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3.15读书笔记——勝爲士
勝爲士記:
3月15日。今日,读《哲学是什么》。“形而上学”探讨的是整体,试图得出有关基本实质的结论。又,“宿命论”,任何事物将是什么,就会是什么,未来事件的进程不能由它即将呈现的状态所改变。又,“决定论”一件事情引起另一件事情,发生的任何事情都是由现在的原因决定的。A决定B,就是A引起B,A使B成为必然的东西,给定A则B必然产生。沿着链条可以无限回溯过去,未来是可以预测的。每件事都被引发的原则是“因果原则”。逻辑上,又使结果不可能包含超出原因内含的东西,导致“充足理由原则”,每个事物都具有完全解释,C足以产生S,则对S的完全解释是对C的准确描述。科学的进步大多数是在机械论和决定论的世界观上取得的,将宇宙看做按固定规律运行和作用的系统。某种程度上,量子力学、混沌理论削弱了决定论的威望。(极注意!)又,“实践的自由”是人去做向往的事,去实现其愿望的自由。“形而上学的自由”是“自由意志”,意味着对选择负责任。自由意志通常不归属于其他动物,且受到决定论威胁。又,“理由”和“原因”区别“辩护”和“解释”,行为和信念通过原因得到解释,通过理由可以辩护。只有理由是有说服力的东西。(极注意!原因→解释,理由→辩护→说服。)又,如果因果都是决定的,那也包括了对某些信念的反对。又,弱决定论只表明实践的自由与决定论相容。(注意!)又,自由意志问题与身心关系问题联系在一起。又,形而上学的“唯物论”,即实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许多人更喜欢叫“物理主义”,断言终极实在是物理的,即涵盖物质和能量。(极注意!)又,一些人认为物理的与精神的之差别并非可以清楚。把精神置于优先地位的观点,即“唯心论”。优先有“时间上的优先性”和“本体论的优先性”。现代科学观认为,物质先于精神存在,心灵依赖于肉体。又,另一些哲学家继续赞同一种形式的唯心论,即世界是我们了解到的,心灵不创造世界,但在非常深刻的层次上塑造世界,如康德。(极注意!)又,康德认为决定论和科学的唯物论是对人类存在的道德—宗教维度的威胁,要否定知识而给信仰让出空间。又,“分析性真理”是其否定会引起矛盾,“综合性真理”是可以否定而不陷入矛盾。“先验知识”由不需要考察就能知其为真的陈述构成,基于经验得到的信念构成“后验知识”。最令康德感兴趣的是“综合的先验真理”。(极注意!)综合性的先验知识,是依赖于心灵的,如时间、空间等范畴,是附加在感觉经验内容上的“形式”,以形式组织遂成为科学知识,否则只是混乱现象。如用有色眼镜观察世界,事物被认知才具有特性。康德假定心灵不是被动接受事物存在方式,而是积极决定了它们的实质。康德不否认世界的实在性,是“在经验上真实的”,必须考察才能看到客观性质。但从哲学观点看,世界是“超验地理念的”,依赖于人的心灵。(极注意!)又,康德用“物自体”来指实在。我们的知识局限于构成我们经验之物组成部分的那些事物。事实:经验有范围,永远存在陌生且不可理解的东西,科学不能回答每一个问题。(极注意!)海德格尔问“为什么存在某一事物,而不是一无所存”。又,读《潜书》。“心如果,书如土,枝叶出于果,非出于土。不自得而壹于书,是舍其种而求枝叶于土也。惟师亦然”,读书求师要自得。(【自得】。)“其可得者在师,其不可得者在我”,修行在个人。(【在我】。)“心不可以空明,不可有所倚以为明。所见之事、所遇之物、所读之书、所传之学,皆心资也。然而倚于四者,则心假四者以为明,而本明不见。本明不见,则学与不学同失,学之是者与学之非者同失,学之正者与学之偏者同失”,谓要先明己心,事、物、书、学都是助我求道之资具,而非道本身。(【心资】不是【本明】。)“真体、真明,大征、小征,内见于寸而外寸应之,内见于尺而外尺应之。心无长短,易应者,内得其一而外效不过于一,内得其十而外效不阙于十。心无多寡,易效者,既事既试,内外相衡,如锱铢之不爽,夫是之谓得心”,得心之真体真明,有内外感应之效,才是得心。(盖【得心】即是尽心,真内圣,必外王。)“古之人,学之九年而知事,学之二十年而知人,学之三十年而知天。知事,则可以治粟、可以行军;知人,则可以从政、可以安社稷;知天,则德洽于中土、化行于四夷”,学必知事、知人、知天,则治粟、行军、从政、安社稷、德洽中土、化行四夷之功成。(极注意!【知事】【知人】【知天】。)“古之人推学于治,如造舟行川,造车行陆,无往不利”,“不能究极之,勿言学也”,谓能推极所学,见于事功,否则其学亦不成。(极注意!【推学于治】【究极】,即是学尽性,有性才,能成性功。)