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长达13年的电话骗局,却让人看到泪崩
这是一个让我哭到崩溃的故事,一个看一遍就哭一遍的故事。 这不是夸张,我也没有说谎,第一次看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哭到不能自已;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眼泪又不争气地哗哗直流。 故事的名字叫“电话妈妈”,来自重庆卫视于涂磊主持的一档节目《谢谢你来了》。 这期节目的致谢人叫程静,她要感谢她的“

作者l 魏春亮
来源l 亮见(ID:liangjian0624)

致谢人程静的姥姥,出生于1917年,是一个苦命的旧社会女人。30岁上就守了寡,膝下只有一个女儿,叫程从容。多少人都劝她改嫁,可是为了不让女儿受人嘲笑和欺负,她都拒绝了,选择一个人把女儿抚养长大。
在那个年代,一个守寡的女人,带着一个女儿生活,可以想见有多少心酸!

母女俩相依为命,妈妈就是姥姥唯一的牵绊和寄托。她们之间的感情,自是一般母女所不能比的。
姥姥不仅要把女儿抚养成人,还要送她去读书。在那个时候,农村里很少有人去上学,何况还是个女孩子。还好,妈妈争气,成绩好,考上了卫校。
可是毕业时,国家不包分配。机缘巧合下,妈妈离开四川,远走青海投奔亲戚。没想到这一别,从此便是聚少离多。

妈妈在青海结了婚,生育了四个孩子。她也曾把姥姥接到身边,可是姥姥故土难舍,住个一年半载就要回老家,就这样,母女二人几年才能见上一面。
妈妈的婚姻并不幸福,很快便离婚了。程静和哥哥跟着妈妈,姥姥为了让自己的女儿不那么辛苦,主动提出让哥哥接回老家她来带。

后来,妈妈再婚,到了咸阳。为了养老家的老母亲和儿子,她拼了命地赚钱,有点钱就要寄回去,或者买衣服给老母亲寄回去。无论自己在外有多难多委屈,妈妈也从来不跟姥姥说一个字。
而无论多忙,妈妈每个月都要雷打不动地给姥姥写一份信保平安。姥姥不认字,就让村里读书的孩子读给她听。妈妈的来信,就是她最好的礼物。
虽然一两年才能见一次,但是母女二人的心始终在一起。

2002年,妈妈回老家,陪姥姥住了一年。那是她陪姥姥最长的一段时间,没想到也是最后一段时间。
第二年回到咸阳,妈妈查出来得了肺癌。她不知道如何把这个晴天霹雳的坏消息,告诉自己86岁高龄的母亲,她对姥姥什么也没说,即使最后都虚弱无力了,每次给姥姥打电话时,妈妈永远都是强撑着说:
“我好着呢,放心吧。”

程静无法想象如果姥姥知道妈妈走了,会有多伤心。所以她一定要让姥姥的念想继续下去,要帮妈妈完成心愿。
于是,程静帮妈妈录下一段段电话录音,在适当地时候用打电话的方式放给姥姥听。为了更真实,他们想象着妈妈去世后的春夏秋冬的四级变换,好骗过姥姥。
“娘,你好,现在天冷了,你要多加衣服哦。把火炉烧热点。”
“我们都很好,这里下雪了,你走路要慢点啊。”
“老娘,又给你打电话了,天气热了,你要注意身体啊。”
“我有时间了就回来看你。”
“娘,给你寄的钱收到了吗?你要多花点,别不舍得,辛苦了一辈子了。”
最后,妈妈已经气喘吁吁,还要强忍着疼痛,努力平稳自己的气息,一遍遍跟姥姥说着再见。
“再见了,老娘。老娘,再见了。再见了,老娘!”
一个临终的人,尽量忍住自己的情绪,试图给自己86岁的老母亲留下最后一点安慰。
程静本来希望用这些录音,能瞒一天是一天,可是才用了两次就发现行不通,不是声音滋啦啦姥姥听不清楚,就是姥姥问的话这边没法回应。

怕事情露馅,程静几个月都不敢再给姥姥打电话。
后来,还是程静的老公提议登报,找一个像妈妈声音的好心人帮他们圆这个谎。
他们接到了很多热心人的电话,但是声音却无法跟妈妈的声音匹配。

但是当接到西安的陈卫萍大姐的电话时,程静立马哭了,因为陈姐的声音和气息和自己生病前的妈妈太像了。
第一次打电话,虽然程静帮陈姐做足了功课,陈姐也尽量模仿程静妈妈的声音,可是母女连心,电话接通,姥姥还是一下子听出了不是妈妈的声音。一遍遍问:“你是哪个?”
还好程静说妈妈感冒了,声音有些哑,才消除了姥姥的疑心,可陈姐紧张得心都快要跳出来,简单寒暄几句,便匆忙挂掉了电话。

为了避免穿帮,程静都不敢给姥姥装电话,怕她随时打电话过来。每次都是程静打到邻居家,让邻居叫姥姥接。
因为当时和陈姐不熟,怕给人家添麻烦,程静每隔两三个月才去陈姐家,让“妈妈出一次面”
每次打电话前,程静都要把这两三个月村里发生的事了解清楚,然后告知陈姐,再来跟姥姥交流。

