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石湖记行:赏荷、观花、游蠡岛
石湖景区位于苏州古城西南约5公里处,南北长4.5公里,宽2公里,水域面积256万平方米,是一个以吴越遗迹和山光水色、田园风情著称的景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范成大(1126-1193)晚年于此创建别墅,其规模颇为宏大,时人周必大誉为“登临之胜,甲于东南。”
现今的石湖景区,是苏州市政府在2000年以后开发建设的,其中以数道长堤,划分为东石湖、南石湖和西石湖三个湖面。若从“游观”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东石湖(也就是景区北门、蠡岛和景区东门之间的这块区域)是最有看头的。因为它的景点较多,规划得也更完善些。


6月21日,趁着周末,我重游石湖。上次来是今年三月底,目的是赏春天的花。而上周日之行的本来目的是赏荷,但一路下来,不仅见到了荷花,也见识到了石湖在夏天的美。
早晨8点多,我从北门进入石湖景区。虽然隔天就是夏至,但天气并不热,一看手机,只有摄氏21度。之前下了好几天大雨,这天云层仍厚,湿度较大。但也因为水气迷蒙,远处湖岸边的高楼都模糊了。现代的影子淡褪了,我们才得以更好地欣赏这座宋代以后,众多文人雅士礼赞过的石湖。
从北门进来不久,就见到全景区最著名的两座古桥——行春桥和越城桥。两座古桥有如长虹卧波,横越石湖。行春桥畔,大片荷叶铺满水面,但花苞仍非常少,已经绽放的更只有寥寥数朵。



下越城桥后,沿着湖畔步道继续前行约200米,就到了渔庄。
渔庄是清末苏州举人余觉(1868-1952)的别墅,它于民国23年(1934)落成,建于范成大石湖别业的旧址上,占地约1500平方米。渔庄濒临石湖,可遥望湖对岸的上方山和楞伽寺塔,视野绝佳。此时它最大的看点当属庄前的荷塘。三月底我来石湖时,荷塘正处于维修时期,一群工人忙着在充满烂泥和枯败叶梗的塘里整理。时隔近三个月,景致早已焕然一新。田田的荷叶覆满池塘,上百个花苞掩映其间,还有不少已经盛开。朵朵粉色荷花在硕大绿叶的衬托下,更显得娇美动人。
这天云层偏厚,天光属于漫射光,景物不易出现杂乱的阴影,荷花与荷叶的气质因而更显恬静。荷叶上的露珠(或雨珠)更是久久未干,晶莹可爱。我在荷塘边流连了好一会,拍了许多照片,才依依不舍地继续前行。










景区步道边的植被很丰富,有落羽杉、梧桐、杨柳、枫杨......。这些静静伫立、深浅有致的绿树,赏心悦目,令人忘却了步行的疲惫。
但我觉得,这片景色中最耐人寻味的,还是那湖边的小花和草木。有一年蓬、秋英、美人蕉、木槿、垂柳、芦苇等等。水云叆叇,辽阔的湖山因此褪去亮丽的色彩,转为一片淡墨描成的背景,单纯且苍茫,将这些草木的轮廓衬托得越发清晰。而那浩渺的烟波,又使得它们的身影,带着既孤独却又自得、自在的意味。
我坐在湖边,陪着一棵黄秋英一起看湖水。不知不觉间,心事也仿佛随着悠悠的湖水,被送走了。











从渔庄出来,经过游船码头到越堤,再走大约1公里,就到了蠡岛。这处“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所在,是石湖东部景区的地标。主体建筑“阅湖楼”高耸壮丽,其周围水榭、小亭、船舫类建筑以曲廊相连,茂盛多彩的花木映带其间,呈众星拱月之势。
这些建筑修建至今不过五年左右,墙宇光洁簇新,但因为造型优美且格局开朗,所以并不给人局促、别扭之感,值得和周围的山光水色搭配起来,细细欣赏。
上次来时,岛上盛开的主要是桃花、紫荆等高大花树;这次来,绣球、木槿、夹竹桃、紫娇花、玉簪等灌木和草花也都开了,争奇斗艳,将蠡岛点缀得美不胜收。蠡岛内外有数片小荷塘,荷花开得颇盛,众多花苞散布于荷叶间,还有少见的重瓣品种。
岛上有一大一小两座茶室,都是景色优美,价格也还合适。但不知何故,即便是周日,偌大的茶室还是只有一桌客人,小茶室也是游人寥寥。不知道应该替这些茶室惋惜,还是替它们能保留这份难得的清净而庆幸。这里确实是上佳的饮茶之地。那荷风四面的清新沁凉,和天光水色的无边阔朗,都是古城区里园林的小茶室不可能具备的。


























欣赏过蠡岛景致以后,我取道东石湖的另一边,从东门出景区。一路上,依然是湖光山色相伴,还有一段夹路种着高大的落羽杉,绿荫清深,更添凉意。途中经过一处题为“梅圃溪堂”的景点,它前面还有一片长着白色荷花的荷塘,很多花朵含苞欲放,还有部分已经开过了。但当时已是中午,花朵基本上已经闭合了。过几天早点来,再好好欣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