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小记
连续去过三四次上海双年展了。今年只开了三层,票价也有所降低。当然双年展的票价在现在的艺术展里算是非常公众化的了。我确实是没带好心来参观的,不是我对于“艺术”本身了解多少,评价作品好坏也是颇为主观的事情,主要是觉得艺术家故弄玄虚的水平越来越低了。
1.首先是白墙黑字的介绍。我们去尝试了解自己不懂的内容时多少会带着谦逊,觉得是自己基础不够理解不够,确实艺术史是一棵树,观念艺术的逻辑也是伸展开来的枝叶,需要背景才能更清晰的读懂或深奥或诙谐的表达。面向公众开办的展览,对作品解释的重任自然落在了策展人和艺术家身上,你不能指望所有人都通读艺术史,但你既然设计出了作品,又有什么主题是在800字或者400字内解释不清楚的呢? 但简短无意义的介绍对于理解作品本身无益,似乎是为了故意让参观者看不懂而写,难道设计作品的目的就是让公众感受得到你深不可测的思想吗?如果作为行为艺术这个主题也行吧,但是这么做的艺术家都快成为一个流派了吧。。。往好里想要么是策展翻译的太差了,要么就是文字表达不过关(那又是如何说服策展人采用你这个作品的),往差里想这就是刻意模糊作品的立意甚至完全是牵强附会的主题吧。
2.其次是创作主题的选择。创作主题(抑或可展出的主题)的限制和选择,展品里很多是讲神秘学、原始文化的故事。有非常多的展项灵感源于非洲,并且很多作品本身也仅是附加了一些文化和社会学现象的平面构成和拼贴画面。影像记录里充满了你在网页里点都不会点开的玄学内容。而艺术家把这些民科的幻想和讲述录下来并制成古早味低特效纪录片,就算完成“引人深思的”作品了。喂,诚然这能让参观者一窥世界观的多样性,但动辄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不必这么玄学和浅显吧,然后你们把这称为“客观”?



再有,我们什么时候把艺术馆当博物馆和知网了?又是什么时候把艺术馆当成科普世界了?随便和一个大学研究员合作一下把别人的研究素材放进来,科普一下“虽然都互联网时代了但我认为别人一定都没注意”的小知识,再加上危言耸听的意义,再加上自我的推测,就构成了一件“意味深远”的关注了?喂参考文献呢?更别提把地质材料用一些自己都不懂的方式处理一下分个类展示下,抑或随便把百度百科的介绍抄过来呼应一下展览主题这类蜜汁操作了。给小学生普及山海经和水经注吗?这有什么意义?

3.艺术表现形式的选择。对视频媒介的应用是不是完全没必要?多媒体本应是具备更丰富的展示手段而出现。而好几个展厅的屏幕只是一段一段随着语音出现字幕。语音也慢,文字也慢,这简直是消耗参观者的时间和耐性。既然只是文字,全都打印出来印在墙上不就好了?大家都可以找到自己想看的重点,而不用在那里站半个小时去看艺术家呓语。更别提连故事都不会讲的人-尤其是那个《脚手架档案笔记》的展厅,站在那里半天都不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一直自顾自地在那强调“啊呀呀这个很重要,要了人命了,割裂了我们的生活和世界了”,脚手架作为一个媒介到底怎么了?在那阴郁不适的重低音里我站了十分钟了视频就是不说,很简单的一个事你一句话说完不行吗?我都在想,这些艺术家真把自己当调查记者了?还是最偏激最主观的那种,堪比原教旨环保主义者。

这真是让我得以一窥艺术家在对抗世界的虚无和无意义上上作出的辛苦尝试。
最后,当然也是有个别出众作品的,比如佩佩埃斯帕利乌作品的《carrying》,有矛盾、有力量,形式只是为了诠释主题仅此而已,能让人从画面里看到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短片甚至不用看完就已经能感受到作品想表达的内容。再比如《海洋呼吸》,能让人直观感受自己的呼吸、自己本身和海浪、世界形式共通的抽象联系,同样不需要看完短片。还有迈克尔王的《风土》系列,并不高明但清晰易懂。
我觉得这种言简意赅、恰到好处、留出一些发散的思考空间,包括表现形式和主题的高度统一,是艺术家控制能力的表现,可以引导参观者思考,但不会完全限制参观者,没有把你当傻子糊弄,而是在真诚的对话。
别再故作高深了好吗,清晰的说人话不好吗。如果你说这是艺术商业化的必然代价,那我收回上面全部看法,全盘接受。毕竟只是生意罢了,什么shit上都是可以插花的,但不是所有观众所有的shit都会去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