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半年个人推荐书单

在本书中,斯科特将极具个人特色的政治人类学思考与文明起源的考古学前沿成果结合起来,对定居农业主导性的确立、早期国家的形成、农业王国与游牧族群的关系等若干重大问题给出了全新的阐释与价值评估。长期以来,以考古学家为主体的研究者多从“国家的视角”(Seeing like a State)出发,来解读和审视文明的兴衰,忽视了权力关系的另一面——平民。如此一来,他们不仅不自觉地让情感向统治阶层倾斜,也很容易地将文明的发生过程简化为进步与落后之间的对抗。事实上,平民的需求和希冀才是社会发展之优劣的评估标准,这一在今日全球政治中不言自明的铁律竟如此轻易地被古代国家的研究者们忽略了。于是乎,有些人眼中“国家的创立乃是一种良善的、由精英推出的发明,旨在保卫社区的粮食存储免受「土匪」劫掠”,而在另一些人眼中,国家不过“起源于扬眉吐气的那一派土匪。”或许,对大陆读者尤其有益的是,今日社会舆论场中对国家盲目乃至荒诞的同情也迫切需要这样一场阅读来纠正。正如导读者洪伯邑所言,斯科特目的不在鼓动推翻「国家」这个人类创造的系统,因为那或许一点都不实际;重要的是我们不应该再把「国家」当作理所当然的存在,甚至是进步的绝对象征。在民族国家林立的当下,如果身体的逃避已不现实,那么一定要努力让自己的思想Not Being Governed,毕竟这可以是一门Art。
延伸阅读:

对中国定居农业起源的不带价值立场的考古学研究,介绍了农业起源的诸种理论解释,考察了中国各地区农业发生历程。普通读者可以选读第一、二、五、六章,与《反榖》构成对观视角。

读后感不得不选被商业互吹式书评用滥了的一个词——“喜读”来概括。喜什么呢?一喜题材,古代近东题材的译介在国内极为稀缺,任何新书都足令爱好者期待;二喜质量,本书由耕耘该领域已届半世纪的权威学者执笔,原书于2015年由剑大社出版,权威性与前沿性兼备,绝非用古早作品打发中文读者;三喜可读性,作者文笔严谨而不失生动,将卡尼什出土的泥板文书巧妙地穿插在各主题章节,既有力地为观点提供证据,又令材料适得其处,更添鲜活气息。要之,古代卡尼什出土的大量泥板文书为窥探早期近东的商业和社群生活提供了独一无二的珍贵素材,放眼全球古代史,也难有可与之匹敌的达到此等微观程度的材料库,无论是世界上古史中哪一文明或阶段的爱好者,本书都值得推荐。
延伸阅读:

如果说把泥板文书上的人物和事件写“活”足以令人叹服,那么摹写石器时代先民的生活与环境几乎是mission impossible。但米森做到了,在书中他通过一位穿越回到史前的虚拟人物,带领读者们探访末次冰期之后至农业革命前的全球考古遗址,以生动地笔触勾勒先民们的社群生活和环境互动。全书通俗晓畅而干货满满,绝没有为叙事圆润而回避学界争议问题,致力于介绍前沿成果和学术反思。无论是资深爱好者还是普通读者,都能够从本书中获得知识和教益。本书包含大量考古学、古人类学、古环境学等学科术语,而中译本在文笔和准确性上均可谓优秀,令人欣慰。

在本书考察的时间段,拉丁欧洲凭借着“剑与犁”,即贵族个人英雄主义的即兴军事冒险和有组织的移民拓殖,以及由之带来或促成的制度文化,大大开拓了基督教欧洲的版图,实现欧洲的“欧洲化”。虽然作者在最后一章对比了中世纪殖民主义与近现代殖民主义的不同,但西欧共同体在950-1350年间中心-边缘的社会实践很难不被视为未来海外殖民的先声和预演。无论这样的整体把握是否有辉格阐释的嫌疑,本书对中世纪盛期欧洲社会变化趋势的全面深描无疑为我们理解近代早期西欧文明的飞跃提供了极具说服力的溯源分析。
延伸阅读:

