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后如何对自己进行审美再教育?
查看话题 >杂谈 | 我们需要怎样的审美教育
“我觉得国产剧普遍粗糙,但我说不出为什么。”
关键词:地缘政治;日式审美;平面设计
往期阅读:你是在记录照片,还是让照片记录你 ——和你聊聊艺术摄影
从央视春晚说起
春晚又有节目被吐槽了:红配绿、高饱和、粗糙3D效果……这并不稀奇,节目拍出来就是给百姓评谈的,每年万家欢声笑语之中,总该有那么几声茶余饭后的笑骂。在国产影视剧里,我们常会看到五毛钱特效、死亡配色或过度磨皮,刚开始还会骂几声,见得多了,就习以为常了。这,才是可怕的地方。
四五年前,短视频方兴未艾,连wifi刷剧成了大学宿舍里普遍的日常消遣。在某些高校中,甚至形成了这样的鄙视链:追欧美剧的人最洋气,追韩剧的人最浪漫,追日剧的必是小清新,前者形成各自的追星圈,层层鄙视,只有喜欢看国产剧的人处于金字塔底层,人人嘲笑。他们可能会用倍速播放国产剧,边刷剧边吃饭——承认国产剧的粗制滥造,又放不下对国产明星与母语娱乐的追求,这实在是一种自虐行为。他们是这些低制造产品的受害者,同时也是忠实用户,是局中人,又是织网人。
自小学开始,美术鉴赏课每周一至两节,偶尔会被主课抢占,到了中学就成了零零散散的自习课,上了大学,审美通识彻底从校本中消失。在每个人的学生生涯,从来没有人去回答这个问题:它们为什么这么丑,又究竟丑在哪里?
我们来看看一些示例:



但他们并不是不能做好:



2020年7月,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海报图公布,引起全网热议。公众普遍认为它们带着奇异的丑陋,更有甚者评价:“这就是PPT和Excel做出来的。”而设计从业者则能看出原创作者的设计理念,它前卫、大胆,刻意运用了非对称的字体构图去打破主要元素的中心对称,可惜在灰色与五彩的平衡上没有把控好,给了观者“颜色脏”的感觉。这个案列,体现出受过审美教育的设计工作者,与没有接受审美教育的普通公众之间,截然不同的判断。曲高和寡,孤掌难鸣,一些设计师之间交口称赞的作品,可能并没有多少群众能理解。创作者时常会遗忘,作品展示的对象不是同行,而是普通大众。



在平面设计领域,流传着这些梗:客户要求我做一个五彩斑斓的黑,搭配流光溢彩的白,字体要在放大的同时缩小,图案太严肃了改活泼一点,边缘要圆润的同时更锐化一点,这几版都不好还是用第一版吧。外行当笑话听,而设计从业者听了,只感到被甲方压榨的心酸。这些笼统而诡异的更改建议,无法准确表示客户需求,乙方无法接收到金主话语中的有效信息,实属无效沟通。他们只能一遍遍以自己的专业性眼光修改,再一次次被甲方否决,在拉锯战中耗光耐心与时间。
事实上,“五彩斑斓的黑”就真的是一个无理的要求吗?在大自然中,蝴蝶的翅膀、黑珍珠、甲虫的硬壳,都能在表现出暗色的同时,反射出七彩的幽光。也许客户也是无意间从中获取了灵感,希望设计师为他创作出类似的效果,然而他所接受的审美教育无法让他准确地说出“画面整体为暗调,主体高明度暖色混色”这样的指令。我们的义务教育涵盖了汉语、英语,甚至开设了日语、俄语的选修课,但忽视了艺术的语言。审美观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列,明明也是那么重要。
在一个理想的环境里,客户尊重设计者,并能够欣赏他作品中对于美的表达,相信他对于产品设计的判断;设计者理解客户的意愿,因其不但是艺术家,也是一名服务者,他会站在更为专业的角度,为甲方选取商业与艺术的二极里折中的方案。但现实中,创作者报酬低微,艺术灵感往往被不专业的决策层掐灭。反映在影视剧创作中,便是上级审核不专业、一刀切,外行插手指导内行。在一个影视剧剧迷见面会上,面对大众的批评,年轻的剪辑师遗憾地说:道理我们都懂,方案也交上去了,可惜没有通过。
最经典的案例是中国式户外舞台拍摄。准备了牛逼轰轰的灯光与舞台,接受过良好艺术教育的年轻摄像师会这么拍:表演者的正面全身特写、侧面特写、逆光定格。而他的上级兼总决策的思路是这样的:好不容易批下的经费置办了昂贵的舞台,给远景!给广角!上航拍,把整个舞台的光束和观众都拍下来!镜头慢慢远离了舞台中心的表演者……于是荧幕观众开始错乱了,这是让我们看什么?

