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书单
有时候觉得读书是一种逃避,在遇到无法处理的事情时,那就读书吧。无论手中读的是什么,总能让人平静。从此时的生活中抽离,进入到一本书的世界里,烦恼也会被关在封面外。于是可以平静地入睡,就像鸵鸟扎进沙地里。
所以,读书有时候并非像表面那么堂而皇之,或许偶尔也是件坏事情,因为总想逃到避难所,不要去面对那么多情绪。
最近书读得很少也很慢。好像这处避难所已经失效,不再可以抵挡一切。并非生活中没有了烦恼,而是出现了一个黑洞,它吸走了一部分的快乐,一部分的热情,一部分对抗的勇气。觉得一切都是不够的,读书不够,看展不够,和朋友相聚可以获得瞬时的快乐,但还是不够。
生命的时间轴在滚滚向前,滑过了一个又一个坐标。我觉得这些坐标本应该印记深刻,诚如所愿。可是它们平平无奇,列车经过的时候,只是惯性地滑动,而非风驰电掣地前进。有时候有点害怕,如果列车停下了呢?
依旧希望可以获得更多的力量。
我们的国际目光总爱投向欧美与日韩,对周围的其他邻居常常视若不见。例如提起印度尼西亚,你会想到什么呢?
我的印象是:岛国、排华事件、爪哇、皮影戏。一些破碎的词汇构成了对这个国度的所有认识。邻国之间尚且如此,那么对于西方人而言,印尼的存在感或许要更低。
于是,一位英国女记者,带着好奇与热情,开始了自己的印尼之旅。她坐着渡轮,在不同的岛屿上游荡——从交通方式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印尼是如此的特别。连接不同行政区的,不是火车与汽车,而是渡轮。因为印尼人住在数千座岛屿上,而国家则由一万七千多座岛屿构成。
万岛之国啊!如果你是印尼的领导人,在发展经济、开展建设之前,最先要考虑的大概是,如何保证这些散落在太平洋上的国度不分崩离析?这些相互之间跨越千里的岛民,如何保持着对国家的共同认知?
这似乎是不可能的事,作者也带着这样的怀疑上路了。她一路上遇到了热情又奇怪的乡民、虚伪又圆滑的官僚,遇到很多魔幻的事情。但在旅程即将结束时,她却笃定地认为:印尼不会垮掉。这个国家靠着神奇的粘合剂,将人民和岛屿粘合在一起,纵然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裂隙,但它却依旧牢固无比。
那么粘合剂是什么呢?书中自有结论。我们在寻找答案之前,不妨先随着作者一起,在热带岛屿上漫步吧。热带风情下的奇闻异事,都被作者用好奇而幽默的笔调记录下来了,读起来常常要大笑。
在历经周折终于能够将北京城西北郊一片园林旧产买下作为校址后,如何建造起理想的大学校园,成为燕京大学、建筑设计师和捐赠人们都异常关注的问题:是将原有的地貌风景完全抛弃,按照建筑师茂飞的古典主义理念设计出严谨规制的建筑布局;还是尽量恢复旧日的山水景观,将这所新的大学建造成一所「中国化」的大学?
如果在今天北大的校园内漫步过,看过湖光塔影与小桥流水的燕园,想必对这个问题早已有了答案。但是与今日燕园风貌命运攸关的争论,却一直发生在一百年前的筹备会议中。建筑师希望能够填平湖泊,削低土山,以容纳宿舍楼与体育场;而教授和顾问们却希望能够保留山形水势,将校舍建筑与园林风貌融为一体。
幸好在这次的旷日之争中,甲方的胜利被证明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才有了今天燕园眼底的未名水,胸中的林泉月。
燕京大学就这样,在纷争中,在妥协中,在各种奇思妙想中渐渐成型,成为近代中国最重要的一所大学之一。虽然建校不过短短的三十余年,燕大之名已成历史,但它美轮美奂的校园却被另一所大学所继承,继续书写着燕园故事。我们今天在未名湖边流连,看着湖光塔影,亭台楼榭时,也要感谢百年前中西方的学人们的苦思与辩论,正是他们的努力,原本荒弃的废园,才能够变成燕园今天的样子。而这背后更多有趣的故事,则可以在本书中继续探寻。
在翻开这本《四季时光》之前,朋友说这对我来说会是一个巨大挑战。因为无字的绘本,读起来比大部头的书未必更容易。收到书后,发现它每一本不过只有七页,心中不免觉得诧异:就这几本薄薄的小册子,有什么难的呢?
