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友邻,让我的泡椒炒猪肝突飞猛进”
与豆瓣相遇 恰逢生活的重启
似乎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会经历过一段踌躇满志的日子。差不多都是在刚毕业的时候,一只脚刚刚踏入撕下面具和滤镜之后的真实社会,浑身上下都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头,随时准备着找到一个小小的支点翘起整个地球。亲戚长辈掏出用自己大半生踩雷打怪的经历呕心沥血写出的“人生捷径手册”放在眼皮底下,都不会看一眼:不搏一搏怎么对得起自己刚刚展开的快意人生呢?
少年人的心气里不会有中庸,眼睛里也只有那众人摆手说不能撞的南墙。总要自己亲身去经历那一阵子兵荒马乱,才能逐渐看清楚,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有些人会一往无前地继续战斗下去,而有些人则会厌倦每天绷紧神经的样子,拍拍一路以来身上的尘土,长出一口气,在觉得舒服的地方盘腿坐下。
豆友@米露闪闪会发光也是这样。刚毕业的时候虽然迷茫但鸡血满满,为了找到适合自己的事情一口气换了五份毫不相关的工作,不想一直为别人打工希望拥有自己的事业便又去投钱做小生意,但是没经验结果获得了意料之中的失败。折腾了一圈之后,心疲力竭的米露明白了自己向往的生活:朝九晚六的工作,偶尔摸摸鱼没有加班,钱不用太多,有时间过真正的生活让自己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之前的一切折腾尝试都被画上一个句号。仿佛按下一个重启的按钮,米露自己租了房子,也找到一份理想中的工作,开始过上了循规蹈矩按时上下班的生活。每天的路径就像开启了无限的Ctrl C和Ctrl V,休息和下班后的时间米露往往在独自发呆。
有一次他偶然想起来之前听说过一个叫“豆瓣”的网站,上面有很多很厉害很有趣的人,“特别会写东西,比如旅行日记、连载小说;还有很棒的摄影、绘画。”米露爬起来,第一次登陆了豆瓣。
身处屏幕之后的,但是确是真实的友邻
如果打开米露的豆瓣主页,翻一翻他曾经发布的广播和日记,就可能会觉得,他是千千万万年轻北漂大军中的一员:每天按时上班,偷偷摸鱼,下班之后回到合租的小房间,有时间的时候给自己做上几道菜,是犒劳也是一种放松。

其实,米露是个北京人。虽然家就在北京,但是米露并没有和父母住在一起。按理说人们在熟悉的地方都会有自己的社交圈子,这种从小到大在一个地方长大的人往往更是:周遭的一切自己都无比熟悉,从小要好的朋友就在身边,开心的时候不开心的时候随便一喊就能喊起来一堆人一起喝酒聊天或者吃饭胡闹。
米露却不这么觉得。“在现实生活中我不算是一个好接触的人。”他说,“特别是我不喜欢像同学同事这种关系。”在米露看来,这种关系是被动的,就好像是一个必须完成的游戏副本,自己为了打通关卡别无选择只能走进去,按照已经设定好的剧情完成任务。现实中的被动情感并不被米露所接受,因为因各种熟悉场景而每天固定出现在自己身边的人并不是自己选择的。“所以我也不会和这种关系的人产生什么友情,都是放学下班之后就不联系了,或者毕业就删掉了。”
那时候,米露似乎没有真正意义上自己所喜欢的朋友,周围的一切是已经安排好的各种圈子,而自己只是例行公事一般地每日走进,按照既定的规则好好完成自己身为一个社会人类的任务。朋友应该是自己选择并且愿意去亲近,愿意去真实表达的人。而在每天关系网中,人们确确实实存在在自己身边,但是似乎都只表现出社会规则让大家默认的、在固定的圈子里应该表现出的那一面。
设定好的环境和经过选择表现出来的样子,是真实的吗?
米露每天也会按照规则走进设定好的环境,按照规则展露自己应该展露的一面,然后晚上回到家,卸去了紧张和防备的人也希望可以有那么一个地方,可以安放完全真实的自己。

