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笔锦绘·浮世双绝:老北京胡同里的极简浮世绘流派展(第二期)
“老北京胡同里的极简浮世绘流派展”仍在位于南锣鼓巷旁菊儿胡同25号(舒世学堂)内持续展出。为了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可以展示更多的作品,使大家对于浮世绘的流变发展有更直观亲切的感受,我们特别自7月5日(周一)起更换了部分展品。相信大家已经通过第一期的展览对于浮世绘各流派的发展又有了大概的了解,所以这次主要针对第二期新更换的展品进行些许简要的介绍。
重点:
1、此次参展的浮世绘除了杨洲周延的《江户十二个月风俗之四月牡丹的庭院》是制作于明治二十三年(1890年)外,其余均制作于大正十三年(1924年)左右,距今已近百年。当时正是日本国力强盛并积极对外输出本国文化之际。这批在展的浮世绘就是其精选历代名家名作, 延请名工巧匠以传统技艺精制而成,以期向世界展示日本绘画以及版画制作的最高水平。
2、本次展览中大部分浮世绘是据各名家肉笔(手绘)浮世绘代表作雕版套印而成,在国内其他的浮世绘展中较少见到。由于浮世绘中“锦绘”(特指彩色套版浮世绘)的巨大影响力,以至于在我们的观念中将浮世绘等同于锦绘。此次展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近距离对肉笔与锦绘之间不同艺术风格比较的机会,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入体会其各自独有的艺术魅力。
3、此次参展的部分浮世绘名家:土佐光起(1617-1691)—— 岩佐又兵卫(1578-1650)—— 尾形光琳(1658-1716)—— 菱川师宣(1618-1694)—— 宫川长春(1682-1753)—— 铃木春信(1725-1770)—— 胜川春章(1725-1792)—— 鸟居清长(1752-1815)—— 喜多川歌麿 (1753?-1806)—— 鸟文斋荣之(1756-1829)—— 溪斋英泉(1791-1848)—— 歌川丰春(1735-1814)—— 杨洲周延(1838-1912)—— 葛饰北斋(1760-1849)—— 歌川广重(1797-1858)
4、 众所周时,近代浮世绘是由书籍插图发展而来,但国内众多浮世绘展却很少展出此种浮世绘的早期形式,所以此次特别准备了两种附有浮世绘名家插图的古籍,供大家零距离欣赏。分别是江户著名的小说家曲亭琴马创作,葛饰北斋配插图的“黄表纸”《敌讨里见葛叶》,以及菱川清春配绘制的《一休诸国物语图绘》。(正是菱川派的鼻祖菱川师宣将浮世绘从书籍插画中独立出来,使其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而这次能找到同属菱川派的画师制作的绘本,使其可以在同一个展览中出现,也算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
5、因这些带插图的古籍都已近200岁高龄,故仅在周末等非工作时间展出,如果各位感兴趣,想要近距离感受浮世绘本魅力,需要提前预约,还望理解。





日本的绘画艺术即大和绘,最早是以绘卷的形式呈现的,所以我们这次的浮世绘之旅,不妨也从一幅取材于《伊势物语绘卷》的浮世绘开始吧。
《伊势物语》为日本最早的古典文学作品之一。主人公在原业平是平安时代歌人,六歌仙、三十六歌仙之一。他是个有名的风流美男子,将热情倾注在众多的女子身上(据说在原业平曾与3733个女子相交。)《伊势物语绘卷》即通过图像的形式忠实地展现了这段平安王朝贵族潇洒的恋爱故事,运用优雅的色与线,编织出美丽浪漫的梦,充溢着丰富的抒情性之美。

本图是《伊势物语绘卷》中的一节,从人物造型、构图、勾勒到设色等各方面都体现出不同于中国绘画的特点,将土佐派所代表的大和绘风采表露无遗。
庆长、宽永年间(1596-1643),经历长期战乱之后德川政权再次统一全国,我们所熟知的江户时代也就此开启。此时作为官方画派君临画坛的狩野派与土佐派碍于对风俗画固有的成见,在创作风俗画时,基本都不会署名。然而岩佐又兵卫却看破了因袭守旧之弊,认为只有眼前市井风俗方能冲破狩野、土佐诸画派的陈腐规矩,实现美术的崭新飞跃,最终以一己之名成为了全体匿名画家的代表。