没想到,打开第一本书,就读了将近一个小时。
文字的阅读是在一维空间中进行的,我们线性地接收每一个字,单向向前,故事渐渐明晰,几乎很少需要回溯重看。但绘本的阅读却不是这样,它的阅读时长并非完全取决于厚度,因为常常需要不停回看,因此《四季时光》成为我读过的单页最慢的一本书了。每一页都与前后页有着微妙的关系,而每一本书之间又互相关联。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情节在不断推进,搭建起了无数个精彩有趣的支线故事。
这本书大概有七百页,从一万多年前的洞穴岩画,到令人迷惑的现代艺术,贡布里希尝试着为我们讲述艺术发展的历史与故事。他没有使用复杂的概念与拗口的名词,只是平白地叙述,就像在一座收藏无比丰富的博物馆中做着现场引导,指引我们关注那一幅幅名画、一座座雕塑背后,艺术家是如何悄悄地承绪与转变。
我们眼见着人的肢体变得愈加写实,技艺逐渐炉火纯青,又发现它们重新变得模糊不清、抽象扭曲;眼见着色彩变得稳定有序,又变得狂野无羁,最后或许只剩下极目的蓝......在这条盘旋上升的艺术之路上,我们需要紧紧跟随着贡布里希的脚步。不然稍稍一晃神,就会发现身边已经乱花渐入,变了人间。
在装帧愈发精致的图书市场,这种老派的书倒是极为少见了。封面多是一幅模糊不清的老照片,纸张黄黄的,书名短短的,定价极其便宜,处处透着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气息。
但是它确实又是十年内出版的书,虽然薄,虽然便宜,但内容却很扎实,适合作为入门级的简单扫盲,也适合把它当做索引,去发现更多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要想讲清楚一个领域的历史发展脉络,写一本薄薄的书,要比写一本大部头要难得多。这套书对大框架把握得很好,又结合了近些年考古和研究的新材料,读起来不觉得陈旧。于是趁着打折,陆陆续续买了其中的好多单册,也想买全套,只是200本便宜小书的叠加,也是不小的数字。最重要的是,哪儿还有空间去安放它们呢?
看到这本书的第一页,就很让人生气:作者说他去大英博物馆,提出申请后,就可以亲手翻阅数百年前的珍贵手稿。这种待遇,我只体验过一次,翻阅的也只不过是某私人图书馆所藏的民国版的旧书而已。若是说哪天告诉我可以去国博申请上手展品,那只能是精准诈骗电话了。
不过,如果继续读下去,就能够知道为何大英博物馆可以如此了。作为世界上第一家公立博物馆,它从由私人捐赠构成的小陈列馆,慢慢扩大自己的容量,不断吸纳各方的收藏,并通过灵活的手段,得以从议会那儿要来一笔又一笔经费,从而得以新建场馆,以容纳迅速膨胀的馆藏。
在读大英博物馆的成长小故事时,我们常常要会心一笑。数百年间它遇到的大大小小的麻烦,我们今天依旧还会遇到:开放和保护的矛盾、赝品的甄别、庞大收藏与有限的展出空间、经费与创收模式、访客的兴趣与策展人的偏爱......甚至包括三百年前馆员监守自盗的套路,我们依旧可以在近些年的报纸上看到类似的故事。
所以,大英博物馆确实有资历可以傲然四顾,它走过的路,别的博物馆依旧在走着。而在创始之处设立的规则,今天依旧发挥着作用。我们纵然对它域外展品背后的暴行与不公有千百种意见,但是却不得不承认,它依旧魅力无穷,令人神往。
尼罗河水冲击而成的三角洲,为农民们提供了肥沃的耕种土地,也孕育了古老的文明。古埃及的王朝在尼罗河沿岸兴衰更迭,留下了高大的金字塔、宝藏陵墓和无数木乃伊,让我们今天依旧无比向往。
那么除了这些历史的遗迹,古埃及当时的生活是怎样的呢?它们的法律体系、官僚制度与经济活动又是何种面貌?若是读学术著作,不免枯燥难懂。于是,一位埃及学研究者,克里斯提昂·贾克,另辟蹊径,写下了这本以古埃及为背景的悬疑小说。
故事发生的时代是作者最爱的拉美西斯二世统治时期,书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小法官,在日常审核一份文件时,发现了几名士兵离奇失踪的秘密,随着调查的深入,他又逐渐发现了一个更大的阴谋,这个阴谋或许会颠覆法老的统治.....
