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罗伯特.布列松。
最近看了不少罗伯特.布列松的电影,做一下其风格解析。
1无空间声音。布列松对声音的处理人尽皆知,既无空间声音,忽略声音的真实属性,而抽象成一种画面与空间材质的表达,不仅仅显示任何和表达中的自由间接话语的增加,还显示了被表达事物的关联,呈现了空间与 被作为存可能性表现和情感的结合。
2任意空间。这个空间的规律就是碎片化,空间因为打碎所以重新衔接,而重新衔接才有无穷的可能性,布列松用千篇一律的中景达到了伯格曼的纯粹情感的面孔特写,而且这种方式由于是一种系统而更灵活而隐秘。
3摒弃面孔、全身或完整动作,而不放弃对手或脚的局部特写或对环境中的物件(门缝、车牌、工具与家具)的凝视,也许是为了到达更极致的碎片化与任意空间,又不放弃特写—情感影像的表达?
4间隙(剪辑于运镜的间隙)。也许来自于苏联的眼睛学派的剪辑方式。前中期作品还有少许的叠化或淡入淡出,后期作品越来越倾向于固定镜头,以简洁的镜头组接代替镜头运动,转场几乎全部使用硬切。
5极简化的叙事(也可以说叙事的间隙)。与剪辑与运镜的间隙理念相同,叙事省略过程极尽留白与省略,创造出因与果之间的跳跃与间隙。如果塔可夫斯基叙事上与无限拉长事物的精神过程,以及以长镜头去阐述作品缓慢的情感流动,而布列松则是创造出一种“无”的间隙。
6间离效果的表演(表演的间隙)。
7关注角色选择时的存在方式。他的选择不涉及要选择的成分(善或者恶),也不涉及选择的结果(情节剧里的因果关系),或者过程(莎士比亚或者塔科夫斯基),而是选择时候的生存方式,这也是克尔凯郭尔所说的“选择”。和萨特在其无神论表诉中所说的“抉择”的实质。
总结:布列松从叙事,到声音(声音还有一点,常使用的旁白),到剪辑,到运镜,到表演方方面面完成了对真实空间的割裂,达到最大化的情感——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