此图据传为岩佐又兵卫所作,他所创作的丰颊长额的女性形象以及浓厚的生活气息都与后来的浮世绘一脉相承。
其后“宗达光琳派”将世俗艺术中色彩明朗的生命力和宫廷艺术的典雅风致相结合,产生出新的审美趣味。典型风格是用金银泥颜料,注重造型的写实和线条表现力,注重对生命力的体现。
“宗达光琳派”中的“光琳”指的便是尾形光琳。他1658年出生于京都吴服世家,自幼对各种时尚装饰纹样耳濡目染,并因店中时常承接宫廷和贵族业务,造就了典雅高贵的审美品位。尾形光琳的艺术更多是建立在写实的基础之上,他不知疲倦地探索写实性与装饰性的融合,留下了大量写生手稿,从中可见他对形象的整体把握与细部刻画都达到了很高水平,颇具西方素描神韵。

此画原为绘制于文政十年(1827)的一组六折屏风中的一折,后被改为挂轴。 画中人物刻画的异常清新可爱,带有大和绘中上层人物的典型特征,湍急的水流自绝壁上直泻而下,磅礴气势跃然而出。
《养老瀑布》 作为贵族艺术的风俗画虽然在客观上也具有表现现实社会的性格,但作为贫民艺术的新兴风俗画在主观上更注重对现实社会的自身体验,这是贵族艺术与平民艺术的本质区别所在。如从构图上看,则前者人物与风景依然保持对等的比例关系,表现的是”人的现实”;后者则注重表现“现实的人”,将日常生活中的人物情趣作为画面主体,可以看出人的主体意识的自觉。(简单说就是人物在画面中的大小比例不同。)
新兴风俗画最初是以插图的形式出现在江户时期面向普通市民出售的“黄表纸”、“绘草纸”等通俗小说类的轻松读物中(如此次特别准备的《敌讨里见葛叶》和《一休诸国物语图绘》)。而最早将这些附属于小说绘本的插图独立出来,作为可以单独欣赏的画面的菱川师宣,被认为是浮世绘的创始人。也正是因为菱川师宣在浮世绘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在本期中我们将继续展出他的手绘代表作《歌舞伎》。

菱川师宣的《歌伎图屏风》为左右两组,共十二折,以俯瞰的全景式画面描绘了当时江户歌舞伎剧场的面貌,生动表现演员和观众的丰富细节,真实记录了当年江户民众的娱乐盛况。此幅浮世绘截取自左幅屏风,描绘的是幕后场景,不仅有演员,还描绘了各种职人的姿态,使画面充满了真实感。为了表现演员服装的华美,制作者还在浮世绘中使用了金银拓的技法,使得观者在不同角度欣赏会有不同的感觉。
菱川师宣之后,继承其华丽手绘风格的画师当属宫川长春,此次我们也更换了宫川长春的作品,但因在第一期中已经介绍过故此处便不再过多涉及。

在浮世绘发展史中,铃木春信的名字始终与鼎故革新联系在一起,被历史所铭记。铃木春信画号思古人、长荣轩,“思古人”显示出他对古典的向往。他笔下的美人画别具一格,恍若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东邻少女,个个体态轻盈,传达的是属于青春的脉脉感伤,不同于以吉原花魁为主角的美人画,被称为“春信样式”,其所描绘纯真爱情和市井生活,散发着市民清新快意的情感。
铃木春信在浮世绘发展史中如此重要,不仅仅在于其美人画风格的转变,更在于他对浮世绘版画刷印技法的变革改进。
铃木春信在明清版画拱花印法的启发下,创制出了 “空拓法”,使所绘物体的肌理与服饰的纹样毕现纸上,画面的盎然意趣由此而生。铃木春信还与印刷商共同努力,实验成功将多块彩色版套印在一起的方法,突破了之前红摺绘、漆绘等套色数量的限制,制作出五彩缤纷的画面、使传统浮世绘的制作工艺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对于这一最新开发的彩色版画,商家将其比喻为京都出产的精美锦缎,称为“锦绘”。从此开始,“锦绘”就成为多色套印浮世绘的别称,一直沿用到今天。

