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热是新风尚?800年前他们就已经出国拿学位了

更多高等教育趣闻,欢迎关注:高等教育一千年
近年来,出国留学是一个十分火爆的话题,不过留学热并非中国独有,而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
进入21世纪后,全世界的留学人数都在持续大幅增长。2017年全球国际学生约为530万人,比世纪之初增加了一倍还多。尽管新冠疫情对留学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但未来还会有更多的人选择出国学习。
虽然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关注留学的问题,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留学的风潮其实并非首次出现在历史的地平线上。早在800多年前,中世纪的欧洲人就已经流行出国拿学位了。

令人惊讶的是,相比于今天留学生还算是大学里的少数群体而言,中世纪的大学师生却基本都是“外地人”或“外国人”,那时的大学远比今天国际化。
当时的人们为何热衷于出国留学呢?
其实答案也很简单,在12、13世纪,欧洲还没有多少所大学,而且学校都集中分布在法国和意大利。所以,那些渴望接受大学教育的学生往往不得不离开家乡,长途跋涉去求学。
另外,当时欧洲各个地方的基础课程也几乎一样,而拉丁文又是全欧洲通用的学术语言。因此学生从德国穿越到法国学习,在语言和学习上也不会有障碍。
不过,中世纪毕竟是个遥远的年代,有着很多的问题需要解答。下面就让我们从几个不同方面出发,来看看当时留学的具体情况。

出国留学的旅行条件怎么样
这或许是最基本的问题了,因为出国留学就需要旅行,而旅行则非常依赖道路状况。
随着12世纪国际贸易的复兴,欧洲也形成了一个道路网,许多已经废弃的道路被重新修复。
总的说来,中世纪的道路状况还算差强人意——路面比较坚实,有时铺以碎石,在最繁忙的渡口上建造了桥梁。如果骑马的话,旅行者一天能走50至60公里。

同时,在那些人们常走的大路上,沿途都能看到城镇和旅店,为旅人提供休憩之所。
不过,学生出国仍然要面对不少艰难险阻。绿林强盗、兵痞、妓女、流浪汉以及各种自然灾害,都增加了旅行的危险性。
因此,当时的学生们为了安全,往往结伴而行。从遗留下来的大学注册记录表明,来自同一城市或地区的许多学生,都在同一时间去大学注册。
而如果运气好的话,学生们还可以加入那些前去经商或朝圣的旅行大队,这就会进一步降低旅行的风险。

除了危险,中世纪的旅行者还要面对沿途关卡的种种苛捐杂税,甚至是地方官员的勒索。
针对此种情况,早在1158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就颁布了《安全居住法》,企图取缔此类赋税。
此后,各国君主和教会又授予了学生种种特权地位,目的是保护外国学生,使其能够安全过境,免于本地政府的骚扰。
一些君主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比如1419年,法国摄政王查理就授予蒙彼利埃大学的勃艮第学生安全居留和通行的权利,尽管勃艮第公爵是他的死敌。
然而,也有些国王对先前的惯例毫不尊重。法国国王路易十一就曾将400名学生逐出巴黎,也是因为这些学生来自于勃艮第。

留学生如何自我保护
由于统治者和政治环境的变幻无常,身处国外的学生更要注意自保。他们组成了学生联合体,共同应对长期旅居国外的困难。
这些联合体的最初成员基本上都是老乡,他们共同租房子,在教堂或小酒馆里聚会庆祝他们的民族节日,并且还在大学城和他们的故乡之间建立邮政服务,以便与家人保持联系。

