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的月亮幻想

照之有余辉
揽之不盈手
唐朝大和年间(公元827-835年),平民郑仁本与表弟王秀才共游河南嵩山。山间植被茂密,兄弟二人扪萝越涧,在山中越走越深,在傍晚便迷了路。
正当两人一筹莫展之时,他们在草丛间见到一位躺卧的白衣男子,他正在枕着头上的白色包袱酣睡。郑仁本见到此人,便向前问路,然而那人均不理睬。后来那人终于坐了起来,便与郑仁本互问来自何处。当郑仁本问到此人时,他却笑答:
“你们知道月亮是由七种宝石合成的吗?而且月亮不是光盘,而是圆球?
月亮球上明亮的地方,是太阳照到月亮的凸处而显现的。传说有八万二千户修理起伏不平的月亮,我就是其中一户!”
说着,那人打开包袱,里面果然有凿子、斧头;又掏出一碗玉屑饭赠送二人道:“这是我所带的干粮,并非人间所有。你们吃了它,虽不能保证长生不老,但也可以一生不得疾病。”
说罢,给二人指着树林中的一条小路道:“沿着这条小路一直走,前面就是出山的大路了。”二人刚想致谢,瞬间眼前的这位白衣人就不见了。
这段关于月亮的故事来自唐代段成式所书《酉阳杂俎》其中的《天呎》一文,文中“月势如丸,其彰,日烁其凸处也” 意在指出月球具有凹凸不平的表面,而且是借了太阳光才发亮——这些比伽利略使用天文望远镜观测到月球表面环形山这一大事件,早了将近八百年。
伽利略本人所绘月球:

从嫦娥奔月到《酉阳杂俎》,月亮一直是人们付诸想象的载体。梵高画出了疯狂又浪漫的《星月夜》,毛姆在以高更为原型写就的《月亮与六便士》中,将月亮比做高更最终极的艺术追求——尽管高更与梵高曾因各自心中的月亮争执不休,但最终,这两个月亮都永恒照耀在现代艺术的天空。

古人和艺术家对于月亮的浪漫想象也许是距离产生美的缘故,当人们接近月亮时,却感受到了更多它的神秘之处。
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11号”成功登月,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达科尔·柯林斯与巴兹·奥尔德林成为了第一批与月球零距离接触的人类。

然而,就在令全世界沸腾的登月直播中,信号突然中断,在2分钟后才恢复,而美国宇航局对此从未做出任何解释。
当时,有一些无线电爱好者捕捉到了这2分钟的通讯,那时阿姆斯特朗在说:“这些东西大得惊人!天哪!简直难以置信,我要告诉你们,这里有其他宇宙飞船,它们排列在火山口的另一侧……”
2013年,人类史上首位登上月球的太空人阿姆斯特朗病逝,他永远带走了这2分钟的秘密。
曾经一同登月的奥尔德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其他国家再次启动登月计划,建议派机器人作业,因为月球上的环境严酷,不适合人类登陆。
在奥尔德林接受采访时,记者曾让他预测下一个登月者将来自哪里,奥尔德林的回答是:中国或者欧洲。
2020年11月24日,中国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搭载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发射。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着陆地球。
由于采样地点不同,这次中国带回的月壤与美国的月壤存在着明显差异:
中国的月壤是泥土一样的黑色,而美国则是水泥灰;中国带回的月壤密度小于美国带回的月壤。

美国与苏联进行探月计划时,着陆地点基本都在丰富海与静海,而中国嫦娥的着陆点则在风暴雨吕姆克山脉以北。嫦娥五号任务在工程设计时希望达到的最大钻进取样深度约2米,取样质量约500克。由于月壤剖面情况复杂,实际钻进深度不到1米。
不同采样地导致了样本的不同结果,而且中国采集的月面熔岩年龄更小,对人类了解月球近期变化更有实际意义。
从遥远的想象到看得见、摸得着的月壤,随着空间站的建设,如果中国载人登月工程到2030年能顺利实现,月亮的神秘面纱也许终有一天将会被揭开

——到那时,寄托人类想象力的媒介,可能将在银河系以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