提供了一个年代上与《欧洲的创生》有相当重合度的地域性考察,斯堪的纳维亚原本在社会发展进程上滞后于拉丁欧洲,在拉丁欧洲的文化扩张冲击下,斯堪的纳维亚的反馈既有内向的缓慢重组(利用宗教促进政治权力的集中),又有对外的激烈反弹(海路侵略与贸易),本书叙事可谓引人入胜,作者巧妙运用文献和考古证据,勾勒出中世纪早期斯堪的纳维亚与西欧社会丰富多彩的文化互动全景,可读性一流。

《非洲通史》不仅介绍了国内读者比较陌生的非洲古代和中世纪历史,修订第四版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对跨大西洋奴隶贸易、祖鲁战争、卢蒙巴遇害等近现代重大事件提出了新的解读。本书译者是国内资深非洲史学者,不仅译文达到了极高的质量,还补充了学术性注释,助力读者理解。
延伸阅读:

对非洲艺术的研究大大拓宽了我们(基于亚欧经验)对艺术的理解与界定,推动了对艺术领域内诸多固有观念的反思与修正,艺术史上的非洲经验,绝不仅限于各种手工技艺,还有与戏剧、口头文学、民间知识相关的大量表演活动,可以说了解了非洲艺术,才知道世界之大,人类文化之丰富。此外,非洲艺术也是非洲独特的社会历史环境的产物,国内对非洲历史,特别是前殖民时代非洲史的译介严重不足,绝大部分读者对非洲历史极为陌生。本书涵盖从公元前8000年的岩画到21世纪的后殖民艺术和海外艺术家群体的整整一万年的非洲艺术发展历程,穿插了大量与非洲历史、种族、社会风俗相关的内容,也是了解非洲历史与社会的极好门径,对从事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朋友,亦有重大的借鉴价值。

作者将历史叙事与亲身访谈出色地结合起来,详述了刚果从19世纪下半叶正式沦为殖民地到21世纪初的百五十年间充满血泪的社会变革之路,“非洲之心”的人民至今仍在艰难探索。这个故事是非洲走出殖民时代,寻找和重塑自我的宏大场景中代表性的一幕,为非洲之外的人们了解近现代非洲的苦难、斗争与变革提供了一个珍贵的窗口。

