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的战略与战略的失败
这个周末,总算有大块时间,看完了《脆弱的崛起》。本想写一篇书评,想了想,发现自己要说的,与这本书并没有太多必然联系,更多是因这本书引发的思考,和自己的思路梳理。所以还是写在日记里吧?
先从书开始。这本书从战略角度研究了德国从十九世纪末崛起到一战爆发,崛起失败的历史。书里分析了德国崛起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着重从外交和军事两方面,对导致崛起失败的因素展开了详细研究。首先,这本书的分析框架并不MECE,政治和经济方面的研究偏弱,只作为背景存在;其次,对于德国崛起战略的形成,发展、演变和调整过程,缺少综合视角,即使当时德国并没有真正形成崛起时期的大战略,但相关的人物角色,总会有一些全局性的战略思考,哪怕这些思考本身也处在动态变化中;最后,在分析外交和军事战略的失败时,过于局限在关键人物关键计划,缺乏围绕历史事件的全面阐述。但就总体而言,此书还是对德国崛起的失败做了战略层面的深入思考,尤其针对战略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谬误,偏差以及种种错判的揭示,很有启发性。对我而言,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感受,一是错误的战略,二是战略的失败。
先说错误的战略。错误的战略可怕吗?可怕,但错误并不一定就导致失败。事实上,恰恰很难在一开始就形成全面准确的战略,用于指导执行全过程。与其说正确的战略,不如说用战略目标,模式思维,关键举措和方法论构成的战略框架,去应对不断变化的实际态势,保持执行中的灵活性,主动性,比穷尽所有可能去制定一个面面俱到的计划更重要。
书的作者似乎对俾斯麦时期的外交策略颇为推崇。不可否认,纵横捭阖,在维持战略均衡中谋取利益,俾斯麦手段确实高明。但他过于毕于事功,而没有将其大战略的构思从战术层面提升为整个决策层在崛起时期的共识。至少在内政和外交层面,俾斯麦有足够影响力将其战略思维固化为原则和方法论,而不至于人退政息。
我们可以说,一套方法论可能比具体战略设计更为重要。明确目标,定位,假设和前提,总结战略范式,形成原则和战略框架,对一个长期任务来说,尤为关键。现实中将战略贯彻落地,总会遇到种种掣肘,只有形成方法论,才能确保政策的连续性,让具有不同背景,能力和思维习惯的人们,都在同一条可被纠偏的道路上持续前进。即便战略本身一时存在缺陷,甚至错误,总还有机会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因为只有方法论能将战略与执行形成一套闭环反馈机制。
所以,错误的战略并不可怕,可怕在于,没有方法和能力纠偏。那么就算有了一个正确的战略,随着执行过程中遇到的种种不确定因素,无法灵活应变,而一样会走向失败。
关于战略的失败,下回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