在日韩偶像唱跳与欧美音乐节的户外拍摄中,我们很少会见到上述情况。在如今的信息壁垒之下,我们看到的东西已经过数次审查的过滤,就像漏斗里通过层层滤纸的化学试剂,已经所剩无几。过于严苛的审查机制,会剔除掉部分劣质的内容,同时也丢弃掉一些优质的。我们让一套机制替代了自己的肉眼,去做了该看什么、不该看什么的选择。如果没有对比观察的途径,如何辨别得出美丑是非?如果连美都没有观过,哪来的审美观?
观者被夺走了眼睛,创作者被夺走了嘴巴。前者无法通过学校教育与社会经历达成足够的审美积累,后者中的新鲜血液拿不到话语权,要提升优质内容的产量也就无从谈起。
不得不提的日式审美


我们身边充斥着按照日式审美生产的商品。上学时学生用三菱、斑马、百乐的文具,工作后买无印良品、优衣库的便服。除了其质量优良的因素,我们也在为符合审美的品牌溢价买单。
日本元素满足的不仅仅是中国人的审美。西方人可能不懂武侠与剑道,但一定知道忍者、和服、富士山。现如今,日本美学代表着东亚文化,在国际文化输出上占据了重要的一席。它深受传统儒释道文化影响,与中式古典审美接近,又演化出独特的侘寂之道与物哀之美。它最像我们,也曾源自我们,但最终没有成为我们。
从地缘政治的层面来看,中国北疆环境恶劣,游牧民族一生注定迁徙,还需提防外敌与野兽,这一民族的后代便养成了豪爽强悍的狼性;黄河流域的水土养育了精耕细作的农民,农耕文明信奉天道酬勤,讲究秋收冬藏,君君臣臣,此为羊性。在更大的地理版图中,生活在热带雨林的部落依靠采集与狩猎生活,相比温、寒带气候地域的人类,他们获得食物实在太简单,因此从不为下一季的粮食担心,没有忧患意识,也就没有生产力的进步,没有兴起大规模的开垦与农耕。在地理大发现时代到来之前,他们维持着原始的生产方式,直到被已发展出航海技术的西方人闯入,强迫且撕裂地进入文明时代。直到今天,热带地区有着全球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却没出现除了新加坡的第二个发达国家。
来到东洋岛国日本,与中国相比,它可谓是弹丸之地,人口拥挤,耕地、林地等自然资源有限,这就养成了其 “小而秀气”的民族审美意识。在音律上,中国多大调,讲究恢弘大气,钟鸣鼎食;日本多小调,旋律单调,尺八一吹,苍凉空灵。作为岛国,日本地震海啸频发,但也因四面环海,人们无处可去,届时只能与祖国一起沉入马里亚那海沟,这样绝望的客观条件,催生出了独特的物哀意识。即触景伤情,感物生情,注重接触景物后内心自然涌出的感觉,那是一种幽深玄静的忧思。
不像它的邻居动不动就更朝换代——那在日本人心中是不可理喻的,他们的天皇万世一系,这形成了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或者说集体意识。每个个体都要做好自己的事情,遵从社交的边界感,千万不能给他人添麻烦,否则会被认为是非常丢脸的事,令自己与家人蒙羞。一个个日本人以道德准绳自我约束,遵从着约定俗成的“礼”,致力共同维系社会的良好氛围感(気),最终形成了日本社会的普世价值观。
这又要谈到日本的耻感文化,它区别于西方的罪感文化。在后者的宗教观念中,人一生下来就带着原罪,需行善赎罪。如果犯下罪孽,会遭到上帝的制裁,而非像日本人那样,在乎集体公认的道德评价,丢脸比死还难受。西方依照上帝的价值标准来约束行为,日本依照人本以及对快乐和美的追求来约束行为。至于中国,与二者又有不同,有学者称之为“乐感文化”:君子既来,不亦乐乎。其集体观念与道德感与日本社会是类似的。
