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造
昨晚与G聊天时谈到创作。G的日常生活有些枯燥,白天上班,晚上打游戏、看动漫或小视频,鲜少进行任何门类的艺术创作。没料到他也非常认可创作让人快乐这一点。他愉快地回忆起小时候做小板凳的有趣经历,认为自己周末DIY各种美食也是一种创作。
为何创造能够让人快乐,甚至深感幸福呢?因为与各种观赏类的活动或者按部就班的事情相比,创造是一种需要高度发挥主动能动性并全身心投入的综合型活动。创造首先需要调动自身所拥有的一切,如体力、思想、情感、知识、技术、见识、记忆。但创造并非只是发掘自身后简单地拼凑现成的原料,也需要借鉴甚至采用他山之玉,通过发挥直觉、灵感和想象力进行创新——制造出一些新意,构建出一个虚拟世界甚至发明一个新事物。
创造物并非只是个人或创造团队的产物,创造过程总与当下的社会现实有密切的关系,体现在创造手段、创造风格甚至创造物形式等方面。因为当下根植于历史,所以创造与历史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创造活动又创造着也许只属于个人的历史。
创造是一种沉浸式体验,不仅因为全身心身心投入,也因为创造时个体也与外在的社会和历史进行着深度的联结。因此,尽管创造时仿佛达到了一种无我的化境,但个人特质以及时代和环境的烙印在创造物上显露无疑。创造改变着世界,但创造也改变着创造者,因此创造完成后创造者也能获得一种更新。
通过反思我的创造性活动,我看到了过往的遭遇在我身上的痕迹,我还看到了自我身上具有的人类的共性。创造让我快乐,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类对于创造的热爱深值基因。正是因为创造,人类才从猿类进化成人,也变成了如今的模样。人类通过创造改变世界,适应世界,也营造出精神世界,创造性活动甚至可以改变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由此看来,一切对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压制之举,都有悖人性。
创造性活动的一个特质在于具有超越性,不仅可以超越现实,也可以超越苦难。人生无常,绝大多数人难免遭遇困苦,自贴受害者的标签并沉沦于痛苦会引发很多次生灾害。走出痛苦的一种方式就是将注意力转移到需全身心投入的创造性活动上,特别勇敢的人甚至可以将苦难作为原料进行创造。这会成为一种超越苦难的疗愈。不管是否以自我的痛苦作为创造原料,创造可以让人重获鲜活的感觉,让人重新成为人。
202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