铃木春信作为“锦绘”的鼻祖,无论是手绘或者版画作品,均超越了他同时代的其他浮世绘画家。此处所选的这幅原为肉笔(手绘)浮世绘,描绘的是初夏溪荪花开时,在水边相约漫步的两位少女。轻盈的举止,圆脸配以无忧无虑的表情以及明快的设色正是标准的“春信样式”。
18世纪后期是浮世绘的成熟期,在锦绘发明之后,尤其是几代画师在色彩构图等各方面的探索和尝试,都为浮世绘的飞跃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并提供了充足准备。铃木春信之后,浮世绘界开始进入一个群雄并起的时代,许多流派逐渐形成,如北尾派、胜川派等。

此一时期美人画坛的霸主当属鸟居清长,他的现实美人像超越了铃木春信笔下楚楚弱女子的梦幻情调,休闲漫步或夏夕纳凉的青楼美人极尽婀娜身段和衣裳花色之美,成为江户中期美人画的典型样式。为了丰富此次展览的内容,更加全面的展示鸟居清长的成就,除了上一期中展出的《暖桌二美人图》外,还专门准备了一本上世纪50年代日本限量印制的《秘藏版清长》,书内通过传统木刻版画、珂罗版,彩印等多种技术复制的数百幅画作,完整展现了鸟居清长一生的艺术轨迹。(因书内所附的木版画不太好直接展示在介绍中,所以还是去现场看吧。)

18世纪末是浮世绘的黄金时代,此时幕府政权推行的重视商业政策,促成了江户城市经济和市民文化的空前繁荣。此时较之前铃木春信的美人画所展现的柔弱优雅的形象,发生了较大变化。外形丰满,躯体健康而充满力量感的形象成为当时的流行样式。此时的代表画师当属喜多川歌磨,他创造性地完善了个人风格,被称为“大首绘”的半身像在极力渲染女性魅力的同时,通过服饰、道具及细微的形象差异来表现不同的人物形态,达到了浮世绘美人画的最高境界。 (本次展览也准备了一些“大首绘”的作品,但是因为制作年代多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不及百年,所以没有装框展出,如果感兴趣也可联系工作人员调阅,可以零距离感受她们魅力。)
几乎所有的浮世绘画师都将吉原美人作为描绘对象,但喜多川歌麿笔下的美女不仅是一道社会风景,他更善于捕捉和刻画日常生活细节及丰富的喜怒哀乐表情,将视线投向女性的心灵深处。在他遗留至今的全部作品中,直接描绘吉原花魁的约占三分之一,如果再加上与吉原有关的题材,则接近半数。

日本学界一般将宽政年间(1789-1800)视为浮世绘的高峰期,此后编逐渐走向衰退。喜多川歌麿将美人画推向顶峰之后,鸟文斋荣之称为连接两个时代的画师。

江户时代末期的大众审美趋势急速转向对颓废、艳情色相的崇尚,其中溪斋英泉以媚态的画风成为此时的代表性画师。溪斋英泉的经历与个性都极具特点。他本名池田义信,大家也习惯叫他善次郎,个性放荡的他,其实还跟画狂葛饰北斋有着一段奇妙的缘分,更是常常与其他领域的作家合作,最后甚至开起妓院,展开他的斜杠人生,可以说是一名活得自由自在的创作者。
溪斋英泉在学画的时候,非常频繁地上葛饰北斋家串门儿,关系深厚是连后人都可以看出来的,就连漫画《百日红》或是电影《眩:北斋之女》(推荐这部电影),都在当中给予他相当重要的戏份,甚至表现出对北斋之女──阿荣有着爱慕之情。当然这部分可能是事实,亦有可能只是后人加油添醋,不管如何,在这反复地与葛饰家来往交流的过程,确实也对溪斋英泉的画技有着一定程度的正面影响。
19世纪20年代之后,溪斋英泉进一步确立个人风格,人物脸部略大,微睁的两眼距离也大于正常比例,进一步强化了“猫背猪首”的造型风格,折射出颓废的事态心理。他画的一系列花魁图,服饰雍容华贵、人物动态娇柔扭曲,呼应了江户晚期的审美风尚,成为时代的典型样式。梵高曾用油画临摹过5幅浮世绘,就有一幅英泉的《花魁》。

歌川派是19世纪中期席卷幕末江户浮世绘界的最大流派,开山鼻祖是18世纪末的浮世绘画师歌川丰春,门下画师多达150余人。歌川派画师几乎涵盖了浮世绘的所有题材,不仅着眼于画面的靓丽,也与生活紧密相连。歌川派反感“画家”和“画师”的称呼,而称自己为“画工”,并经常在作品上署名“画工 歌川某某”。歌川派有非常细致的师承和分支,在成为歌川派弟子之后,如果技能得到认可,则可以正式入门,以歌川派为姓命名,并允许使用其他流派没有的歌川派独特的家纹“年之丸”,也称为“年玉”。家纹通俗易懂,穿着带有家纹的和服除了是一种荣誉,更成为当时江户戏剧小屋的入场券。