在不同的地域文化中,宗教观念影响着艺术的表达,同时体现在艺术作品中。西方宗教推崇唯一神论,圣父、圣子、圣母三位一体,这样的意识导致了西方古典艺术里的审美中心主义,如中央式构图,描绘的主体占据画面最明显的位置,配角与背景都为烘托主体的神像服务。西方的一切围绕着宗教,传统绘画主题也以宗教与民族纷争为主,处处凸显上帝的存在。而日本崇尚万神论,本土流行神道教、佛教与基督教,多重信仰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一个日本人,可以在元旦去神社做新年初拜,年末去教堂参加圣诞聚会,生辰去寺庙礼佛敬香。


全长1000多公里的熊野古道,是全球唯二被列入世界遗产的参拜道路,历史长达八百余年,串联那智、本宫、速玉三大神社与青岸渡寺,被誉为“神灵居住的地方”。有趣的是,它并不会规定你朝拜的时候心里念的是哪一位神灵,它尊重每个前来参拜的个体,以及每个个体之间并立并行的关系。工业设计师黑川雅之在《日本审美的八个意识》中谈到,西方绘画突出中心内容,先有整体,而日本绘画先有细节,各个平等的“细节主体”间保持合理间距,产生有联系的、有意识的留白,给予观者想象的心理空间,就像中国的山水画一样。
同样的审美意识也体现在对隐秘之美的追求上。在和服文化中,日本人以女性半露不露的脚踝与脖颈来展现隐秘之美,犹如中国的“犹抱琵琶半遮面”。在建筑上,“日本的房屋由于气候、风土的缘故,需要有相对宽大的屋檐,但这种宽大的屋檐同时也造成了室内光线的相对暗淡。暗淡的光线孕育出了对阴翳的审美情节。在幽暗的空间里,金色的屏风捕捉到远处的光线,反射出静谧的苍茫金翳。那种幽暗中的光感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动人之美。”(谷崎润一郎《阴翳礼赞》)日本人捕捉到光线在昏暗中的美好形态,他们能够欣赏阴影,是因为能够理解太阳存在的价值。

黑川雅之认为传统的日式建筑并不是建筑,因为它不像西方房屋那样,是房子这一大概念下辖的几个房间的集合,而是几个功能性空间的并列,甚至空间的大小与功能也能随着活动隔扇而变换,是先有了屋子,再有了房子。传统日式建筑没有窗户的概念,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门禁,因为室内和室外的空间是完全连续的,外墙由一层半透光的隔扇替代,功能只是阻挡光线直射。加上宽大的屋檐与纸做的半透光屏风,到达室内的自然光一度被削弱,带给日本人一种朦胧、暧昧、隐秘的美感。这样的审美追求,与现代人像摄影师在拍摄中使用柔光滤镜或逆光角度相似,不力求展现客观写实的细节,或把一切事情的条条框框理清楚,而是传达一种暗藏在隐秘中的美。
日本人是重礼节、崇尚美的民族,如若不美,生命无意义。漫步千年古都京都,街边的一草一木都被精心修剪过,每一户家庭都将自家门前装扮得无可挑剔,以求符合整个街区古朴自然的氛围,不落邻里口舌。传统建筑需保持老旧的痕迹,这涉及到日式审美的另一重意识:崇尚自然朴素、反人工痕迹。竹木做的家具腐朽了,哪怕外表斑驳,或是褪色暗淡,仍会显露出的一种充满岁月感的美,甚至能加强它的美学价值。而金属家具氧化后,就完全失去了美学价值,因为它本身是人工的材料,与自然环境的氛围格格不入。日式庭院的枯山水景观,就是一个力求用自然材料还原自然景观的例子。此外,“自然”还包含了顺应时令的这层意思。尊重季节规律,将自然之美融入生活。传统的日式糕点铺在初春售卖樱花糕,秋冬供应萝卜糕,在最自然的时节,采用最自然的材料。