这是一个常见的悬疑小说的叙事套路,不过当地点变成三千年前的古埃及,一切就变得新奇又梦幻。虽是通俗小说,但作者并未信马由缰地随意架空,而是审慎地构建着周围的世界:诸神与世俗的连接、街巷中的百姓生活、宫廷内的暗流,甚至医师开出的方子,都带有浓烈的古埃及意味。而小法官的调查之路,似乎真的曾经发生过。
本书为三部曲,第一部写得最好,故事的逻辑紧凑,让人很是紧张。二三部稍稍逊色,所有的情节都在我们早已熟知的角色中游走,情节反转得不太高明。
语文课从来不只是教识字、文法与写作文,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与塑造。在对文章的精读之中,作者的思想也必然会随之影响到我们。
那么,百年前民国的中学生们,在语文课上学习的都是什么文章呢?我们翻开他们的国学课本,可以看到许多熟悉的名字,大多是当时的文化界大家:鲁迅、胡适、蔡元培、朱光潜......而选择的文章,大多也是贴合时政、兼具教化。今天读来,也是不错的集子。
开篇是胡适先生谈他的自由主义,随之是罗家伦先生谈道德的勇气,其后梁启超先生讲对青年的期待。都是好文章,不过最重要的是,编者并未觉得当时的中学生是孩子,无需讨论这些重要的事情,而是时刻以国家和民族的精神为议题,希望青年们能够振作和奋进。所以我们能够从中读到一种急迫、一种劲头,好像国文课并不是一门需要学习的课程而已,而是培育学生的重要思想武器。
民国时开的方子,今天读起来,依旧是有益的。
林徽因的书很少有评分这么低的,我觉得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成书的年代特殊,所以书中有不少时代鲜明的用词和陈述;二是材料所限,很多观点今天早已推翻,所以虽是常识,却有很多明显的错误,我们站在今天的视角去看,自然不太能看得上的。
当然这些原因都不能归结在林先生身上,若是抛开细节,她对中国古建筑发展的脉络,整体把握得还是不错的,今天很多古建史的展线,依旧与她的叙事框架一致。或者说,林先生的小书,凝结着营造学社时代,那些古建前辈们研究的成果,故而亦有可读可取之处。
有段时间每天都要看一集《山河令》,以排解加班后引起的不适症状。看完这部续命剧后,顺道也翻了一遍小说。私以为改编甚至比原著还要好。
人类常常自诩为万物之灵长,但又常常将灵长目的其他动物贬低到与别的哺乳动物同等地位。本书的作者,生物人类学家莫利斯反其道,认为人身上依旧具有很多其他灵长类所共有的特征,或者换而言之,人类亦可称之为裸猿。
这并不是一种哗众取宠的概念游戏,我们在研究人类本身时,总是将更多的目光投射在社会活动上,不免会忽略其生物学基础。莫利斯则从另一种视角——或许是一种「外星人视角」——重新审视人类群体的种种特征。将更多的视角聚焦在史前,乃至人类祖先从进化树上另辟一枝之时,身上发生的种种变化。也正是这些变化,才使得我们最终成「人」。
所以,当作者用生物学的视角去解释现代人类的种种习惯与社会准则时,我们发现自己身上引以为傲的诸多「社会性」,其实与丛林中的近亲们并无多大的区别,只是一个是采集猿,一个是工作猿而已。
作为战败者的一员,那些二战德国老兵们,该如何去回首那段往事?曾经犯下过累累罪行的党卫军们,又将如何去和孙辈叙述当年的历史?