又,“男子,溺于世而离于天者也;妇人,不入于世而近于天者也”,“孺子,未入于世而近于天者也;丈夫,溺于世而远于天者也”,谓染多则间隔不通矣。(【天】。)“众人顺年,圣人逆年。知与年加,见与年加,闻与年加。知浚沉心,见博覆心,闻蓄亡心。三者根心,还以戕心。顺年而下,如顺泷而下;逆年而反,如逆泷而反。吾行年五十哉,吾欲反乎襁褓之初而未能也”,谓须去除尘染,恢复赤子之心。(极注意!【逆年】即复。)“不及而格之谓神,非类而同之谓神,非圣人能而我不能,通与间异也”,通则能格,间则不格。(要【通】。)“心既有知,百千其虑;不得其虑,则心与我二”,不得其虑,我心奚益?(极注意!)“圣人尽性如海,复性于原,是以类亦通,非类亦通也”,尽性复性,非类亦类矣。(【尽性】【复性】工夫。即是逆年而归于天,致良知,而有才有功。)又,“古之为学者,始造于常,常则必至于大,大则必至于精,精则必至于变,变则必至于神。如时之除而不见其除也,如时之进而不见其进也”,谓居心正确,始常而大精变神。(【常】。)“非己之宅,过而不留焉;是己之宅,终身不离焉。于宅则知我,于心则不知我。以观宅者观心,则知心矣;以居宅者居心,则得心矣”,谓非己之心,不留焉;是己之心,不离焉。不离己心,则心得。“火自明也,明即火也,非火在是而别有所假以为明也。心譬则火也,道譬则明也,何见为二物哉”,不是以心求道,道非心之对象,实明心发用即是道,故道与心不二。(极注意!【心道不二】。)又,有疾曰“逸”曰“躁”,必除二疾,要“求止”“求静”。(其病【逸】【躁】,其治【止】【静】。)又,“心无生死。生死云者,舜之所谓人心也。殉心丧神,终其身为戚戚之小人而短命以死。为心乎,为神乎”,此处心谓人心人欲,神谓道,须为神不为心。(【神】。)又,“即心是道,不求于外而壹于心”,即心即道,不外求。(【即心是道】。)“因思心之本体,虚而无物者也。时有穷达,心无穷达;地有苦乐,心无苦乐;人有顺逆,心无顺逆”,心体本虚,无外在之穷达、苦乐、顺逆。(虚壹而静。)“顺乎自然,无强制之劳,有安获之益,吾之所谓悦者,盖如是也”,悦就是顺此无穷达、无苦乐、无顺逆之本来之明,而发用为道,有才有功。(【悦】释义。)“自从悦入,不戚戚而恒荡荡”,明心而道。(【悦入】工夫。)“人伦难协,民物难齐,皆心之所贯也。心本可贯,或不能达,唯悦可以达之”,即修齐而治平,以心贯之,由悦入之。(【贯】→【悦入】→【达】。)“生于心,见于色,发于声,施于政,其理一也。是故唯悦可以通天地之气,类万物之情,此吾之所未试,而信其为悦之所可致也”,由心而政,亦悦入之功。(【心】→【政】。)“仲尼之教亦多术矣,不闻以悦教人”,谓孔子不提点以悦字。(实则“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必谦虚,虚则不染穷达、苦乐、顺逆,发扬本心之明,顺学顺行,盖即有之。又以“乐”教,乐亦在顺,似不可说无。)又,“子避忧如避雠,防忧如防贼,而不知雠与贼已先据于心,其将焉逃”,欲强避忧防忧,实则心已被忧据!(极重要!硬要去忧,恰恰为忧所摄。)“心之本体,无忧无乐者也”,即自然之安。(悦入处。)“人之有身,生于嗜欲,养于嗜欲,其所以陷溺其心者,自生而然矣。虽见为故有而实难复于故有,虽顺乎自然而实难合于自然,用力既久,渐有得于初,心不于乐见而于忧见”,本来虽悦,一入现实便生种种忧,故此心的发用不是从乐见,恰恰是从忧见的。(从【忧】见心,是现实问题,不可强去忧,亦不可强就乐。)“去乐就忧。忧乐不移其心,则无往而不自得”,工夫不强为了,正要在忧处锻炼,然后自得于心。(极注意!以上三处像极了辩证法,本体是无忧无乐,可以悦入,一应现实,便生出忧,就忧锻炼,乃真自得。)有“时忧”“地忧”“人忧”,“处乐不见君子,处忧乃见君子”,心在忧处见,就忧锻炼,则君子亦在忧处见,能试之于忧,乃真君子。(从【三忧】见【君子】。)“未试之心,焉知其恒不恒?吾自从悦入,未敢自信悦之恒然,盖试之于可忧之地而后知其能恒也”,必试而后知其能恒。(极注意!工夫次第:【悦入】→【忧】以【试】之→【恒悦】。)“忧之自忧,有忧之所不及者”,忧的影响是有限的,不能伤及悦。“心如井,非暑之所及也。内外不相及,我之所忧,亦何伤于我之所悦哉”,知忧固不可伤我心,则悦入以后,因忧而试,次第锻炼,自然明心有功,不必疑也。(极注意!【试忧】的工夫,不伤【悦入】和【恒悦】,三者不同阶段。谨案:悦入,类似虚壹而静、慎独,但唐子独标出“试”字,提倡反复巩固,不是一蹴而就,则是在修身与治平之间,反复琢磨历练,然后贯达。亦即是内圣与外王之间、尽性与成功之间,有个反复努力的过程,可以避免流入禅学,见地大矣!试炼之中,又坚信吾“悦”不为“忧”所汩没,理想意志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