银、剑、石,财富、暴力与宗教,既是造成拉丁美洲过往和当下种种苦痛的三大罪魁,亦是这个大陆走出黑暗循环所必须直面乃至不得不借助的力量:西班牙人的经济掠夺开启了全球化时代,如今像莱昂诺尔·冈萨雷斯这样依附于矿山的穷人,生活与500年前波托西的苦工别无二致,只不过剥削他们的人换了一拨又一拨,远东新崛起的资本已经嗅到了依然带有血腥的金银气息,跨过大洋,坐上了采矿业链条的顶端,而他们祖国的大都市,一如当年的马德里、伦敦,成为了安第斯金银的最终输出地。拉美人是全球化第一批受害者,几百年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甚至一直都是受害者,但是拉美未来的任何改观无疑需要谨慎而智慧地借助全球化的经济和舆论力量;至于暴力,无论是殖民战争,还是独立战争,20世纪或左或右的各种主义,从格兰德河到安第斯山的各路反政府游击队,还是胸无大志的街头帮派,杀戮是他们唯一能够互相理解的通用语,无论拉丁美洲的路在何方,这片土地注定还需要更多鲜血的喂养;教会在拉美历史上的角色尤其复杂,他们既是摧毁本土文化的刽子手,又在无意中创造了这片广袤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唯一普遍的身份——天主教徒,教会曾经是保守势力的要塞,拱卫殖民统治和独立后的早期独裁政权,20世纪中叶,情形出现戏剧性的转折,在天主教的改革浪潮下,一些教士结合本土传统,发展出了某种“解放神学”,转而与左翼游击队合流,成为右翼当权者的眼中钉。如果格兰德河以南的各国,能够走上一条密切合作、相互依存的善邻之路,天主教必然是可资利用的文化遗产……这是一本阅读体验极为沉重的作品,秘鲁血统的作者竭尽全力想要“找出到底是什么使得拉丁美洲人与世界上的其他人如此不同?”,她爬梳了海量的档案和当代著作,详细考证拉美历史的关键细节,提供了广博和前沿的学术注释。她花费数年时间跟踪采访当代个体的生命经历,他们是秘鲁贫苦的矿工家庭,曾在安哥拉雨林为共产主义作战、而后逃亡美国、最终沦为监狱常客的前古巴士兵,一位将67年的人生献给安第斯人文化和福祉的理想主义教士。但作者直到最后也没有给这个社会变动不居、苦难弥久不散的大陆和人民何以至此做出明确的回答,甚至在尾声部分(我想应该是无奈地)写下了“本性如此”的标题。这本书可能不会给带来读者任何正面的教益,只会增强他们对人性的失望之感,哀叹历史的虚无,人类的罪衍。但我相信,在21世纪,作为全球化的参与者,在终端市场上消费和消化着五湖四海的产品与资讯,“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已是不带任何情感夸张的事实,如果你真诚地想了解那个远方那处人民的历史与现实,那么挑战一下这本书吧。
延伸阅读:

银、剑、石塑造现代拉美社会的文学化呈现,独裁统治下的众生相。这部小说不仅内容非凡,而且结构完美,尽管它的叙述似乎很“混乱”。其复杂的时间、空间和意识层面的构建和组合,使其成为当代叙事的杰作。交错的故事,精妙的对话和对独裁统治创造的所有“腐败机器”的深入观察,政治领导人的怠惰,缺乏民主文化的公民的无能,迷茫的大多数(人民)如何对统治阶层的暴虐态度听之任之,这一切都在小说中得到了巧妙的描绘。

逐次考察了日本“第一战后”期间(从战败至70年代中叶)历次重大事件中普通民众与知识分子关于民族主义和公共性的言说,从中析出“民主”与“爱国”两个争议焦点,展现日本人如何处理战争记忆与未来国家定位,以图揭示战后日本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不容忽视的是,在终章,日本国内的代际更迭、国际形势的变化令“第二战后”(或曰“后战后”)的一代对战争经历以及第一战后语境下的斗争与论战失去的感知,20世纪末东北亚国家关系的变化埋下了伏笔。
延伸阅读:

政治学家丸山真男对日本法西斯主义的深刻反思之作,倡导政治学实践性的丸山将本书写得极具可读性和启发性,丝毫没有学院派政治学的枯燥与迂阔,在反全球化、民粹主义重新抬头的时代,这本书值得一读再读。

脱胎于系列讲座的讲稿,浅近易懂,适合大众,特别是把历史近乎奉于世俗宗教之地位的国人阅读。国人对历史的兴趣大多集中在重大史事的细节,或是宫闱秘辛,少有关注如何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历史者,而在这样的问题上,又往往盲目地接受一根有形或无形的指挥棒的引导,于是造成了一种颇为吊诡的情形:一方面是对历史细节的如数家珍,一方面是对历史的整体理解又过于简单化、极端化。本书除了简明有力地陈述观点外,旁征博引大量现代乃至当下(原书初版于2008年)的例证,对于很多不清楚不了解最近几十年西方人是如何看待、书写和探讨自身历史的国内读者而言,“扫盲”功能不容低估。了解国外学者的论证与思考,即便不能在目前的环境下呼吁效仿,在个人心中坚守史学的价值与使命,在众声喧嚣中保持沉默,亦算一种作为。
延伸阅读:

