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夏日(一)
小城夏日(一)
长治是一个安静的城市。在大城市待久以后,回来会有这样的感觉。这大概也和我住的地方偏远有关,虽然是城区,但是已经在最南边。在我离开的这些年,城南也盖起了很多高楼,大概比这个城市里所有的楼都要高。
我住在二十五楼,客厅的窗外是小区对面的楼,挡住了远去的视线。视线往东去,还有一角遗漏,可以看到远处的马路,和更远处正在建设的高楼。刚好可以看到一个十字路口,车很少,井然有序,不像市中心那边,偶尔会堵车,也堵了人的心情。在这里开车不会急躁,路比以前宽了很多。
中午的时候,街道上没什么人,吃过午饭,大家都在休息,下午两点才开始工作。我以前以为所有的城市都是这样,直到大三那年去上海实习,中午十二点下班,吃过午饭,一点半就开始工作,中间只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住的地方也远,自然不可能回家休息。这时候,才品出小城市的安逸。
在南广场的旁边有一条路我很喜欢,这条路很直,两边是整齐的白杨,东西走向,可以看到好看的落日。高三的时候,因为是艺术生,所以不用上晚自习,常常就跑回家,骑车走这条路,骑得很快,风从耳边穿过,迎着夕阳,我常常觉得满心欢喜,也不知道高兴什么。那时候大概只是觉得风光无限好。
我已经好几年没有回来过夏天了。自从大学毕业以后,一年只回一次家,基本都是冬天,但是也很少见到雪。在外面的世界生活久了,也忘了这个地方的四季是什么样子。2020年初,受疫情影响,我在家里待了三个月,从三月到五月,重新认识了这个城市的春天。今年五月空闲的时候,给自己放了个假,回家待了几天,重新感受到这个城市的夏天。
记忆里长治的夏天很舒服,少有特别热的日子,所以也从来没用过空调,家里也没有装,最热的时候就开风扇。学校里都是吊顶的风扇,呼扇呼扇的,一下雨,就只有十七八度。我想起小时候,总是在五一节后才开始脱掉毛衣,而在西安,清明节来之前就脱掉了秋衣秋裤。这几天下了场雨,我幸好带了件外套,不然出门应该会很冷。
我回来只住三四天,房子里经常没有人住,所以连网也没有。电视看不了,手机流量也不多了,所以我坐在家里,找不到事做,时间一下子过得很慢。我突然很好奇小时候,是怎么度过那些无聊的午后的。
小时候的夏天,总感觉很漫长,无所事事,总是晃来晃去的,时间就没有了。十八岁之前,一家人住在城中村的一个二层楼里,我的房间在二楼,但是窗户外面是另外一个房间,中间有一条窄窄的过道,所以采光不好,我的房间里总是暗暗的。放学或者放假的时候,我总是没事干,在楼里面走来走去,或者去附近的广场上绕几圈,去看看别的无聊的人是怎么打发时间的。然后还是回来在房间里待着,要么翻翻小说,要么看看电视,或者坐在书桌前写点儿什么,做做白日梦。那时候写了很多开头,都没有接着写完,留了很多手稿,但是好像在搬家的时候,都搞丢了。
搬家是我大学时候的事,我还在上学,没有回来参与搬家的过程。等我放假回来,原来住的地方已经围了起来,准备拆迁。我的东西丢了大半,但是好几箱书都搬了过来,用箱子装好,放在床下面的隔间里。
晚上我把床铺卷起来,掀开隔板,把书从箱子里取出来,翻一遍,又放回去。把喜欢的书放在一起,不太喜欢的放在另一边,翻了一遍,又好像看到那时候正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的样子。箱子里除了书,还有很多我初中高中时候的物品,有朋友送的礼物,一套吉他拨片;小学初中高中的毕业证,还有毕业照;一箱从小学搜集到高中的磁带,有很多经典的歌,但是随身听找不到了,高三的深夜我还经常用那个随身听听广播,听一个叫《晚安长治》的节目;初中时候同桌送我的胸牌,胸牌里面夹着一张纸条,让我不要再看电影了,让我好好学习,准备中考;有一堆高中课堂上传的纸条,写满了各种各样幼稚的话;高三时候女朋友送的车牌,车牌号是我班级的数字,她把我原来的车牌卸走了,留作纪念;还有一个大姐上学时候用过的电子词典,里面装满了我从高中时候百度文库下载的小说,下载了很多,看完的却很少;还有一个我爸给了我姐,我姐又给了我的旧手机,手机里有很多短信,还有几条彩信,是一个长得很像白百合的女孩的照片,高考结束回到学校的时候,她还在楼下跟我挥手打招呼,后来却再也没有见过,本来想充电打开看看,但是好像却充不上电了。
翻了一个晚上,又全部放回去,塞在床底下,出了一身汗,躺在床上的时候,我想,等我下次回来应该要再翻一遍。