对战争的反思,让这些老兵与后代之间存在一条鸿沟,而这些老人们,也不愿向后人倾述自己的战争故事。于是,来自德国士兵的二战回忆,就随着老兵的凋零,而逐渐带入坟墓。而一位中国的留学生,却对这些老兵故事产生了兴趣,他开始访谈曾经亲历战争的老人,并记录他们视角下的二战史。
在这些士兵的叙述中,有战争的残酷,有对苏军的愤恨,也有战争期间难得的美好时光的叙述。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当目光转向普通士兵时,战争的正义与否并不会将他们变成好人或者坏人——他们都是普通人,只是同样地被战争毁掉了一切。
若想了解二战后德国老兵与年轻一辈之间的鸿沟,读这本书是正确的选择。当曾经历过战争阴影的儿童们成长为青年时,他们将如何看待从战场上归来的父辈们呢?那些曾经犯下过罪行的战犯,却摇身一变成为高管或是富豪,正义的力量为何此时悄悄隐退?
二战之后,德国的社会依旧是战争,愤怒的情绪在青年人心中滋长,他们面对所谓虚伪的当权者,忍不住握紧手中的枪,想要执行新的正义。
讲谈社出版的这套关于中国历史的书,每本都很好读。日本学者对中国历史的关注似乎一直兴趣浓厚,而治史思路和角度也与中国学者有所不同。他们对我们惯常认知的历史印象抱有一定的怀疑,又擅长从史料细节中去发掘别样的角度。读起来常常会感到新鲜又困惑,继而也会觉得有惊喜。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混乱割据的时代,分裂战乱的局面持续了数百年,大大小小的王朝转眼间兴衰成败,城头大王旗缤纷变幻。要讲述明白这段历史,尤其是既让并无太深厚史学基础的普通读者有兴趣,又能够让专业学者有所收获,实在很要考量作者的功力。
川本芳昭先生治史如饪小鲜,他没有让我们陷入到一堆陌生的名字和事件中,而是从「中华」的概念入手,讲述在这个漫长的混乱时代里,正统观念是如何在胡族南下中崩溃,又如何在秩序重新建立中被赋予新的意义,并完成民族融合的历史重任的。
每次去看画展,都回想起妙玉说俗人饮茶如饮牛的评价了。因为看不懂中国画,只能觉得好看,却体验不到笔墨之间的神韵。朋友建议可以先了解一下中国画的历史,于是就看了这本书。
高居翰先生是美国的汉学家,研究中国画多年,这本书是他年轻时候写的一本中国绘画史的概要介绍,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之书,尤其对小白很友好,可以厘清古人绘画演变的基本脉络。再去看画时,脑海中至少可以建立起大概的时间和人物线,知道画作在演变中处于的位置。不过,似乎还远远不够。
很多年前看到了《四个春天》电影试映的活动,报名后没有入选。后来它又公映,看了很多遍。导演也是一位北漂,每年几乎只有春节的时候才能回家,像候鸟一样。
他的家在贵州,是一座平静又温暖的房子。时间走得很慢,父母拉琴唱歌,去山里走走,做饭,访友,日常的生活有一种特别的力量,让人无法不爱。
独山那座小小的房子,与我们家相距很远,却有一样的潮湿的春天的气息。小时候并不爱,春天开着的花与雨水,有时候让人也觉得烦躁。很多年后在北风呼啸的帝都,却突然很想它。家中四季的变化已经很难再去体验了,关于春天的记忆还停留在高中时代。
导演陆庆屹后来又出了这本同名的书,书中记录了电影内外的一些事,更多的是家乡的眷念和记忆。我冒然地说,并不是每篇都一样的好。有的叙述用了很私人的方式,是情感的流淌和迅速的记录。情感很满,外人未必可以懂得。
希望自己也能够有机会,可以在家再待上一个春天。
一本小小的书,拆开包装,半晚上就读完了,因为停不下来。古代画家的小故事,读起来好像在吃筋骨很多的牛肉,主角都有点古怪和楞,傲气大多都有,怨气也不少。故事有的没头没尾,像唐人笔记小说,又像画中留白,要让人想好久。
盛唐气象,有李杜举杯吟唱的伟大诗歌,有辉煌的历史,也有悲壮的哀歌。我们总要怀念和赞颂大唐,但是它真的一直盛大与独尊吗?王贞平觉得未必如此。
在亚洲体系中,唐王室时刻要面对强大的四邻:西面强盛的吐蕃,逐渐兴盛的回鹘,半岛上曾让隋炀帝折鞭的高句丽,还有那自建朝之始就是劲敌的突厥。而臣服在朝贡体系的小国,也常常蠢蠢欲动,试图摆脱唐王朝的控制。
于是,唐朝的对外交往史里,总有让朝廷头痛的事情。我们看它四处应付,在光鲜之外的阴影里,似乎也饱含边疆问题的疲惫与艰难。
这本书是孙机先生考证各类名物的论文集,他努力将文献和考古中的记录对应起来,以还原古代生活本来的样子。近年来国博的专题展,例如服饰、饮食等,大多延续这样的思路。