日式审美追求少即是多、无即是满,创作者表达得越少,留给观者的心理想象空间就越大。“人在空腹饥饿时,食欲是最旺盛的,感觉到‘没有’的时候,也许正是特别需要它的时候,这里也是‘无’在‘驱动欲望’的时候。在一张空白的画布上,正因为什么都没有,才会驱使着你想去画上内容。” 在佛学思想中,世上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真空生妙有”,即因为“真空”,才能缘起“妙有”。缘起性空,性空缘起,“有”与“空”之间互相转换,没有绝对。世界可以充满虚无,一极是与另一极环状首尾相连的。
“但这并不是说日本人就偏爱简洁的设计,这一意识的背后是对材质的极致追求,和对素材的重视,规避的是刻意的设计与人工制作痕迹。”被送入火炉的陶瓷坯只被刷了一层洁白的釉,这是创作者的审美意识刻意引导下的行为,但他并不会知道出炉的成品会带着怎样的纹路,但他会接受这自然出现的偶然之美。日本人对于原材料的微小无比看重,因这微小的部分也能体现出整体的特征,细节中能体会到它所代替的事物的本质。在工业产品设计上,我们不断被日本生产的商品惊艳:桶装方便面自带的贴泡面盖的胶条、自动铅笔附赠的橡皮头替芯、洗衣机按钮旁的盲文,日本人对细节的追求发挥到了极致。日式产品设计兼顾人性化与美学意义,而西式设计往往更偏重功能主义与通用化。
日本的物哀情结带给人一种悲剧式的快感。物哀之美,哀而不怨。甚至日本的国歌都是国际上为数不多的哀调。残月比满月多了一分缺憾之美,樱花之所以绚烂,正是因为它格外短暂的花期,死亡会赋予生命独特的意义。有头有尾,才算圆满,在生命的最高点死去,带给人一种殉道式的快感。芥川龙之介、太宰治、三岛由纪夫纷纷在文学创作顶峰之际自杀。死亡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那是盖在生命之书中的最后一个印章,每个武士都期待着某一天可以切腹自杀,完成生命崇高的结束。
日本茶道中的“一期一会”,即表示人生无常,去日苦多,难得与好友见一面,应当好生珍惜当下瞬间,体谅他人,主人应以这样的心情礼遇每一位前来品茶的客人。我们与一些人的相遇,一生也就只有一次,眼前微小的瞬间就是个体需要珍惜的永恒。
曾几何时,日本没有自己的哲学、宗教与民族风格,日本人是西方世界观的奴隶。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建筑的历史书里仍然没有东方人的声音,现行的建筑学是西方的建筑学。我们要学建筑,需要用西方的语言去学;我们要讲建筑,需要尝试用西方的价值体系和建筑理论,诠释东方的这一套,哪怕二者的内核是如此截然不同。相信在这一点上,中国的建筑师也深有体会。
以日本审美观的分析为例,万物展现出来的特质都是有背后的逻辑支撑的,再次观测一个物体时,我们可以尝试联系它的前后因果,立体地评判它的美。
生于审美断层的年代
最后,我们再次回到中国。
春晚节目里充斥着红绿相撞的配色,偶像剧里运用着过曝、失真的滤镜,国创动画的画面配色饱和度溢出。不论用西式还是日式的审美标准去评价,它们都显得杂乱而吵闹。但不要忘了,那是外国的审美观,我们无法单纯用那一套审美标准来审判另一套现行体制下的作品。我们可以做的是,思考思考,为什么我们的审美观念能容纳这样的作品出现?
