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球体
译了两篇关于“球体”的小短文,一篇是矢野道雄谈同心球宇宙论,一篇是谈涩泽龙彦对球体的喜爱。特别感谢亜空、小椿山帮我校对 ~( ~³ω³ )~☍ 译完这篇,我也完成了与自己的约定——翻译十篇,开心。
宇宙论与占星术
根据我们小学以来接受的教育,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行星,太阳系无非是银河系的一部分,我们甚至还知道“天球”之类的事物并非真正存在。但是,另一方面,我们能够像使用地球仪一样,通过天球仪来学习星座方位、天体的周日运动等事项,而且我们从小学时便熟识了它的简易版——“活动星图”。换句话讲,尽管离地球最近的恒星位于大约四光年、最远的恒星位于约亿万光年的彼处,但我们仍然能够假设所有的恒星都处于天球的表面上,且均与地球保持相等距离。在天文学的领域,现实的物质世界与数学的阐释模型是如此的大相径庭。
巴比伦的天文学是函数性质的,从来不需要任何几何模型。换句话讲,天文学区别于物理学意义宇宙构造论而存在。与此相同的是,占星术这门学科的成立也与宇宙的构造没有直接关联。
在希腊,天文学和占星术与宇宙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尤其是同心球宇宙论,它奠定了占星术理论的根基。所谓“天球”的概念,是从人尽皆知的“大地是球形的”一说中推衍诞生的。现在我们在使用“地球”这个词时,“球”已经变为了前提,然而,通过对比古代的宇宙起源神话与宇宙构造论,可以发现在古希腊,作为“地球”被最早使用的词语是“大地”。希腊人是恣意扬帆于地中海之上的海洋民族。据说(航海中的)希腊人起初在海平线的彼方只望见了山峰,接着才看见半山腰、民居、海岸线等,于是他们认为海也呈现弯曲状,而整片大地是球形。不仅如此,月食时,映照于月面的大地的影子是圆形,这也变成对“地球”概念的佐证。这大概是公元前五世纪结束之际的共识。虽然活跃于那时的德谟克利特视大地为圆盘状,但紧随其后的柏拉图在《蒂迈欧篇》论时间的段落中,以“地球与天球”为前提展开论述了理念论。
“时间是根据永恒者的本性造出来的,它尽可能与原本相像。原本是永恒的,而天体和时间是过去是、现在是和将来是。这便是神造时间的本意和计划。祂造了太阳和月亮以及其它五个行星,称之为漂泊者,用来决定和分辨时间的数。这七个星体造好后,祂把它们放在异的圈上的七条轨道上。”(此段直接摘自谢文郁《蒂迈欧篇》译本)
在理念世界中,天体应该做纯然圆周运动,而现实所见的运动是不规则的。“拯救现象”,这句被归于柏拉图的名言便是假定从几何学维度进行解释:表面上不规则的运动,理念世界中是纯然圆周运动。很快对该假定作出回应的是柏拉图的弟子——数学家欧德克斯(公元前四世纪前半叶)。他认为,圆周运动能够对天体的全部运动做出最合理的说明。他将地球作为中心,进而设想托载着太阳、月亮及其它五颗行星的(小)天球,以及位于更外侧的镶嵌着恒星的(大)天球。根据此假设,许多现象便能得到说明。例如,每晚出没的星座与恒星的变化、昼夜长度的变化、随纬度高低而变化的日照时间以及伴随不同日照时间而产生的季节变化,等等,都能根据“地球与天球”学说能到说明。即使现在,这样的现象依旧是使用“天球座标”来说明。理念学说后来被亚里士多德继承,同心球不仅仅是作为几何学模型去说明,还被视为“实际存在的事物”。这样思考问题的方式,支配着从古代直至中世纪的欧洲宇宙论与天文学。
完全不被现代宇宙论所认可的“圆”与“球”这一大前提,它持续支配欧洲天文学约二千年,这是意味深长的事实。从地心说再到日心说,宇宙论完成大转变,可就连哥白尼也没能从圆的束缚中逃脱出来。率先从先入为主的“圆”观念中脱离的是,发现椭圆轨道的开普勒(不能忘记,这一切背后有提供精密观察数据的第谷·布拉赫的存在)。无论是巴比伦亦或是中国,数理天文学者皆努力用时间函数标示天体位置。因此,几何学模型变得毫无必要。然而,如果像希腊人那样将“地球被禁锢在天球内部”作为前提,“天球的影响无法波及地球”的想法便是不自然的。这样的宇宙论,是占星术发展成为学问的根基。
对球体、圆环的嗜好
在位于北镰仓的涩泽龙彦的书斋的桌子上,放置着一个直径约30cm的地球仪。回想起来,据说在他曾经在东京中里度过少年时代的桌上,也有一个地球仪。“怎么说呢,我非常喜爱球体,尤其喜爱旋转的东西。”
他引用17世纪英国医生、作家托马斯·布朗的言论——把广大的宇宙当作macrocosm,把人的肉体当作microcosm——来介绍自己的想法。现代科学技术发达,一方面,人感受到宇宙空间就在身边;另一方面,感受到人体内部的未知领域依然广阔。此外,他还触及年轻人的自闭倾向,在社会结构变化后的现代,关于应该如何把目光投向自己内部,他说 “大宇宙与小宇宙这两种伸缩自如的观念,都需要有,不是吗。”
涩泽龙彦即使在这里,也无法忘记书斋桌子上骨碌骨碌旋转的地球仪。因为他喜爱旋转的球体。他对球体呀或球形东西的喜欢,不限于身边的事物,而且指向文学作品。随笔《圆环的渴望》介绍了12世纪末波斯诗人阿塔尔,阿根廷诗人、小说家、散文家博尔赫斯等人的作品,对于吸引着他的圆环构造的故事,他有下面这段叙述:“似乎,‘全部的原因,都是自己的结果的结果’……归根到底,一切创造者是他的创造者的被造物,无论是什么样的第一因,也无法逃脱这无限回归的法则。”
寻求伟大目标而外出旅行的主人公最终找到的是他自己——这便是与他最后的小说《高丘亲王航海记》 的结构也相关的圆环构造的故事吧。涩泽龙彦1987年令人遗憾地辞世于59岁,现在,我们重读他的创作世界,也是再一次回归到“结果的结果”的结果,我们从《高丘亲王航海记》的最终章「頻伽」看下去吧。
涩泽龙彦自己命名的“龙彦之国”德拉科尼亚,指的是两样事物:一是他的小书斋;一是从小书斋中自由变幻地扩张出魅惑的创作世界。欢迎来到这个像密室一样(封闭)却又开放的世界——德拉科尼亚的领域。





-
Losempalados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1-16 15:18:44
-
Rosin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1-16 10:29:29
-
夺铎堕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1-16 08:43:04
-
白浪庵虎藏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7-01 22:27:46
-
別冊付録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7-01 21:32:11
-
福田隆行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7-01 14:13:51
-
兽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7-01 12:58:15
-
须弥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7-01 12:56:43
-
沼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7-01 12:44:35
-
幸木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7-01 12:43:58
-
与英雄为敌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7-01 12:25:12
-
逐科肥佬小衰兔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7-01 12:14:28
-
kf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7-01 11:48:41
-
司空摘猫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7-01 11:46:31
-
弥生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7-01 11:42:05
-
星之Aloysiuss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7-01 11:3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