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想上北大的人,都值得来读读这本书
高考放榜后,报志愿成为头等大事,如果对高校能有更详细全面的了解,也就在选择上有了更多参数 。
我们可以从学校简介,从高考网站获取到高校的各类信息,但一所高校的气质却往往无法涵盖在这些数据式的介绍中。
即使是知名的学府,大多数家长对TA的了解也仅限于地位上的“排名”和意识上的“优秀”。
这本书,将弥补你对北大这所知名学府的认识盲区。

写作背景
2018年4月,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纪念日到来之际,新华社3位记者组成报道小组,一起走进这座最高学府。
他们带着问题而来:这所120岁的学府,蕴藏着怎样的“民族密码”?什么是“学问”?怎样才能做好“学问”?一个人的一生,究竟有着怎样的“学问”?
一个多月的时间,与原校长林建华、王选夫人陈堃銶、哲学系资深教授楼宇烈、美学家叶朗、燕京学堂院长袁明、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管理学者陈春花、法语系主任董强等8位北大著名教授、学者一起面对面深入交流,不断追问,不断求解。把这些“北大人”的思想集结成册。
作者介绍
李斌高级记者,获2010年“新华社十佳记者”、“全国抗震救灾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北京市西城区“百名英才”等荣誉称号。
魏梦佳新华社记者,先后在新华社湖北分社、非洲总分社、北京分社工作;曾参与全国两会、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2019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重大战役性报道;在高等教育报道领域耕耘多年,多篇作品推动教育领域实际工作。 刘苗苗新华社记者,先后担纲《瞭望》新闻周刊文化和教育领域深度报道,发表百余篇作品。多篇作品被评为“新华社社级好稿”,荣获教育部、国家文物局的年度好新闻奖。
精华摘录
- 书中许多观点,充满智慧和哲理,让人眼前一亮。
我们深信,知识就是力量。但年逾8旬的楼宇烈先生说:“我刚进北大的时候,大家都信‘知识就是力量’。学到最后,越来越发现知识不是力量,你能够运用知识才是有力量的。知识和智慧之间,一个是静态的,一个是动态的。智慧,是发现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几乎是“得过且过”的代名词。同样还是楼宇烈先生却另有新解:“形容一个人不求上进,大家老是说‘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但我觉得这是非常积极的话,你作为一个和尚,不敲钟干什么去?”“眼高手低”,往往用于形容好高骛远却不脚踏实地的人。而在陈春花看来,“恐怕还是‘眼’要先高一点,就是人要仰望星空。手可不可以跟着高起来?取决于你愿不愿意持续努力。如果他有那么高的‘眼’,又愿意持续努力,我相信‘手’也会高起来。”
- 关于何为好的教育,北大人的教育观让人看到了责任的力量。
多少人觉得,教育就是选拔人才。北大原校长林建华说:”教育应该像农业,而学生就像是不同的种子,他们可以是一颗树种,也可以是一颗草种。学校要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要件,提供充足的养分、空气、阳光,让各类学生、各种种子都能茁壮成长,使他们成为各领域的优秀人才。“
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在现代社会被更多演绎为教与学。但北大哲学系教授楼宇烈认为:”学生不只是从老师那儿学到一点知识,而且要跟老师学怎么样做人,怎么样做学问。“他对师德有自己的执着看法:”师者范也。老师就是模范、榜样,所以我们讲”师范“,”师“就是模范,是要给学生起示范作用。“
- 关于北大人的精神,虽然没有一个人用明确的词概括,但言语举止间均是精神的体现。
对于社会人说的”北大人不接地气“,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说:”总得有一所学校,志存高远,培养的人应该成为思想家。但并不是说思想家就变成一个纯粹的”文人“了,你一定要了解你所生活的国家。“
王选夫人陈堃銶教授坦言:”“对社会有实际作用”,而不是“只是拿了国家的钱,只做了一个实验”……她提出:做事情的核心是“真的要爱国奉献,做事情不能光为了经济利益,一定要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干。”
林建华校长在说起北大精神时讲道:“北大没有校训,也没有校歌,过去有过校旗,现在也不用了。就像“未名湖”一样,一群知识渊博的人给一个湖起名字,最后还是用了“未名”这个词,就是没有名字。”

作者曾在书中感慨:没有校训,实际上展现出来的是另一种博大。
鲁迅先生也曾说过“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
”这也许就是我们无法用某个词语概括,但崇敬无比的北大气质吧。大学是人生的重要驿站,一所大学的精神、人文气质将影响人的一生,了解一所学府所蕴含的百年内涵,寻找心中最为吻合的追求,也是高中毕业班学子的一门必修课。
这节课排在高考之后,择校之前。谨以此书推荐给高中的学生以及毕业班的父母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