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读后
许多女性会在成人多年之后,重新回过头来去面对自己与母亲,亦或是家庭的关系,在漫长的成长期中不断累积起来的错综复杂的情绪症结,在一种关系性的自我反省中完成自我的社会化,像是延迟的成长期的最后一步,从这种极其私密的关系处理中获得自我关照和情绪价值,然后她才得以最终走进更广阔的世界,以更完整的自我的面目。这同样也是许多描述母女关系的内容创作的根本母题。
南希乔德罗的主张是,儿童在婴幼儿时期所获得的社会关系经验决定了他/她今后的发展方向。这是因为,儿童与其主要照护人之间的早期社会关系会被内化为其作为关系中的自我的最基本模式。而父权制性别分工之下,母亲的排他性养育使得母亲这一角色在儿童的自我认知和构建中拥有压倒性的存在感和最基本的构成。但男孩和女孩在面对一位与自己一生保持长久且贯穿始终的影响的女性家长时,所形成的影响结果是不同的。由于母亲更倾向于将女儿当做她自己的延伸,这种性别差异的缺失在女孩子的发育过程中会引发一种持续的前俄狄浦斯状态,导致她继续保持着依赖性、自我界限混乱以及对母亲的情感矛盾。这一时期的情感体验是如此强烈以至于到女孩开始关注父亲的俄狄浦斯阶段,一方面出于逃离这种共生状态渴望成为独立的个体的冲动,一方面对于自己与母亲拥有同一套生殖器官并不能让她在争夺母亲的关注中取得优势,换言之,当她发现母亲的情感投射客体是像父亲一样拥有阴茎的人时,她也就开始希望自己也拥有像父亲一样的性别特征,在《阅读浪漫小说》这一书中提到,能够满足女性情感需求的浪漫小说其一模式即为,与周围女性化特质十足的配角相区别的,代表父权制结构下拥有隐含逃离性别气质分工冲动的女主角,即总是显得男孩子气,性欲望发育迟缓,更倾向于认同具有男性气质的事物,例如兵器、智慧、理性、果断、冒险精神等。但不同于佛洛依德的观点,乔德罗认为这一时期女孩表现出的阴茎嫉妒、对父亲的认同、甚至男性崇拜的,它表达了女儿想要宣示自己独立自我的愿望以外,还表达了她对开始消退的母亲对自己全身心的爱与关注的恐慌,和想要再次夺回母亲全部注意力的渴望。因此女孩的情感世界便成为一种三元结构的分配,即她的生殖和情欲聚焦于她的父亲,但她仍然对她的母亲以及所有与女性相关的东西保持着深厚的情感承诺。女孩子身上这种复杂的情感结构最终会导致“不彻底的俄狄浦斯情结解除”,因此在情欲上虽然倾向于异性恋,但对女性亲密关系的持续渴求和需要让女性拥有在性取向的光谱上更难以用二元对立解释的对不同性别符号均会产生性冲动的宽泛状态,即女性拥有更容易改变的性取向分野。甚至于,女性对养育子女的需求也是一种长久以来从未消除的,在关系性自我关照中确认自身存在需求的例证。当女性全身心投入到对子女的照顾和情感投入中时,她同时也在寻求自己婴幼儿时期那种与母亲最为亲密无间的情感联系,由于男性难以长久地成为她这一情感需求的投射对象,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缺失的存在,尽管对孩子的照料只是一种替代性情感价值的来源,当她们发现她必须至少暂时否定自己的需求,而为孩子提供一切时,其强化其女性身份和自我之感的行为其实也是在支用她的这种自我。因此之故,一名女性可能会在最渴望拥有的圆满完整、亲密无间的情感需求实现的同时,却体味到一种自我空空如也的感觉。
我是以失去的方式体会到这种内化的关系的存在。不同于同样亲近的外婆的去世,母亲的离开并不像一种浓厚情感客体的缺失,更像是自己的一部分被抽离,被隐蔽了,成为一种无法确认的暧昧的存在。如果重新面对与母亲的关系的确是每个女性自我成长的最终需要完成的课题,那我也许在一个被中断的生命历程中永远失去了这个机会,无法返回的童年也是无法迈出的未来,成为了被永恒延宕的中止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