的实验
过程:食物是无条件刺激,食物引起的分泌唾液的反应是无条件反应,整个过程叫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天生的,如眨眼、抓握、吮吸、膝跳反射等。
听到铃声无分泌唾液反应,此时铃声是中性刺激。
条件反射期间,摇铃给食物,之后只摇动铃声就能分泌唾液,铃声引起狗的反应过程是条件反射。此时,铃声属于条件刺激,分泌唾液的行为叫条件反应。所有条件反射都是学习。条件反射都是经过后天形成的。
启示:
获得 条件反射的获得,条件反射从无到有的过程。
消退 获得的条件反射慢慢消失的过程。
刺激泛化 对相似但不同的刺激做出相同反应 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小孩见到穿白大褂的就哭 杯弓蛇影
2.联结主义理论
别称:尝试错误说、试误说
实验:桑代克迷箱实验
结论:学习实质是形成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
学习进程是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学习规律:
准备律:当要产生某种学习前要做好准备 如猫处于饥饿状态才会吃鱼 教师突然袭击违背准备律
练习律:经过学习形成刺激反应联结,要经常练习。如猫学会按开关出来吃鱼,想让它保持住,就得多按开关让它出来吃鱼。长时间不按开关吃鱼,就忘记了
补充:桑代克提出遗忘的消退说 之所以遗忘就是因为记忆痕迹衰退
效果律:当学习者表现出你想要的习惯要让他体会到好的效果 如猫按开关就能吃到鱼,如果学生产生你想要的学习要及时表扬。
3.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人物:斯金纳
实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
观点:
1.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种:
应答性行为 先有刺激,再有反应
操作性行为 先有反应,再有刺激
区别:是先有刺激还是先有反应
例子:应答性行为 学生听到铃声,跑进教室 看到红路灯,停车
操作性行为 学生因积极回答问题,受到表扬,形成习惯
2.学习实质:建立操作和强化物之间的联结
基本规律:
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目的是为了增加某种行为
正强化:给予一个刺激,让某种行为出现次数增加 如通过表扬,让主动回答问题次数增加
负强化:取消一个不愉快刺激,让某种行为出现次数增加 如表现好了不让干家务
逃避条件作用:天忽然下雨,赶紧躲开避雨,以后雨点一打到身上就躲开
回避条件作用:看到刮风、打雷,雨点将要落下来,就赶紧躲开
二者区别:不好的刺激有无作用到自身
例子:厌恶刺激已经作用自身叫逃避 走入一个人多、乱的屋子赶紧出来走路时看到路边垃圾赶紧离开(看到已经讨厌)
看到预示厌恶刺激出现的信号就躲开叫回避 听到车的喇叭赶紧躲开
惩罚:分为呈现性惩罚和取消性惩罚,惩罚是为了减少某种行为
呈现性惩罚:呈现一个不愉快刺激,让某种行为出现次数减少 如没完成作业罚站
取消性惩罚:取消一个愉快刺激,让某种行为出现次数减少 如写不完作业不让吃零食。
消退: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消退 如学生为了吸引关注扰乱课堂秩序,如果批评或表扬是正强化,可以不去关注
有的孩子见到想要零食哭闹,家长买零食就是正强化
教育中的应用:程序教学
理论基础:操作性条件反射和强化原理
提出者:斯金纳
内涵:把知识划分为一个个的小点,一个一个学
属于个别化教学策略
原则:
小步子 把知识划分为一个个的小点
积极反应 学完做题,做出积极反应
自定步调 根据能力决定学得快还是慢
及时反馈 做完有答案
低错误率 达到正确高的目标
4.社会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班杜拉
学习实质:观察学习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5.完形顿悟说
学派:格式塔学派
代表人物:苛勒、考夫卡
实验:苛勒的黑猩猩实验
学习结果:形成新的格式塔(或称完形) 对周围事物的关系形成整体认识
学习过程:是对情境的突然顿悟的过程 刺激和反应之间是以意识为中介的。
6.认知结构学习论
代表人物:布鲁纳
学习实质:通过发现学习形成认知结构
3.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奥苏伯尔
学习实质:学习是新旧知识发生同化的过程,是一种有意义接受式的.
7.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加涅
学习实质:学习过程就是大脑对外部世界刺激进行加工的过程
8.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马斯洛
理论:需要层次理论
罗杰斯
①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②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无具体代表人物
发展心理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
婴儿期(0-1.5):形成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儿童期(1.5-3):自己控制自己(自主)
学龄初期(3-6):探索外部世界,参与到别人世界 。鼓励参与,制止不恰当参与
学龄期(6-12): 看到进步,多表扬
青春期(12-18):再次认识自己 ,形成自我同一性,避免角色混乱
成年早期(18-30):建立恋爱关系
成年中期(30-60):养育子女、延续生命
成年中期(60以后):回顾一生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动态的,不是固定不变的
教学就是不断创造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就是学习的关键期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人格的发展主要分为五个时期:
(1)口腔期(0-1岁)原始欲力的满足,主要依靠口腔部分的吸吮、咀嚼、吞咽等活动获得满足。婴儿的快乐也多来自口腔活动。此时期口腔活动若受限制,可能会留下不良影响
(2)肛门期(1-3岁)原始欲力的满足,主要靠大小便排泄时所产生的刺激快感获得满足。此时期卫生习惯的训练,对幼儿而言至关重要。
(3)性器期(3-6岁)原始欲力的需求,主要靠性器官的部位获得满足。
(4)潜伏期(7岁至青春期)七岁以后的儿童,兴趣扩大,由对自己的身体和父母感情,转变到周围的事物,故而从原始的欲力来看,呈现出潜伏状态。
(5)两性期(青春期以后)此时期开始,男生约为13岁,女生约在12岁,此时期个体性器官成熟生理上与心理上所显示的特征,两性差异开始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