米露打开了豆瓣。
那段时间,他几乎每天下班都在豆瓣刷别人的有趣日记,时间久了自己也开始动笔,写下有关于自己的思绪或者记录做出的食物。有时候也会发广播,对于一些事情心直口快地吐槽。渐渐地也有其他人开始关注米露,大家在虚拟的网络平台彼此偶然遇见,然后凑在一起开心地聊一会。在这里,大家称彼此为友邻。
时间久了,遇见米露的人开始越来越多,也有很多人愿意和米露吐槽或者分享自己的生活,米露也很开心,认真听着对方的讲述然后时不时给对方出各种主意。虽然面对的只是一块电子屏幕,另一端的人也可能身处在距离自己十万八千里的地方,生活在和自己完全不一样的境遇里,但是连接着眼睛看不见的网络信号,米露似乎可以看到对面完完全全卸下平日面具的真实样子。
在人们所接收到的信息和各种社会新闻当中,“网友”总是有些不那么靠谱的意味。而米露却从不会担心这些。“豆瓣对比其他社交平台,可以发现的细节可太多了。广播、日记、相册、小组、书影音标记,你都可以了解这个人。”米露说,“通过对方留在豆瓣上的各种生活片段、只言片语,你能发现对方身上值得你欣赏的点。对自己也是,在豆瓣上总会遇到欣赏我的人。”
很多人玩的都是“单机版”豆瓣,米露刚开始也一样。来豆瓣一年多之后,米露才在友邻的安利下知道了小组的存在。那以后,米露在豆瓣的世界变得更大了。“我很喜欢每一个友邻,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认识后都有属于我们才有的记忆。有趣的友邻藏身在豆瓣的每一个小角落,有小组里发现的,在话题里闲逛发现的,有过来给我点赞评论发现的。”
有一次米露想去朝鲜玩,便在豆瓣搜索友邻们写下的有关朝鲜的日记。其中有一个女生的日记他觉得很好,便顺着那一篇看了她所有的日记:她家的装修,她养了两只可爱的猫咪,她还很会做饭,川菜超厉害。米露大呼这位友邻太棒了,赶紧关注。
还偶然看到过另一位四川的友邻,在北京工作,不开心地吐槽北京的川菜都不好吃,无奈只能自己从四川带回正宗的食材亲自下厨,才能做出有家乡味道的饭菜。友邻把这些川菜记录下来写成日记,米露看到以后,也开始按照友邻日记里的菜谱研究川菜。
后来他第一次做泡椒炒猪肝,发了照片,结果被这两位友邻看到之后“狠狠教育”了一顿,指导正宗的泡椒炒猪肝应该怎么做。

“再以后,我做泡椒炒猪肝就突飞猛进。”

有趣的人竟是我自己
有些时候,在平日里只能以文字和图片的样子出现在电子屏幕上的友邻,也会真实地出现在自己面前。
米露很高兴地说,在全国各地都有和自己很要好的友邻。他去过很多次友邻所在的城市旅行,大家开开心心地见面,网络上的朋友终于能跨越空间的距离彼此握手一起吃喝玩乐。米露在北京,也经常会有出差和过来游玩的友邻喊米露面基,这个时候米露就会乐呵呵地变身兼职小导游,带着友邻穿梭在北京城的大街小巷,分享那些曾经只能分享在自己主页中的美食。
不过严格说起来,豆瓣是一个社区,大家相聚在这里,仍然是组成了一个环境和圈子,在这里也难免会遇到和自己不那么合得来的人。每个人的人生机遇和成长的经历都不同,在持续长大的过程中,也会因为一些事情而改变了自己从前的想法或者样子,当对于事情看法的分歧越来越多,曾经的好友也会站在分歧的两端不得不承认彼此之间已经出现了再也跨越不过去的鸿沟。有些曾经相识的友邻也就这么和米露越走越远。"可是呀,还是有几个认识了好久关系依旧的友邻。"米露说。

曾经的米露是一个抱着学习的心态过来仰望各种大神的普通网友,而现在米露不但收获了友邻,还成为了下厨房小组的管理员。“其实当时是在一个小众的小组里认识一个有趣的女孩子,我们都在下厨房小组。下厨房小组招管理员的时候是那个女孩子拉我一起报名的,结果她落选了我被选上了……”有段时间米露还很喜欢逛劝分组,真情实感地为群里犹豫是否要分手的人们着急:"别问,问就是分!拎不清的男生女生太多了,劝都劝不过来啊!"
大家来到豆瓣,发布的文字和图片,与其说是分享,不如说是对于自己的记录:对于自己所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后产生感悟和想法的记录,在生活中和各种人相处、遇到各种事情的记录,对于自己一步一步成长的记录。在这样的记录和自我表达之中,大家展示出了自己最真实的模样,而在此相遇的友邻,也是因彼此真实的有趣和发光的样子而聚在一起。
"其实一开始来豆瓣是抱着向大家学习的心来的,因为觉得豆瓣上有很多很厉害的人。"米露说,"受大家影响之后,我也开始记录和分享自己。"现在,米露每天都会在广播里发发自己的日常,吐槽周围有意思的人和事,记录自己越来越精进的厨艺。

“豆瓣让我发现了自己也是一个有趣的人。”
曾经一直在仰望星星,暗暗认为那些可能都是遥不可及,却偶然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之间,也已经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