中国大妈钟爱各种舞动丝巾的旅行纪念照,仿佛离开风中飘舞的鲜艳丝巾,就无法凸显出图像中的自我。这些亮丽夸张的撞色,放在年轻一代的审美视角中,自然是过时的、浮夸的。而在老一辈的成长过程中,他们的青春在漫长的计划经济与集体劳动中度过,轻薄而时髦的丝巾是那个来自年代的稀缺奢侈品。一条色彩亮丽的丝巾,就像女孩脸上的口红,是黑白画面中的色彩,是在压抑的青春岁月的自我表达。如今,群众生活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大幅提高,花花绿绿的丝巾摆上商场货架,年轻时集体性的审美记忆,像一颗种子,终于在这个春天复苏抽芽。

红色与绿色是自然界中天然饱和度最高的颜色,且总是相伴而生。自工业染料被发明,人们就将两者的配色应用在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自然生活中,在村镇活动里。红绿配色的乡土情节属于农村,后来也属于城市,存在于每个中年人的审美记忆。那是他们在有限的工业条件下,对于自然之美最原始最朴素的表达。能给人带来正面情绪的,就是美。人是能审视美的标准,并通过后天学习,加以展示的高级动物。
这一代中年人普遍生于六七十年代,他们在学习知识文化与塑造审美观的年纪,撞上了最惨烈的后文革时代。所有的自我表达都是不被倡导的,所有对于美的诉求都是被压抑的,这是一段消息闭塞、审美教育缺失的岁月,艺术的荒漠沉寂了不知多少日夜。半个世纪过去,他们中有的成为了我们的父辈,偏爱乡土味的设计,对西式淡雅的家装设计嗤之以鼻,有的人走上公共文化传播的岗位,对年轻一代的审美给予坚决的否定,并对他们提交的创意方案一刀切。
“道理我们都懂,方案也交上去了,可惜没有通过。”
一切回到原点。
从儿童时代起,每个人天然地心存表达美的渴望。那是一粒种子,而审美启蒙就是催生新芽的春风。可惜,很多人的春天从未到来。
我们忙于崛起,忙于富强,却很少有时间进行自我审视对于美的感觉——你可以去创造审美的规则,或选择被审美规则所左右。
网络是绝佳的图像信息媒介,上面活跃着专业度各异的画手、平面设计师、图像爱好者。10年代,其中甚至还活跃着一些中学生。十年过去,从事这些的仍然有中学生。更肥沃的信息艺术土壤,弥补了新生代与老一辈之间,因缺乏生活经验积累而产生的差距。对诞生于互联网时代的00后来说,全球网络带来的审美意识与资源积累上的优势,某种程度上,能赶超前辈仅凭日常生活累积起来的单调经验。
我们的后代正遵从前人对文艺作品的评价体系,读着我们小时候读过的书,观看我们正看的电影。经典的作品经受了时间的检验,通过了一代代人的审美滤镜,继续流传。我们的观者越来越低龄化,我们的创作者也越来越年轻化。
如果说审美就是做选择,即通过审视,将美好的选出,摒弃低劣,那么前人已将他们的选择潜移默化地教导给后人,后人也将通过二次筛选,形成自己的选择习惯,并带入社会实践建设中。
也许年轻一代还不够成熟,但出生于信息通达年代的是他们,引领与发声的也将是他们。培养年轻人,相信年轻人,赋权年轻人,合理下放话语权给他们。
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他当拥有一定的智识,观测、理解并思考。西方故事里,亚当同夏娃吞下了掉落在伊甸园的苹果,于是知美丑、识善恶,从此人便成了人。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口口相传,铭记那些美好的,摒弃那些丑恶的。从此,短寿的人类前仆后继地离开这个世界,但流着祖先血液的人,长着和他相似的脸,依然念着千年前流传下来的诗词与歌曲,在前人世代耕耘的土地上生生不息。
他们可能不会知道,自己的种族在这片大地上生活了到底多久。直到万年前的一天,一个猿人对着天边的晚霞“呀”了一声,人类的纪元就此开始。
完
引用与延伸:
谷崎润一郎《阴翳礼赞》
黑川雅之《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
蓝子湛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房子是别人的,生活是自己的 (11人喜欢)
- 你为什么来日本?(2) (16人喜欢)
- 你为什么来日本? (20人喜欢)
- 記 | 撒拉 (4人喜欢)
- 27岁,买下人生第一只iPhone (19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