杨洲周延本名丰原周延,生于天保九年(1838年),师从歌川国芳、三代歌川丰国及丰原国周,是江户后期至明治时期浮世绘知名画家。他擅长美人绘、役者绘,是个难得的全能型画家。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明治时期西方文化对于日本社会的影响。

此幅浮世绘是本次展览中唯一的一幅三联画,绘制于明知二十三年(1890年),是此次展览中除开头提到的“黄表纸”本外,年龄最大的一幅(其余浮世绘均制作于大正中期,约1920年代)。画中女孩领口等处用到的空拓法,很好的增加了画面的立体感。
到目前为止, 我们已经对于浮世绘美人画的演变,进行了一个极简的梳理,那我们不妨换换口味,再欣赏几幅风景画。
首先当然要从大家最熟悉的葛饰北斋。
葛饰北斋在90年的人生岁月中,尝试过无数题材和技法,长达70余年的作画生涯在浮世绘画师中无人可比。他在绘画领域涉猎甚广,尤其以风景版画成就最高,摆脱了歌舞伎和吉原美人等传统内容,将合理的空间、细致入微的阴影等西方绘画元素移植到浮世绘上来,并发展出了渐变羽化等新的拓印技法。
葛饰北斋在他年逾七旬时,达到了他绘画生涯的巅峰,一生中最精彩的风景版画系列《富岳三十六景》就出现在这个时期,为了创作此系列,他整整花费了五年的时间。这样以不同位置、不同角度、不同时间、不同季节全方位地表现同一主题的手法,开拓了浮世绘风景画的新领域。这套组画的每一幅都以富士山为背景,与人们的劳动、生活场面巧妙结合,意趣盎然。

三岛越是越过山梨和静冈交界处的笼坂山口,经过御殿场穿过三岛的附近。前景中超出取景范围的巨树首先吸引住了观者的目光,与远处奇丽壮观作为背景的富士山相映成趣,环绕在富士山周围的祥云呈现出中国风格的祥云样式,衬托出了富士山在日本传统文化中神圣的地位。路过的旅人正手牵手测量树干的尺寸,悬殊的比例进一步衬托出巨树的高大,是对自然和生命的礼赞。
葛饰北斋38岁之际,另一位后来与他齐名的浮世绘风景画大师呱呱落地,这就是歌川广重。歌川广重出生于江户时期消防队员之家,浮世绘三杰之一的他,以风景版画最广为流传。在他的作品中,细腻的笔法、怅然的意境,非常符合日本艺术的传统美感,或许不见大山大浪的气势磅礡,却能从中看出,四季风花雪月优雅的寂静。
《名所江户百景》系列是歌川广重于1856年开始制作并持续到1858年去世为止仍未完成的,他最后的杰作。该系列分春夏秋冬四部分,共计120幅,其生前未完成的部分由二代广重补笔。画面全部采用竖幅构图,日常的江户风景在歌川广重笔下以丰富的视角营造出变化多端的空间效果,更加自由地运用透视法和日本传统的切断主体手法,展现出与大和绘相似的自然情怀。

此幅作品是该系列中最为知名的代表作。画面表现的是夏日傍晚的骤雨,大桥上的路人行色匆匆,橙黄的桥面与紫霭的远景形成色彩上的对比。如织的密雨中,水面上一叶木筏悠然而下。桥与河岸巧妙地将画面斜着切成三角形构图,折射出阵雨中人们心中的不安。随着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画面上两种不同角度的雨线是用两块雕版叠加套印而成的。这幅作品也因梵·高的临摹之作《雨中大桥》而远播海外。
因本人学识有限,故本次展览的介绍文字主要摘录自潘力老师的经典著作《浮世绘》(湖南美术出版社·2021年1版2刷)。如果想要更加系统全面的了解浮世绘的发展,还是推荐大家参看原书。如果已经翻看过该书的朋友,欢迎来现场实际感受下浮世绘的魅力,保证与您在书本上看到的图片大不相同。同时更加期待与同好可以现场交流,互通有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