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庭漫步之淮安
过了七一,应友人之邀,去了趟淮安。比起同在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一样是省内的二三线城市,淮安可谓声名不显。江苏历来有穷苏北富苏南之称,一条长江将江苏一分为二,苏南水系发达怀拥太湖,自南京起头,常州,无锡,苏州一线而下直到上海,加之背靠杭嘉湖金三角,自古就是丰裕富饶之地。相比之下,苏北的经济就要差许多,能圈点的也就是京杭大运河的两个节点淮安和徐州了。二者又以淮安为重,因为京杭运河在这儿,是个南北的枢纽,自杭州起的运河到了扬州过长江,一路到达淮安就分了两支,一支北上经徐州入山东直达直隶,另一支就可以经淮河入安徽到达河南。所以淮安可算是古代的水上高速公路的枢纽,现如今在淮安清江浦依然立着南船北马的碑,这儿可不就是古代的换乘中心么。只是时代更迭,到了高铁横行,高速遍布的如今,运河的重要性早已下降了千百倍,这儿自然就慢慢的沉寂了。
行走在淮安的大街上,感觉比南方的城市少些鲜活,比北方的城市又少些厚重,唯一的特点就是干净,国内倒是少见这种堪称纤尘不染的地方。能把地面捯饬好了,其他的东西自然也会井井有条,不过一抓就死,一放就乱,是国人的一大弊病。这儿的商业街就少了许多生气。两天走了几个步行街区,一小半的店铺是关着的,开着的也是人气寥寥。要说这几个商业步行街区的整体规划,已然不输一二线城市,但只有表面的光鲜,底气还是不足的。我想关键的问题,还是消费力的问题吧。我们能通过国家财政快速的建设很多东西,将一个个的新区拔地而起,快速的收起所有的老破小,整出表面的高大上。但内里的藏富于民,却不是能一蹴而就的。好在壳子已经有了,其他的东西靠时间慢慢填呗。
要说这个城市的文化底层代码,在我看来就是中国的官场文化。说起淮安的历史人物,当地人首推周恩来,其次就是韩信,再往下普通人就说不出个一二三了。去了清江浦的运河历史街区,几个景点都是为历史上的漕运总督,河道总督之流树碑立传。当然这也有其原因。这个地方因漕运而盛,有清一代,天下八大总督,二位驻节在淮安,以现在看来就是国家水利建设部和交通运输部的所在。一个三四线的小城,有两位当朝一品的存在,自然一切为马首是瞻了。
因为畸形的政治繁荣,所以淮安地方菜和扬州菜历来并称淮扬菜系。二者一是官府菜一是盐商菜。虽然淮扬菜的主体是扬州菜,但历来士农工商,士为先,商居末,所以称之为淮扬菜。
扬州菜因盐商而兴盛,在不违制的前提下,扬州厨子将厨艺发挥到了极致,一道文思豆腐,堪称中国功夫菜的巅峰之作。反观淮安菜,首推软兜长鱼,虽然松嫩鲜香,吃的时候不免腹诽,这长鱼就是黄鳝,乃世上最善钻营之物,两头尖尖,滑不溜手,这官府菜倒也应景的很啊。
两天吃下来,其他东西倒也一般,但街头的面食,还是让我觉得惊喜的。淮安的面讲究浇头现炒,一碗浇头一碗面,在我的家乡这类的称之为过桥。无论是长鱼面还是肥肠面,都称得上料足味美,上桌的时候,浇头一律带着爆炒出锅散发的微微焦香。按广东人的说法,无疑是带着“锅气”的。最难得的是在文楼,冲着文楼汤包的名声去的,到了店里点了一个汤包加一碗肉丝面。三十一个的汤包吃的我倒胃口,空洞无味,没有想象中蟹黄的鲜香,唯有腥腻。但十二块一碗的肉丝面,让我感动,浇头是韭芽青椒豆干炒肉丝,一大碟二两有余,面是红汤面,汤头咸鲜,面条筋道。我觉得这样的性价比,近十年我没有见过了。问问当地人,朴实的回答,汤包是外地人吃的,肉丝面是本地人的早点,于是秒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