伴随着埃及展一起看的一本小书,图为主,字不多,适合给孩子们讲诸神故事时所用。
先秦时老庄创立的道家学说,是如何为起义者所利用,转而成为巫气浓重的民间信仰;又是如何自我革命,转而与王权相遇,与佛教纷争融合,变成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样子?道教的发展历史,总让人觉得玄之又玄,模糊不清。
任继愈先生按照时间脉络,梳理了道教的发展史。我们可以从本土宗教的叙述视角,去追寻国人信仰空间中的那道清虚之风。
靖康之变,是历史惨痛的一页。但何至于此?作者把目光放到汴京城破之前的年月。
我们作为历史的围观者,看金军南下,宋人仓促应战,以及之后的兵荒马乱、仁人志士、权谋诡计、勾心斗角。虽然明明知道历史的BE走向,但却仍要为汴京城屏住呼吸,希望君臣一心,能够挽救乱局。
作为帝国的坟场,阿富汗曾葬送了苏联和美国的军队。在这片饱受战火蹂躏的土地上,飘荡的冤魂和怨恨最终促生了可怕的怪物。我们不禁想问:阿富汗为什么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塔利班势力又是如何在大国博弈和血腥战火中崛起?
作者是阿富汗裔美国人,他用故国一种传统马上争夺猎物的活动来比喻这个国家所遭受的苦痛:在没有任何规则的游戏中,如果你是那个被抢夺的猎物,那么一切将会变得多么糟糕。
-
豆友wa5CJUIJ4g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4-12 23:19:32
-
哆啦A猫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3-22 10:33:45
-
Airy❤安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31 00:43:23
-
谷雨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30 23:21:34
-
少阳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30 21:43:21
-
峮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30 21:28:25
-
红衫羽歌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30 21:12:17
-
云汪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30 20:44:10
-
Lana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30 20:43:25
-
在水一方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30 20:40:38
-
啊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30 20:35:04
-
大寒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30 20:27:51
-
薄哈尔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30 20:26:27
-
G3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30 20:15:18
-
苏台栖乌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30 19:36:07
-
亾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30 19:35:44
-
μμ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30 19: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