这些联合体很快便得到了公众的认可,它们以“同乡会”的名义成为古老大学的主要支柱:中世纪大学的组织就是以同乡会为基础的。
作为正式组织的同乡会,其结合的首要因素依然是母语,其次才是出生地、文化圈或共同的历史。
像博洛尼亚和帕多瓦这类的大学,其学生有着稳定的来源,因而能严格遵循同乡会原初的组织原则,并且形成了12个以上的同乡会,与这些同乡会对应的地区和省份几乎覆盖了整个欧洲。
而那些不具备如此条件的大学,则不得不以更少的同乡会去覆盖更广袤的地理区域。比如巴黎大学就是这种情况,其所谓的法兰西同乡会,其实既有法国人,也有意大利、希腊和西班牙人。
同乡会确实给了中世纪的学生们一张保护伞。在博洛尼亚,学生正因为团结在同乡会下,才能与屡屡侵犯大学自治地位的市政当局抗衡,甚至最后完全接管了大学的管理权。
然而,同乡会也在大学里滋生了帮派意识,成了中世纪大学暴力事件频发的根源之一。
比如,在巴黎大学的1200年的暴动事件中,最先挑起事端的就是彪悍的日耳曼同乡会成员;而在英国,同乡会的组织虽然不太完善,但地域矛盾引发的暴力事件也层出不穷。1314年,牛津大学的南方人和北方人就展开了一场恶战,有39名学生被指控参与谋杀。


中世纪留学的衰落?
按理来说,旅行条件的改善、学生特权的确立以及成熟的学生组织,都应该确保留学传统的延续。然而,历史学家却发现,从14世纪末起,出国学习的学生就变得越来越少了。这是为什么呢?
这首先是因为14、15世纪以来,欧洲的大学更多了,大学招生也越来越地方化。
据统计,在中世纪末,四分之三的欧洲大学生都会选择“就近上学”。尤其是英格兰、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的学生,他们几乎只会选择本国的大学。

其次,当时的社会风尚也发生了变化。
在大学诞生之初,很多大学生其实都并不富裕。当时的统治者都会鼓励那些不富裕的人,经受危险和疲惫去远方的大学学习,以便日后为在教会或国家工作做准备。然而,随着来自社会上层的学生不断扩大时,这种鼓励就越来越少了。
以前,贫困的大学生为了游学甚至会以乞讨为生,而乞讨在当时也很容易被社会理解和接受。然而,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现在,贫困的学生只得待在家中,或是到附近便宜的学校就读,出国学习成了少数贵族学生的特权。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政治环境的变化。
15世纪以来,随着欧洲各地国家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兴起,国家开始加强对留学的控制。
其实早在13世纪,腓特烈二世为了扶持他一手建立的那不勒斯大学,就勒令国民不得转入其他学校。
14、15世纪以后,类似的政策越来越多,许多正在衰败的大学因此得救。比如说,在整个15世纪,普罗旺斯的伯爵们为拯救艾克斯学馆,始终迫使其臣民在那里学习并取得学位;而丹麦也要求国民必须要在新建立的哥本哈根大学学习两年以后,方可出国学习。
另一方面,动荡的国际局势也阻挠了学生的出国求学之路。
旷日持久的英法百年战争就对英、法两国大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巴黎的英国学者受召回国,以致巴黎大学的英德同乡会几乎瓦解。

除此之外,宗教大分裂也严重妨碍了留学活动。1378年,天主教世界分裂成了两个敌对的阵营,一些国家支持罗马教皇乌尔班六世,另一些则支持在法国的克莱门特七世。
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因此也跟着站队,这就造成了大学内部的分裂。
在巴黎大学,学校同乡会之间,乃至同乡会内部,都因此爆发了激烈的争执。1383年,德意志同乡会的师生被迫离开巴黎,回到德国的布拉格大学、维也纳大学等处就读。这对巴黎而言是个巨大的损失,但却推动了中欧大学的发展。
虽然因为以上种种原因,欧洲的留学生整体上变少了,但在像苏格兰、斯堪的纳维亚等欧洲边缘地区,出国留学依旧是当地学生的首选。
这是因为,即便这些地方在15世纪时都有了国立大学,但教育水准却不被国民认可。甚至在17世纪末,更多的苏格兰和北欧学生仍然会出国学习,政府后来不得不强行干预,才禁止了留学活动。

尽管整个15世纪,欧洲学生向国外流动几乎陷入停滞,然而留学的传统并未成为历史的遗迹。16世纪后,随着人文主义的兴起,意大利又成了各国学者、学生向往的圣地,这也将掀起一波新的留学运动。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