国内较出色的一本历史哲学导论,行文稍嫌繁复,未尽之处亦有之,但瑕不掩瑜,探讨了历史学得以成立的几大根本问题,对语言学转向也有客观公允的评价。历史哲学教育的缺失、广大历史爱好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知识结构,加之当下邯郸路大学某名教授言论引发的舆论热点,令这本书极具现实意义,希望更多人的能够从本书获取教益与启发。

经典佳作,交错着宾厄姆发现马丘比丘的历程和作者重走宾厄姆之路两条线索,并述及印加帝国末期的历史与据点、秘鲁文物归属争议、马丘比丘建筑的时代与角色等学术问题,无论是作为旅行文学还是历史读物皆是优选。作者在由浅入深地体悟秘鲁古今文化的同时,对印加文明也形成了个人的观察与思考。全书行文风趣幽默,亦为有兴趣进一步探索的读者提供了资料指引。
延伸阅读:

与《到》并无主题关联性,只是旅行地均为拉美,中译本又列入同一书系,故一并推荐。本书是一位叛逆青年的奇遇之旅,他在尚未决定人生发展方向的年龄享受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在那个五光十色的遥远国度,他的经历令人艳羡不已。

书如其名,自然是充满了阅读趣味性。都市传说虽然包括一些对传统民俗故事的改变,但其场景主要反映了现代工业文明下的城市生活,因此很多都市传说明晰地呈现了各地文化观念和社会意识,例如种族、性别上的歧视、偏见、刻板形象,对科技产品、大公司的怀疑等等。本书虽然以收录西方都市传说为主,但中国读者不难发现其中很多已经几乎原封不动地传入中国(甚至很多人仍信以为真),或是出现了在地化的异文版本。除了像我这样的休闲阅读,对于文化研究者和创作者而言,本书应该也是个丰富的素材库吧。都市传说自然不可当真,但是,anyway,“不要让真相妨碍了一个好故事”。

华裔建筑巨匠贝聿铭代表作全收录,以时间顺序全景展现贝氏建筑美学的发展历程。建筑设计从来都不是单纯的纸上谈兵,本书通过大量档案资料和访谈记录,详细讲述了贝聿铭在半个多世纪的设计生涯中是如何与各类委托人(私人富商、学校、社区、各级政府)和利益相关方开展沟通、谈判和博弈的,同时巧妙地将贝聿铭对个人设计理念的整体诠释熔炼到各个经典作品之中,令这本书不再仅是贝氏作品集,亦是20世纪中叶至今,公共建筑理念变迁的一幅宏大侧写。
延伸阅读:

以十二个建筑学主题组织全书,每个主题均有一篇专文加以讨论,普遍写得极佳,体现了深刻的艺术与美学见解。每个主题遴选六座代表性建筑加以解读,特别注重对建筑内部空间和有机结构的剖析与体悟,对于读者提高建筑感知力和鉴赏力很有帮助。
关于书单的几点说明:
a)遴选标准主要以图书主题具备一定广度和现实价值为准绳(即便归属某一专业领域,也力求选取打通多个面向、能够为较广范围的读者提供较多元启迪的著作),因此不少优秀书籍因关涉内容较为狭窄、资深而不得不割爱;
b)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一方面若干在其领域早已奠定地位的名著最近我才有缘拜读,另一方面个人在不同领域的知识积累容有多寡深浅,因此不同题材的荐书存在读者目标层次上的差异,本博宁愿献拙不敢藏美,无论经典书籍还是入门佳作皆攒于一席;
c)本次首次尝试用“正选”+“延伸阅读”的模式,旨在容纳更多的好书,不至于因为题材接近而舍弃,亦期待能够克服碎片化的阅读,形成知识体系或收参照之效。需要说明的是,“延伸阅读”部分选取的图书大部分并非今年所读,有四种在往年书单中已过引荐,不过既然是好书,当然不嫌重复推介,希请读者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