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7.6
豆瓣有一条热门动态,问如果出生前有一次机会选择“来或不来这个世界”,其他原生家庭,外貌,智力都不变,那么你还想不想经历一次人生。
没料到评论区八成左右的人选择不来这个世界,理由无非是“自己没背景没能力没前途”“人生一塌糊涂”“这个世界太黑暗,社会太复杂,人性太丑陋”,我想大概是这个功利主义世界“唯成功论”带来的焦虑,浮躁吧。我没有犹豫,我会选择来这个世界,任凭雨打风吹去,有一千次来他妈一千次。
平凡平庸不是厌倦生命的理由,平庸或成功只是外界对你的期望,要求,评价,绑架,学会从外部评价转向内心感受,窗前一缕阳光,一首歌曲,一阵微风,一顿简单的早餐,都是生命的恩赐,都能唤醒平静的快乐,无论大城市还是大自然,只要用心感受到处都是生命力的美好。
悲剧,磨难,痛苦,不幸,社会的复杂,也不是我逃避生命的理由(不是自杀式逃避,而是那种宁愿自己不曾来过的逃避)。我站在这里“冠冕堂皇”“厚颜无耻”地歌颂生命和世界的美好,绝非以成功者和顺风顺水者的高傲姿态在“何不食肉糜”。
我没有王思聪那样的家世背景,我家庭目前的状况甚至比不上城里的工人家庭。我也并非生来有傲人的外貌,可以靠脸吃饭的人。我的人生也并非多数人那样岁月静好,水到渠成。中学时代被霸凌,孤立,被老师刁难,被女生拒绝,家道中落,高中时代学习不好(重点高中的下游),大学只考了二本,考研失败…(现在上岸了)
何况就算富二代,官二代,学二代,明星,富豪,也有各自的苦恼和压力。其实人生本质就是一个欲求不满,事事不如意的过程,纯粹美好的世界不存在,没有一种绝对理想的生活。
而对于我人生的种种磨难,我痛恨它,唾弃它,讨厌它,但依然构不成我逃避生命的理由。正是这些磨难启发了我,塑造了我,成为了我的一部分。我在无数磨难中才明白了逆境突围的快感;我在无数痛苦焦虑中才察觉到一花一木带来的宁静,有多么难能可贵。有太多生命的乐趣是被忽视的,低估的,才让一些人觉得“人生不值得”。
当我被痛苦憋屈绝望包围时,我的求生本能使我拼命寻求突破,是我理解的“反抗精神”之一。当我被霸凌时,我偏偏要勇敢,无畏,抵抗,弑血狂笑;当我被列为应试教育的残次品失败品时,当我知道自己不是学习的料时,我会去阅读,写作,打球,唱歌,绘画,跑酷,街舞…我会在别的方面寻求突破,追寻自由,追寻自我价值,追寻尊严,追寻快乐,我相信总有一条属于我的路,总有一种人生是适合我的人生,而不是任由应试教育这一条道路就永久地定义为废物;当我高度近视,个子又矮,不适合打篮球时,我会用长年累月积累的远距离投篮技术来赢得比赛和对手的尊重;当我身在二本时,我会刻意多读书多思考,多上网开阔眼界,从网上获取名校名师的公开课资源,一点点完成自我教育,通识教育。
在这种与天斗其乐无穷的“反抗”中,我对苦难的态度发生了改变,无论能否战胜它,都是一种有趣的体验。哪怕失败,对万事万物的体验,观察也一样能带来快乐。
最后,虚无,无意义,孤独,悲观主义(对人性,历史,进化,社会,宇宙,物理,哲学的悲观),也不能成为我逃避生命的理由。加缪说“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要不要自杀。”
宇宙、时空的偶然性,理论物理、微观世界的不确定性,生命、进化、意识成因的偶然性,决定论和过剩的自我意识,自由意志的错觉,神经科学,语言学,都带来了一种《瑞克和莫蒂》式的虚无,知识分子式的虚无主义,越聪明的人越会参透一种虚无(比如瑞克姥爷)。那么还能怎么办?自杀吗?其实不然,渺小的人类文明,就是像西西弗滚石头一样在无意义中编织意义之网,整个人类文明况且如此,对于人类文明百亿分之一的个体而言更是如此。不用被“意义”蛊惑,用心去热烈地生活,用这种方式去对抗这个“存心把人类的存在塑造成悲剧、痛苦的造物主”。这就是存在主义哲学的答案。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尼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