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无依之地》消费苦难的现象?
谢谢友邻killerqueer的问题,他问我怎么看待《无依之地》消费苦难的现象,还附上了讨论区《关于本片,与一位友人的对话》中的深度展开。实话实说,我近来对这类问题的态度是,“消费也没什么不好”。但与其如此,我更想借一个类似的机会去好好地defend《无依之地》,那么我就从下面四个方面来阐述一下个人的观点,希望大家都能在里面找到满意的答复。
1. 电影是一种艺术形式,那么电影首先要满足的应该是艺术价值、其次才是现实价值。我们总说现实主义电影更加深刻,落到实处还是因为它们具有更强的戏剧性、观赏性和情感冲击力,而并非仅仅因为它们准确地批判了什么,或者说批判的力度有多大。道理我们都明白,为批判而批判的东西没啥意思。
从电影(或者狭义地说,虚构的剧情片)着眼,我们不该指望电影去解决或挖掘现实问题,尽管能这么做到的佼佼者更应该得到观众的赞扬,但说到底,这不是电影主要的职能。什么能够去挖掘现实问题,是纪录片、是新闻、是报告文学,而非电影。而从作品着眼,任何作品都有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关注其中一种问题就难免会忽视其他问题。如我在影评里指出的,社会和政治问题不是《无依之地》关注的对象,人的精神层面才是。要求赵婷必须去关注游牧民的社会学本质,就像要求所有电影都政治化——我认为这是不必,且没有意义的。
2. 苦难的理想化。我认为无依之地是没有理想化苦难的,赵婷只是去淡化了这些苦难的权重,这和理想化苦难/告诉大家根本没有这回事是不一样的。电影里有没有给出大萧条是赵婷走上游牧民之路的根本原因,有。有没有告诉我们就业困难,Fern处处碰壁,有。有没有说房价上涨,美国人开始焦虑,也有。那怎么叫理想化了苦难呢?莫非只有拿着大喇叭在你耳边广播,游牧民因为大萧条死的死、饿的饿,穷困潦倒,这才不叫理想化?
楼主经过field investigation才了解的事实,却要求一部电影像新闻报道一样去正面聚焦社会现象最差劲、最糟糕的一面,这是很不现实的想法。
3. 对电影的误读。我想这一点上我也不能责怪楼主,毕竟他很坦诚自己都没把电影看完。但在该讨论中,出现了两条非常严重的对电影的误读,这不仅是对他的反驳,也是对所有在阅读这篇文章的友邻的劝告:DON'T。
第一条,是Fern对老头子最终放弃了游牧生活的态度。楼主认为Fern是在蔑视他,认为这种做法是对游牧精神的背叛。这是错误的。Fern没有在表达轻蔑,她知道老头决定回归家庭时流露出的是遗憾,是孤独。她真的去评判了什么吗,我想就和电影一样,他们都没有去评判任何人的价值观:无论你是落户,还是游居。Fern唯一一次反驳了妹夫,倒更像是一种自保。到底是谁先评判的对方?是Fern,还是那些觉得Fern是怪人的亲戚?
第二条,是楼主认为电影在美化这种生活方式,将它塑造成为一种嬉皮士式的“cool lifestyle”。这可真是对电影天大的误读。我很难想象在看完这部电影后,居然有人会认为赵婷真的在推崇这种价值观,鼓励你去过这种生活,赞美游民的选择。如果你没有看出来Fern自始至终的痛苦:那你需要重看电影了。谁会想过这样的生活?我看完后我不想,普通人看完后恐怕普通人也不会想。你随时可能没钱,你要一人过除夕,冰天雪地里你只能躺在车里,你和朋友分道扬镳是司空见惯——Fern困在了这种生活里,但她没办法逃出来,甚至只能正当化自己的选择。
但这不就是电影的态度吗,去观察,而不多评说。去试图理解,去试图尊重。
4. 行文。不得不说,我已经十分厌倦楼主的行文方式,用“理想化”和“白左”打包大部分问题,最后转而讨论美国社会已经讨论到烂掉的贫富差距及资本剥削。……然而事实上并没有什么新东西,一切都是老生常谈。我不是说不可以这样去罗列观点,但其中实在容易暴露一些不可察觉的偏见。
例如赵婷,楼主认为赵婷不接地气,缺乏对底层生活的认识。这我是不敢苟同的,尽管在一开始我就在豆瓣上说过赵婷是一个典型的富二代,但这并不代表她不可以去共情、没有去想象底层生活的能力。事实上,这部电影大部分采用了素人演员,其中Bob Wells真实的身份就是一位去倡导游牧生活的youtuber,你认为赵婷在拍摄这部电影、去cast演员时,不会和他们进行交谈?你认为赵婷真的对游牧生活一无所知,拍摄的都是自己的YY?
用一种预设的、对既得利益者的偏见去直接打包他们的mindset和逻辑,是一种无效的沟通方式。但当然,这种做法不会有什么问题,毕竟赵婷实际上怎么想并无所谓,我们要谈论的是电影本身。
那综上所述,我得说,提出《无依之地》是否消费了苦难这件事本身是好的,能激起思考的。我也搜索了一些关键词诸如romanticizing the poverty之类的文章来阅读,对《无依之地》的争议其实并不能说没有。但我也确实认为,《无依之地》唯一的“不全面”之处,也只限于仅仅描写了拥抱这种生活方式、而没有描写想要逃离这种生活方式的人们。可这是电影,描写和素材选取需要有侧重,而非去追求盲目的社会报告式的全面性。
而另一方面,消费苦难不管从正面看或反面看,都逃不开道德上的指责,或像这则讨论中涉及到的沦为“浪漫化困窘”的代名词,或变成华语电影中最常被批评的“刻奇展览”。但写到这里,和电影本身的关系也不大了,索性就在这里停止吧。
© 本文版权归 Aesthetic Mass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
エロ本探検隊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9-05 01:30:24
-
嘔吐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7-07 18:20:09
-
Ghetto Boy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7-06 02:36:54
-
我想回家ts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7-05 21:47:42
-
Chris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7-05 21:35:43
-
jesse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7-05 20:07:43
-
Havlier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7-05 20:00:37
-
mori39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7-05 18:56:21
-
rryan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7-05 18:41:05
-
killerqueer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7-05 18:38:11
-
丰台来的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7-05 17:23:58
-
TODAY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7-05 17:13:04
-
Boron_Phage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7-05 17:01:07
Everything should be made as simple as possible, but no simpler. (...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