渐渐地,陈姐和姥姥的交流越来越像是亲生母女了,姥姥似乎也相信了这个“电话妈妈”。
有一次,姥姥跟“妈妈”说:程从容,你晓得不,村里的王婆婆活了100岁了。“妈妈”说:老娘,你那么硬朗,你肯定也能活100岁。
姥姥高兴地咯咯笑个不停。
每次打电话,“妈妈”喊一句“老娘!”,姥姥回一句“哪个?”,“妈妈”再回一句“程从容!”这成了固定的流程,也成了姥姥最大的安慰。

陈姐不仅仅给姥姥带来了安慰,还给了程静母亲般的关怀。
妈妈得了癌症后,程静非常害怕自己一个人被撂在这个世界上,很不理智地生了个孩子。孩子出生后体弱多病,妈妈随后也走了,程静的精神极度抑郁,好几年都没走出来。
有一年,程静因此忘记了姥姥的生日,也忘了提醒陈姐打电话。
令程静没想到的是,陈姐把姥姥的生日记载备忘录里,主动给姥姥打了电话,才没有穿帮。
每次去陈姐家,程静都很自然地跟陈姐闲聊,一起做饭,就像是和妈妈在一起时一样自然。在陈姐的陪伴和开导下,程静走出了抑郁,有了新的生活。
就这样,“电话妈妈”成了程静和姥姥共同的精神寄托。

可是,血浓于水的母女情,只打电话怎么够啊。
姥姥会在电话里跟“妈妈”抱怨:“程从容啊,你平时能不能多给我打一些电话,我其实可想听到你的声音了。”
想到快100岁的老人那么思念自己的女儿,陈姐满口答应。从此,不过生日不是逢年过节,陈姐都会不时给姥姥打电话。

为了骗住姥姥,光出声音还不行,一两年里总得出个镜。
程静会P一些照片带给姥姥,照片上,妈妈笑着跟哥哥和哥哥的女朋友合影,跟程静和程静儿子合影,好像所有美好的日子,妈妈都有参与。

程静会经常回去看姥姥,姥姥就站在院子里等着,往他们身后张望,那是在等待着她的女儿。
第一次,程静就哄骗姥姥说妈妈心脏不舒服。虽然姥姥很失望,可是只要想到为了女儿好,她也就不再计较了。
后来,陈姐和程静为妈妈回不去,找了各种借口,自己坐月子,姐姐生孩子,爸爸病了,家人病了,能找的借口都找了个遍。

为了安抚姥姥,陈姐在电话里,一次次对姥姥说说,明年你过生日我就回去。
可她不得不又一次次失约,也不得不失约。
说得多了,怕姥姥不信,陈姐在姥姥95岁那年答应姥姥,等你过100岁生日时,我爬也要爬回去给你过。

一次次的失望中,终于有一次,姥姥在电话里任性地像个孩子跟“妈妈”抱怨:“程从容啊,我守寡守了那么多年,就守了你那么一个女儿哦,你也不回来看看我!”
陈姐反应快,说自己得了心脏病,一坐长途车就胸闷气短,心脏受不了。姥姥赶紧说:“那你不要回来看我了,你身体最重要。我都几十岁的人了,我没关系,你还年轻,把你身体保护好。”
自说了这话后,姥姥再没怪过女儿不回去看她。

就这样,姥姥心存念想地一个人在老家生活,把自己照顾得很好,好等着自己的女儿回来。
每次程静来看她,临走时,姥姥都会从衣服兜里,翻到最里面一层,拿出来,数500块,让程静给妈妈带回去。
妈妈的每一个生日姥姥都记得清清楚楚,每当她快要过生日的时候,姥姥都会说:“你妈快65岁了,你妈快70岁了,你妈又要过生日了......”
她不知道,自己的女儿永远停留在了2003年。可这个电话骗局,却维持了13年!

在无限的期盼中,姥姥终于迎来了100岁的生日!
所有的亲戚都回来了,包括“电话妈妈”陈姐,也以妈妈朋友的身份参加了。
因为陈姐说过,姥姥100岁生日,她爬都要爬回去。

姥姥每天都在人群里默默寻找着自己的女儿,寻找那个惦念了十几年的身影,可是直到寿宴开始的那一天,所有的人都来了,唯独没见到自己的女儿。
以往每一年,姥姥都会问程静“你妈呢?你妈怎么没回来?”唯独这一次,从头到尾,姥姥没有问过一句。也没有再准备500块钱,让程静带回去。

寿宴结束后的夜晚,家人为她燃放了灿烂的烟花,姥姥看着烟花的眼神里充满了落寞和孤独,再也没有了光彩。
等了一年又一年,就等着也许能再见自己女儿一面,可是等了十几年,最后也没有等来最后一面。
也许老人早就知道了一切,只是不愿意拆穿吧。

100岁寿宴两个月后,姥姥离开了人间。
也许这次,她们终于能在天堂里相见,再也不分开了。

—The End—
作者:魏春亮,南京大学历史系本科,中文系研究生,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得主,《南方都市报》前记者,参与翻译《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怎样讲好一个故事》,作品发表于《萌芽》《青年文学》《南方人物周刊》等刊物。现主理公众号“亮见(ID:liangjian0624)”,写真诚的文字,做通透的人。
魏春亮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为黄杨钿甜洗地,《潇湘晨报》是有多不要脸? (8人喜欢)
- 关税战进入窗口期,越南虽好,但中国仍是答案
- 青岛转身撞人案反转?这是哪门子的反转?
- 第二个彭宇案,终于出现了 (3人喜欢)
- 什么天才本科生,不过是“我的院长父亲”罢了 (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