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为何风雅之士都爱它?

人们熟知“梅妻鹤子”,仰慕苏白风流,却不知这些故事都发生在一方小小的“谜”一般的土地上。
这是孤山,也是文人雅士特别钟爱的地方。
我们对孤山也许并不熟稔。但事实上,孤山景色早在唐宋时期就已远近闻名,并深受皇家喜爱。七下江南的乾隆爷,对此地更是爱得深切。
古稀之年,乾隆皇帝南巡最后一次来到孤山,曾留下这样的诗句:“常涵古往今来月,不异云容水色天。”

除了诗词,他还留下了毕生最执着的文学宝藏——由他亲自主持修撰的《四库全书》,并为此将行宫内的藏书楼直接改建成了专门收藏《四库全书》的文澜阁。

给风雅孤山半日,我们带你解开它享尽文人雅士偏爱的谜团。不长的一段路,却足够丰富。
01.
从西泠桥边出发

杭州西湖有三怪:断桥不断,孤山不孤,长桥不长。
“半山烟雨中,曲径入仙境。”这其中的孤山,高不过三十五米,却是观赏西湖景色的绝佳选择。在这山水风光中,拥有众多鲜为人知的历史传奇。

从西泠桥边的苏小小墓出发,跨过桥,便是孤山。最先看到的是一座秋瑾像,飒爽的英姿、凛然的浩气。

这是秋瑾第11次迁徙,由西湖迁至绍兴、湖南、上海。最终回到了她热爱的杭州西湖畔,同岳飞为伴,终日长对这片西湖水。

而一座跨越141年的俞曲园纪念馆,则是把我们拉到晚清浓厚的学术气氛之中。在这座“西湖第一楼”中,我们能清楚得看见一代朴学大师俞樾的生平、成就及其对后世学子的影响,学术成就与人情味俱在,西湖风光与人文情怀得兼。
02.
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

很多人知道杭州西泠印社、楼外楼等地方都来自南派三叔的成名作《盗墓笔记》,作者写的许多内容都发生在杭州。

一百多年前,一群志于弘扬和发展中华文化的青年结社于孤山。“人以印集,社以地名”,取名西泠印社。如今,它有“天下第一名社”之称,仍旧静静掩映在湖光山色中。

四季流转,孤山一直萦绕着历史悠久的人文气息。俯仰之间的草木碑亭,山壁上的摩崖石刻,都见证了西泠印社的诞生与发展。

西泠印社旁,还有六一泉,是以欧阳修的号“六一居士”来命名。它小到不起眼。灌草茂密,林荫遮天。
曾有当年高僧惠勤在此诵佛读经,这也是苏东坡和惠勤上人,一同哭祭老师欧阳修的地方。如今石亭残败,泉眼枯竭,落叶覆水,只能凭借想象弥补当年情形。
03.
梅妻鹤子的隐逸之情

沿着湖边的小道一直往前走,你会偶遇一座孤坟和孤亭,它属于一位人称“和靖先生”的隐者。

他漫游江淮间,后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在代代流传的故事里,他离于世,离于荣华富贵,只与这湖山绿水情谊相投。

林逋,这个毫不掩饰自身强烈精神洁癖的人,在后来那个名动天下的傍晚里,写下“疏影斜横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无数为之所动的后人,心心念念想要去看一眼这片梅园,以他的视角,看一眼日落。

冬日赏梅,梅影婀娜。夏日采梅子,满口生津。果如“梅以和靖为知己,可以不恨矣。孤山,藏着林和靖老先生梅妻鹤子的隐逸之风。
这里背山面湖确实让人流连,无论生前结庐于此,还是身后葬于此,莫不是一生的荣幸。
04.
文澜阁

今天文澜阁成为浙江博物馆的一部分,曾是清代珍藏《四库全书》而建的七大藏书阁之一,也是江南三阁中唯一幸存的一阁。

文澜阁内,留存着清代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时珍藏的诸子百家典籍。文澜阁本身也很好看,既有皇家建筑的均衡对称,又有江南园林清幽雅致的意境。

文澜阁第三层所在的透明小窗,只能看到一圈的木质栏杆,那是很多藏书的所在。也一定有人曾经站在这个角度仰望,一排排柜子和柜门,想象那些柜子中藏着一本本书,让人念之求之。
-END-
编辑|艺旅文化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